摘 要:在現代藝術設計史上,德國為設計藝術學科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創建了現代設計的搖籃——包豪斯之后,于 20 世紀 50 年代培育了另一設計史上的奇跡——烏爾姆造型學院。烏爾姆精神在設計思想方面,確立以理性和社會性優先為原則;在教學方面,主要學科為產品造型、視覺傳達、工業營建、資訊。本文通過對烏爾姆教學精神與教學模式的理解與分析,從而加深人們對于功能設計的概念理解,再輔以功能設計性較強產品介紹說明,從而進一步對現代藝術設計教育進行分析。
關鍵詞:烏爾姆精神;功能設計;藝術設計教育;分析
1 引言
烏爾姆造型學院(簡稱為烏爾姆,下同)1953 年成立于德國,學院自身定位于“服務于批量化生產的”設計領域新探索。這也是在繼包豪斯之后,設計史上地位極其重要的一所設計學院。如果說烏爾姆是包豪斯的傳承,那么在一定意義上更是對包豪斯的批判和改變。從設計學科建設和設計史的發展角度來看,它所建立的烏爾姆模式和烏爾姆教育精神,時至今日仍對設計學科建設產生著深遠的影響。烏爾姆雖然只存在 15 年,許多做法還具有“實驗性”特征,但其設計理念、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是世界設計理論、設計哲學和設計教學的核心部分。
2 烏爾姆造型學院的教學精神與教育模式
2.1 烏爾姆造型學院的社會背景
烏爾姆造型學院,是一所國際色彩十分濃厚的設計藝術學院,它的教師來自于法國、英國、瑞士、奧地利、荷蘭以及南美北美等地,學生中有近一半的學生來自于世界各地(共 49 個國家)。它是一所私立性質學校,其創辦人為英格·艾舍·秀兒(Inge Aicher-School)和奧托·艾舍(Otl Aicher)。作為一所設計學院,其定位是工業產品造型領域的國際性教學、發展與研究中心,主要學科是產品造型、視覺傳達、工業營建、資訊。1961 年又新增了影片研究所。
2.2 烏爾姆精神與其教學模式
烏爾姆學院建校以來,三十余年中,規模不是最大的,學生前后加起來也不過五百多人。可它卻成為了設計史上的一顆明珠,至今仍被人所津津樂道,是因為什么?用林丁格的話說,其原因大概就是“不尋常的理念、不尋常的人,再加上不尋常的觀點,才讓烏爾姆長留人心,偽造泯滅。”
從設計藝術學理論的發展角度來看,烏爾姆精神有三大貢獻。
在設計思想方面,確立以理性和社會性優先的原則,反對為了美和造型去設計產品,從這一方面也能夠看出,烏爾姆倡導的功能主義要比包豪斯更加強烈。
烏爾姆在設計中奉行功能主義,他們將“最低消耗,最高成效”這一設計理念貫穿執行于所有設計產品中。如果說包豪斯的設計是始終在藝術與科學技術,造型與設計之間搖擺不定,那么烏爾姆則是堅定地走向了以科學技術為主的道路。漸漸地,烏爾姆的設計呈現出了一種極度簡約、淳樸純粹的美學風格。
烏爾姆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設計“不是一種表現,而是一種服務”,通過培養這種服務意識,使學生們明白設計師并不是高人一等的藝術家,一個優秀的設計師必需具備一種謙虛的合作素質和團隊精神,這也是烏爾姆教育模式的核心之一。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烏爾姆的核心精神——理性和社會性優先的原則,一直貫穿于整個學科教育中。例如:產品造型設計專業,它的教育目標就是為日常工作、生活物品進行造型設計。這種大批量統一生產的物品,與設計一件手工藝品有著截然不同的要求,它需要正確的生產科學技術,在使用上符合人們的需求標準,最后還要具有一定的美感,才會有市場。這就要求設計者必須要深入研究產品生產技術,了解生產過程,做出大量的市場調研,了解購買者的實際需求,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為產品增添恰到好處的裝飾與美感。
這樣的專業教學課程設置,體現了烏爾姆的設計教育主導思想與教學目標,同時也是現代設計藝術學科建設的一個重大進展。
烏爾姆學院的設計教育是一種現代性的、開放式的教育,它為現代設計教育建立了一個坐標。在一個充斥著裝飾性較強的感性設計和造型教育的大時代里,烏爾姆造型學院卻認為以功能性為主的理性的學科教育對學生日后的發展有著更大的意義。它所開設的課程一半以上都是關于新的科學知識、方法甚至是包括人文學科的內容。“這不只是為了培養出高素質的造型工作者,也是為了發展出批判性的社會與社會文化意識”。
烏爾姆學院雖然偏居小城,但卻充滿了實驗性,它對新的理論課題與設計的發展都抱著一種開放的態度,一直鼓勵著不同的學術思想互相碰撞、交流。校刊《烏爾姆》雜志從 1~24 期上所發表的文章都真實地記錄了不同思想的成果,它不斷鼓勵著師生進行創新與科學研究。在課程內容上,一旦有新的學科出現,就會立即被納入教學計劃中,如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符號學、人類工程學等等,有一些學科,思想還未成型,就帶有預見性地被運用到教學中,如生態學問題。
