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科杰
摘 要:我國電子化政府經過多年的建設,電子化政府從一個理念成熟的發展成為一種政府管理模式,已經進入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而隨著我國信息化建設的加快推進,電子化政府建設在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諸多問題,如何提高電子化政府建設的有效性是各級政府亟需解決的重點問題。
關鍵詞:電子化政府;電子政務;信息化
在信息化的大時代下,在我國正處于信息化高速發展時期,而電子化政府的既受到一定社會歷史情境下公共管理和社會治理理念的影響,也與互聯網和其他信息技術的演變有著高度密切的聯系。因此,我國電子化政府要借助大時代和大變革這個關鍵時期,總結并克服短板問題,來實現自身的高度發展。
7)我國電子化政府建設狀況
1998年3月,重慶市政府在網上設立市長電子信箱,拉開了中國政府上網的序曲。我國電子化政府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的辦公自動化,在經歷了專業領域信息化、政府上網工程階段后,2002年底我國開始全面性建設電子政務。到2006年,我國電子化政府進入一個相對平穩和理性的階段。近五年來,我國電子化政府的發展逐步趨向成熟。
一是政府信息化建設的基礎弱。我國在政府網絡建設通訊基礎設施和和人力資源質量等方面與發達國家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政府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技術不足,首先是許多政府機構根據不同需要,對信息資源進行分類、加工、整理,建立了行業或部門專項業務數據庫,致使電子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缺乏統一規劃,發展不成平衡、不成體系、不好共享。其二,信息資源網絡系統還不夠完善,已建成的網絡系統效益還未能得到充分發揮,不能完全適應政府管理和政府機構改革的需要。其三,基礎性數據庫之間缺乏統一協調,出現“重復建設”、“信息孤島”、“空站”、“死庫”的現象,絲毫發揮不出電子政務特有的高效的優勢。多數公務員難以跟上信息知識和技術的步伐,信息素質與政府電子政務要求存在差距。
二是缺乏統一的信息安全標準,信息管理制度不健全。在電子化政府發展的過程中,政府還會面臨電腦故障、人為破壞、非法入侵、泄密、篡改等網絡犯罪的問題,這也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權益問題。同時,一些信息技術應用在服務政府公務的過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公共安全問題。如大數據技術在實現信息共享的同時,也會伴隨安全隱患,包括:基于公共安全的過度信息過濾會造成共享障礙,部門間的信息差異,政府與公眾間的雙向信息交流的障礙。
三是政府信息公開沒有制度化,公民缺乏獲取信息的途徑。電子政府的基本涵義之一就是政府信息的公開化。隨著公民參政意識增強,人民強化了對政府信息的需求,但從目前情況來看,需求與供給依然存在較大差距,“數字鴻溝”依然存在。當然也不是什么的政務信息都能公開,例如涉及到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的信息,所以,這就要法律來完善,關于怎么樣定性政務信息、公布什么信息方面的制度。
二、電子化政府建設的改進
(一)加快行政電子化
電子政務中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實施電子政務的核心,它的的開發與利用層次決定了電子政務的發展過程。在政務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方面,一要加強宏觀調控,要有統籌規劃。政府內外網建設上,要統一標準,注重分工、整理、協調,努力實現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建立了覆蓋全疆的電子政務外網,通過電子政務網絡將中央政府、所有地州縣市及自治區本級100余個政務部門聯絡貫通;二要深化對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應用。對于電子政務而言,通過搭建云計算應用環境,優化云計算模式,可以因勢利導地利用大數據等關鍵技術,爭取跨越發展。此外,政府電子化的落實關鍵在公務員的信息素質。這就要求公務員除了必須具備基本的電腦操作及應用能力處理政務,也要適應信息、互聯網應用時代的到來和具備較高的信息網絡應用的相關能力。所以,政府可以通過公開招聘、考試錄用等途徑,吸收既懂計算機硬件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又懂系統科學管理的復合型的網絡實務人才到公務員隊伍中來,也可以對現有公務員進行相關培訓。
(二)運用多手段加快建設電子化政府安全保障體系
我國政府應積極運用技術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快建設電子化政府安全保障體系。
一是技術上的問題要用技術手段來解決。我國在信息產業領域缺少獨立自主開發的關鍵技術,因此面對信息安全的隱患缺乏先知先覺的排除能力。基于此,政府應大力扶持民族信息產業,提高我國規避和應對信息風險的能力,確保政府機密信息安全。同時,也要認識到國產化是絕對安全的必要條件,沒有堅持信息設施國產化,就沒有絕對安全。
二是充分運用行政手段,在安全管理上要嚴格,嚴格執行安全操作流程。對于SQL注入、信息泄漏、弱密碼,這看似是技術問題,但從根本上說是人為和管理問題,這些都是可以有效預防的,問題根源在于安全意識不夠強、安全管理不夠嚴。政府內部應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規定,制定相應應對措施,督促落實好安全作業流程。
三是以法律作為補充,明確責權,構建網絡安全體系。首先在電子政務建設上,應有統一的標準法,提高政府部門間協作性和安全可靠性,反對“自立門戶、各自為政”;其次,以法律形式,明確各部門職責權限,落實責任承擔制度;最后,完善隱私保護、國家保密、危機處理及政府信息獲取等方面的法律。
(三)加大政務信息公開化的力度
對于政務信息的公開,政府都要面對兩個難以回避的問題,一是信息公開存在“負面效應”怎么辦,二是信息公開方面的問題誰來承擔責任和追究誰的責任。為此,電子政務信息公開的時間、場合、內容、方式都是政府部門需要注意的,但如果在政務信息的性質認定、信息公開分級和責任追究都有了制度上的明確了,并有專門的部門負責,那么在政務信息公開方面政府就沒有那么多的顧慮,政府信息公開也就制度化了,民眾也能更有效地獲得信息資源。
由于人們對互聯網信息技術認識和使用水平的差異可能引起公共政策實施中新的不公平。政府對此應加大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把信息傳達末端延伸到鄉村和基層,在“最后一公里”下工夫;增強電子政務的人性化和平民化,增強電子政務信息的可獲得性和操作性,普及一些基礎知識;對民眾獲取政務信息的情況多評估,要配套好反饋機制。
參考文獻
[1]沈紅:《論電子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2]李民:《大數據技術與公共安全信息共享能力》,載《電子政務》,2014(6)。
[3]魯敏:《中國電子政務發展情況報告》,載《中國政府發展研究報告2015》
[4]劉玲:《我國電子化政府建設面臨問題及對策》(2008)
(作者單位:武警警官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