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杰平
摘 要:許多教育工作者越發注重存在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錯誤”資源,為了能夠使其教學思路得到有效改善,小學數學教師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錯誤”資源,分析錯誤的出現原因,正確認識“錯誤”資源,以此為導向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錯誤”資源,由此切實落實教學改革的優化,促進有效質量的提高,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錯誤資源;探究;合作;交流;自信心;學習能力
在某種程度上錯誤資源的價值遠遠超過正確資源的價值。對于小學數學教學而言,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尚小,認知能力有限,尚處于系統學習的初級階段,在學習過程中必然會出現或多或少的錯誤,教師需要以正確的態度面對這些錯誤,不應大加指責學生的錯誤,應該了解、分析存在于錯誤背后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能夠主動反思其錯誤,同時教師還應對其中所蘊含的有利因素進行充分挖掘,結合教學內容轉化學生的錯誤資源,使其成為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利資源,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一、基于學生的錯誤對學生的數學知識探究興趣進行激發
學生難免會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這表現出有一些認識方面的偏差存在于他們對知識的探究過程中。倘若教師不分錯誤原因地對學生予以否定,那么不僅會影響學生的數學學習自信心,挫傷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還容易引發學生的厭學心理,所以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對造成學生錯誤出現的原因進行認真分析,基于問題出現的根源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把握正確的思考方向。同時教師還應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心理特點對其錯誤指出方法進行選擇,不應以全盤否定的態度對待學生,應對學生積極思考的學習態度予以及時肯定,接著針對性地分析學生的錯誤,并對其著重進行講解,使學生能夠通過教師的講解對其認識方面的偏差進行發現和了解,由此使學生的數學學習自信心得以樹立,使學生能夠對其錯誤進行充分利用,增強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比如,在講解應用題解答知識內容時,學生往往容易忘記標注數字單位,為了能夠使學生注意到這個錯誤,并養成正確的良好解題習慣,教師可以故意在示范解題過程中不加“單位”,而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較強的觀察力,能夠敏銳地發現教師的錯誤,并且自身的學習成就感也能夠因為發現教師的錯誤而得到有效提高,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這個錯誤資源對學生進行強調,使學生對“單位”的重要性有所認識,由此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避免學生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再次出現同類錯誤。
二、通過同伴互助學習的形式對錯誤資源進行利用
小學數學教師往往慣于在全班集中講解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所出現的各種錯誤,講解后會向其他學生進行提問,以此檢驗學生對其知識內容的掌握程度,并且以此來衡量學生是否已認識到該錯誤。雖然說這種教學行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利于學生對其錯誤進行認識,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分析能力、反思思維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自我調整思維批判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不僅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將自我協調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還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同伴互補優勢,提高學習效率,由此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運用通過互助學習的形式對其錯誤進行研究學習,使其能夠在同伴相互之間的思維碰撞中迸發智慧的火花,由此對其錯誤癥結進行了解。比如,在講解“商不變的性質”這一教學內容時,對于“75÷14”這道公式,很多學生會認為同時將除數和被除數擴大100倍,商不變,余數仍然是“5”,這時教師不應該急于對學生所作出的回答進行評判,而應該讓學生自行判斷其答案是否正確,并且對學生進行追問:“這個錯誤你們是怎么發現的?”學生通過這種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能夠積極與同伴協作,主動對問題進行探究,由此對其錯誤判斷方法進行尋找和發現:(1)7500÷1400=5…500,(2)1400×5+5≠7500,由此可見,“5”這個余數答案是錯誤的。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同伴互助、互學的方式開展學習,不僅有助于學生對其思維方式的正確把握,還有助于學生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的互助構建,使學生在面對錯誤時充分發揮出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并以此為導向對其錯誤進行矯正,促進學生智力潛能的充分發揮。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普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教師不應對學生所出現的錯誤進行指責,也不應過于嚴厲對待學生所出現的錯誤,而應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錯,也可以有意識地根據教學內容設置陷阱,使學生出現錯誤。學生可以在利用錯誤資源的過程中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教學知識,開闊自身的思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錯誤資源既能夠使學生的合作能力得到培養,也能夠使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提高其錯誤資源運用的有效性,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為學生更好地掌握教學知識內容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王強.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初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5).
[2]苗禮學.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錯誤資源的有效應用[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3(8):36-38.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