由此可見,烏爾姆的教授們對待人文學科理論是何等的敏感和深刻。這些問題,也許至今為止在中國設計界還是很少有人加以考慮。由此可見,烏爾姆學院對設計藝術學理論的貢獻是巨大的,值得我們認真地學習與思考。
3 烏爾姆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表現
在距離烏爾姆幾個世紀的今天,越來越多的 90 后 00 后都喜歡著極簡主義的產品設計,例如在中國開起連鎖店的日本無印良品,還有一到周末就會人滿為患的宜家家居城。這些設計品的背后都透露著烏爾姆的設計特點,即“最低消耗,最高成效,服務于功能,極簡于造型。”
3.1 日式簡約型設計——無印良品(MUJI)
無印良品(MUJI)源自日本,表示“沒有商標與優質”,田中一光先生從日常生活的審美意識中提煉而來,1980 年原研哉、深澤直人、小池一子等人共同創立。無印良品的設計通常選擇淡雅的自然色,避免高純度顏色,柔和平穩,一般不會有強烈的色彩對比,制作時運用棉、麻、藤等材質,素雅純樸,貼合日本的禪宗思想。無印良品以“無中生有”為設計理念,設計源于平淡無奇的生活,又以極簡主義形式、自然質樸而適用的設計服務于生活。具體表現為設計的“真、樸、素”思想。無論是從功能上還是造型上,無印良品的設計理念都在不知不覺中與烏爾姆在設計上奉行的“功能主張”不謀而合,他們都有著一種高度淳樸的純粹主義的美學風格。
3.2 北歐風的家裝——宜家家居(IKEA)
20 世紀 30 年代,隨著功能主義與現代主義思潮的涌現,北歐建筑、家具、工藝品設計開始崛起。
瑞典的宜家家居(IKEA)是為大眾所熟知的極具北歐設計風情的代表性品牌之一,同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家居制造商,品牌創立于 1943 年,原創人遵從了功能性(Functional)、日常生活(Everyday)、買得起(Affordable)、民主化(Democratic)的設計理念。宜家設計會綜合考慮成本、量產化、全球消費者需要等諸多方面。宜家設計喜好白色與原木色,除此之外,也常見各種鮮亮的設計色彩作為點綴,使用各種中性色進行過渡,整體色彩活潑、明亮,給人干凈明朗之感。
北歐與日本設計作品都有簡約的風格。功能方面,建立在實用性之上,能用且好用;造型方面,追求簡單的造型線條,拋棄復雜的裝飾元素,不浮夸,不聒噪,簡潔純粹;材質方面,更多地使用自然材質,注重體現材質本身的色彩與質感,體現人與環境的友好關系。這些設計我們總能輕而易舉的找到它背后所隱藏的烏爾姆精神。這種功能優先、至簡淳樸的設計理念在如今這個眼花繚亂的、時顯浮夸的時代,是那么獨樹一幟的不斷吸引著我們,并且擁有著巨大的消費市場。
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烏爾姆依然發揮著它巨大的魅力,無聲無息的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
4 基于烏爾姆精神與設計市場需求對現代設計教育的分析
有學者曾經說過,設計的一個重要規定性是其時代性和發展性。設計既反映了時代發展過程,同時又不斷推動、鞭策著時代進步。設計教育,包含各類教學內容、要領,均應當緊隨社會的變革而不斷地成長和創新。我對此深有同感。設計無疑是一種思想與實踐并重的求索過程,而設計教育改革同樣不啻是一種深刻的探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中國現代藝術設計的學科教育和發展都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
4.1 從理論上對中國現代設計教育分析
“人們對如何培養工程師和建筑師有章可循,但設計師卻沒有,烏爾姆是歐洲第一所這樣的學校,將成為后世的榜樣。”烏爾姆教育觀念確立于上世紀 50年代,烏爾姆模式還在繼續。其意義在于通過“通識教育”模式,培養設計師系統思維,擺脫經驗傳授式教學方法,以科學系統的方法指導設計實踐。
近 30 年來,我國設計教育發展迅速,呈現出多層次、多結構和多種形式的發展格局。截至 2012 年 10 月,我國設有設計類及相關專業的院校多達 1705 所,其中包括藝術院校、綜合大學、師范大學、理工院校、獨立學院、高職高專等。目前高等院校設計類在校學生人數至少 176 萬人。但到目前為止,我國現代藝術設計學科教育與市場需求之間還無法做到完美對接。基于社會責任意識的設計倫理思想相對薄弱,缺乏理性及系統科學指引,重形式、輕內涵,過于強調藝術個性化導致設計的功能缺陷。同時缺乏對國外先進理論的深入研究,加之消費文明沖擊,設計教育專業分工過細,片面夸大“形式美”或“概念新”的設計原則,忽視設計作為交叉學科的系統存在,將設計教育專業固化于狹窄的思維領域。因此,應適當借鑒烏爾姆精神,綜合生產、經濟、形式、心理、功能等多方面因素,培養設計師的交叉系統思維,實現對知識系統的完整建構。
4.2 從市場需求上對中國現代設計教育分析
