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亞波
摘 要:語文課堂必須努力創設一個“輕松快樂”的教學氛圍,要能夠隨時激起一個個色彩斑斕的教學浪花,讓學生能如饑似渴地盡情吮吸知識的養分而樂此不疲。如此,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策略;教學程序
愚以為,課堂教學的改革無論怎樣改,教師的角色和學生學習的方式無論怎樣變,都必須要遵循一個宗旨,體現一個原則,那就是要讓教師教得輕松,要讓學生學得快樂,整個課堂要突出“輕松快樂”,要努力創設一個“輕松快樂”的教學氛圍。置身于課堂教學之中,老師的教態要能夠做到氣定神閑,課堂教學策略能夠隨教學情境信手拈來,能夠隨時激起一個個色彩斑斕的教學浪花,讓學生在課堂上如饑似渴地盡情吮吸知識的養分而樂此不疲。如此,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我覺得,這就是我們每一個任教者在課堂教學中尤其是語文課堂里所要追求的理想教學。那么,怎樣才能達到這一理想的教學境界呢?
一、語文課堂的教學目標要契合學生已有知識的最近發展區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來說,專業水平要扎實,學科素養要高,對教材研讀要透徹,教學目標“三個維度”要并重,要落得實,要能夠準確地把握和突出教材的重點、難點以及教學的關鍵之處,要能夠與學生已有知識的最近發展區相契合,既不高出學生的接受能力,也不低于學生的認知,這樣才能夠有效激活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已有知識,有效撥動學生的認知心弦,調動起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愿望,使學生有效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比如說在教學《鳥的樂園》這一課的時候,就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前搜集和查詢有關鳥的一些相關資料,觀察鳥的一些生活習性,然后在課堂進行交流研討,這樣的教學活動接地氣,接近學生的生活習慣,學生會饒有興趣地去實踐,效果一定會很好。
二、語文課堂的教學形式要突出讓學生會學
記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年前曾經提出一個很鮮明的觀點,叫做“21世紀的文盲不是不認識字的人,而是那些不會獲得知識的人”。把這句話翻譯得直白一些,就是我們的學生必須要會學習,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要能夠引導學生會學習、會獲得知識,能夠達成葉圣陶老人告誡的“教是為了不教”,怎樣才能達到這一境界呢?很顯然,教者要注意學習方法的引導,要做到不僅“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有些時候,甚至要把方法擺在比知識更重要的層面,因為僅僅學會了知識,往往會出現這樣的一種弊病——離開了老師的指點,換了另外的一種情境,就不會了;而“授人以漁”就不一樣了,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學到了獲取知識的方法,那么他即使是離開了老師的指點,也照樣可以獨立獲取知識。想一想,如果我們的課堂特別是語文課堂,每一節課都能夠教給學生一個學習方法的話,那學生能不愿意學嗎?課堂教學情境會不“輕松快樂”嗎?因此,作為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我們必須能夠根據教材的內容設計教法、學法,讓學生不僅學會知識,更學會獲得知識的方法。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餃子雖然好吃,天天吃、頓頓吃,也總會有厭煩的時候,要時不時地換換口味,課堂教學也是如此。一節課最好能穿插選用多種教學方法,特別是投影儀、錄音機、計算機、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一定要盡可能地走進課堂,要充分發揮它們直觀快捷的優勢,讓課堂永遠處于“輕松快樂”之中。
三、語文課堂的教學程序必須要突出學生的參與意識
我們必須要記住并突出這樣的一個教學理念,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的課堂無論怎樣千變萬化,方式方法無論怎樣花樣翻新,但都必須嚴格遵守一個鐵律,那就是要讓學生學會,讓學生會學,達成了這個目標,你的課堂就是有效的課堂,就是高效的課堂,否則就是無效勞動。要突出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讓學生能動腦提出對加深理解課文有幫助、對后續學習有啟示的問題。在這些年的課堂上,我們欣喜地看到,學生不再是純粹的聽眾,他們是整節課的重要參與者,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非常活躍。教學目標是在師生、生生相互討論和交流的基礎上完成的,整個課堂節奏緊湊,氣氛活躍。我們說,在這種樂學的過程中,學生更容易接受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才真正體現了寓教于樂的教學理念。
四、語文課堂必須要突出對教學時間的充分利用
所謂的“有效教學”乃至于“高效教學”,說得直白一點,咋算有效?咋算高效?其實就是能夠花費最少的時間去獲取最大最多的效益。要使我們的課堂達成有效甚至高效的目標,首要的一點是必須要確保40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使用得有效和高效,絕對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浪費,不說與課堂教學無關的話,不做與課堂教學無關的事,要盡可能用最少的時間收獲盡可能多的教學效益,這就是我們的課堂教學所竭力追求的理想境界。
綜上幾點,是本人的一點教學淺見,說出來的目的在于引起大方之家和有識之士的深入探索與研究,以引領我們的課堂教學走出“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惑,邁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想境界。
誗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