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石曉
摘 要:本文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結合美術學科特點,從美術教學研究和教學實踐的客觀實際出發,淺述“新課程”的大背景下,美術教師在新課程實施中如何更加有效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并在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充分進行美育。
關鍵詞:新課程;美術;興趣
古希臘哲學家認為,模仿是人類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藝術源于人類對自然的模仿。作為人類表現和交流情感的載體,它反映著藝術家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價值、抱負等人文內涵。
美術作為人文學科的核心之一,以視覺形象承載和表達人的思想觀念、情感態度和審美趣味,豐富人類的精神和物質世界。而美術課程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因此,上好美術課是實現美育的根本。
新課改的實施,要求我們將發展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能力,提高審美品味和審美能力,增強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形成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作為課程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構建了學科教學的知識目標體系,又劃分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
美術課是一門具有鮮明的人文性、綜合性的創造性學科,美術課的教學強調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在師生間的平等對話、交流和共同參與藝術活動中學習美術文化,增長美術知識技能,養成科學合理的美術學習方法,培養審美情趣,感悟藝術真諦,促進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道德價值取向。
在美術學科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又將如何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呢?
一、抓住特點
因材施教新課改以不同的藝術領域為基礎設計、安排教學單元的組成,有的學生對要學的新知識以前有過接觸,或是興趣濃厚,而有的學生卻一無所知。不同的知識基礎、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性格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之前,首先要在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分析學生的特點,更多地了解學生對本課學習內容的知識結構情況(良性與非良性)和興趣點所在,預先把教學進度、教學深度、教學廣度做適當地調整,分出不同的教學層次,以求大多數學生都能對教學內容產生好奇、“先進”學生又能適度拔高,從而在不同層次上使全體學生都能夠很快地進入到學習狀態當中。
二、發展個性
關注狀態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叛逆期,課堂上教師應始終堅持給予他們尊重,以微笑面對他們,對于他們對未知領域的好奇、新鮮、甚至是錯誤的理解,應給予及時而耐心的解釋,不扼殺他們對于美術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在課堂的交流活動中,教師更應充分給予他們積極的評價。成功的課堂互動就是從對學生的尊重開始,進入到了良性的循環之中。學生對于不同藝術領域理論的理解,取決于教師課堂教學深度的把握,時刻觀察學生的精神狀態,是在授課中同樣不能忽視的一項重要舉措。
三、與時俱進,調動興趣
21世紀是一個科技、信息都飛速發展的時代,美術教育也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跟上時代的步伐,這就要求美術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充實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教師要擁有廣博的知識,廣闊的學術視野,不斷更新知識,了解學術前沿的動態,把握教育的真諦,靈活運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美術課程的導入也可適當以電影、漫畫、卡通、陶藝及計算機多媒體以及走出課堂等多種表現手段,同時應考慮學具的準備,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興趣,豐富學生的知識,全面的培養學生,拓展他們的視野。
四、走出校園,學以致用
藝術的真正價值在于將美術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為學生提供機會,去體驗美術繪畫、工藝和設計的不同方法,參加各種小組、班級的活動,并運用創造力、想象力和實踐技能創造出各種藝術作品。可以充分利用社會教育的設施,進一步普及美術館、博物館。書本的知識畢竟沒有實踐來得真實有效,學生對于一件藝術品的欣賞,在博物館看到時要比書本看到的激動、興奮。因此可以適當創造一些機會,讓學生可以去美術館或博物館欣賞文物、字畫,這樣不僅補充完善課本上缺少的內容,也豐富他們的業余生活,提高他們對藝術的興趣,增長了見識。同時開展比賽性質的美術活動,鼓勵學生踴躍參與,豐富他們的課余活動,也鍛煉他們的創作能力,培養他們對美術的熱愛。讓學生成為美術教育的主體,讓他們內在的創造性、造型表現欲望與外部存在的美相碰撞,讓“美術世界”與學生的“生活世界”(包括現實生活和未來生活)相融合,在自主、互動、探究發展的美術課堂中提高美術素養,達到人格的完善的終極目標。
新課程改革的推行意味著教學內容、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等一系列的重大變革。推行素質教育、推進新課程改革,在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學氣氛,讓學生真正用心去體驗、感受藝術是新時期的藝術教育的重點。形式多樣的美術教學,必定會促進藝術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藝術化,實現美育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