在如今這個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時代,設計已經成了一個大的名詞,一個好的設計絕不是閉門造車能夠做出的,它需要設計者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掌握最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博覽百家之長、更最重要的是凸顯出民族特色。
從日本的無印良品到瑞典的宜家家居,我們不難看出他們有著相似的出發點:至簡主義、功能主張、烏爾姆的服務精神,但是在這么多相似出發點的產品中,他們能夠脫穎而出,是因為他們在這些基礎上讓自己的產品具有了豐富的民族特色。北歐設計講究以人為本的核心,要求設計能夠服務于使用者的需求,同時結合民族傳統工藝;而無印良品的成長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經歷過抄襲、改進和創新,不斷吸收現代設計的精華,并且繼承本民族文化傳統,最終將對“禪”的思考與信仰具象化并運用到產品中,才得到了如今的全球連鎖的階段性成功。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底蘊使我們在民族特色方面擁有著巨大的優勢,那么如何將這種優勢更好的運用到我們的產品設計中,則是未來我們需要不斷探索的目標與課題。據此,我認為在現代藝術設計教育學科中是不是也可以加強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訓練學生逐步將產品設計做出“中國風”,做出中華民族的的特色,使我們的設計逐漸具有一種民族性。近年來,在設計民族性方面,故宮博物院已作為一只領頭羊,給我們做出了一個優秀的榜樣。它所推出的文創作品,融合了故宮博物院眾多珍貴的館藏品特色,如:將《千里江山圖》用于手提包肩帶的設計之中,一個提包中也簡單的彰顯了我國的文化瑰寶,或將“清代 點翠鳳吹牡丹紋頭面”融入筆記本的設計中,將其變為封面,使文具變得古色古香,等等。這些文創作品一經推出便廣受好評,許多年輕人都把擁有一件故宮文創產品作為一種時尚,把文物帶在身上,揣在包里變成一種潮流。
在此基礎上,其他各大博物館,例如南京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也開始效仿故宮博物院的做法,紛紛推出各自的文創作品,并公開征求文創設計,設立文創比賽。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具有民族性的設計在市場上擁有著巨大的潛力供人們挖掘。
5 結語
國內的現代設計教育尚在起步階段,從文革結束到今天,僅僅過去四十余年,然而西方從包豪斯開始已有了近一百年的設計教育史,這五十年的差距是無法視而不見的。我國要建立完善現代設計教育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去想,我們在借鑒西方教育史的同時相當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事半功倍的創造著適合我國的現代設計教育道路。筆者認為,在下一個十年,如何把烏爾姆精神作為教學核心,教導學生民族性設計的重要性,將會是我國現代設計教育的一個重大課題和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1] 李硯祖.設計之維.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年版.
[2] 赫伯特·林丁格編.包豪斯的繼承與批判[M].胡佑宗,游曉珍,等,譯.亞太圖書出版社.2002 年版.
[3] 李硯祖.設計之維.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年版.
[4] 奧斯丁·哈靈頓.藝術與社會理論[M].周計武、周雪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版.
[5] 赫博特林丁格爾編,烏爾姆設計[M ].王敏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年版.
[6] 陳旻瑾.論日本無印良品包裝設計的禪意美[J].包裝工程,2010(2):120-122.
[7] Spitz R.在前景的政治歷史觀烏爾姆設計學院 1953-1968 [M].倫敦:阿克塞爾門將版,2002.
[8] 郭曉.道器合一造化天成——中國設計學學科建設掃描[J].藝術教育,2014(8).
作者簡介
汪仲夏(1994.6—),女,漢族,籍貫:江蘇徐州人,江蘇師范大學大學美術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裝飾藝術設計,研究方向:設計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