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航
摘 要:學校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美育是學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內容。我國對音樂課程的設置,音樂課程標準的制定及教材的編寫和審定都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和流程。在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音樂教育得到了進一步的重視,不僅將音樂課程定性為人文學科的重要領域,也突出了音樂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的地位,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但在現(xiàn)實的音樂教育實踐中,存在著大量問題。音樂在學校中喪失了審美教育的功能,這是新時期的音樂教師們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
關鍵詞:音樂教育;美學;美育
美育是貫穿人一生的教育,也是普通學校音樂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內容。美育不僅只是欣賞藝術作品而已,而更在于如何提高受教育者的藝術感知力。好的音樂教育能讓人從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心靈美、情感美等等,這就決定了音樂教育從思維方式上具有獨特的藝術美。
在音樂教學中,我們應該按照音樂的本體特征實施以審美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價值功能。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審美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音樂課堂教學的落實。
一、音樂教學中的非音樂化傾向
在學校音樂教育的具體實踐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其中有許多都是與國家的教育方針相違背的。比如音樂教育的過專業(yè)化和音樂教育的非音樂現(xiàn)象。這種非音樂化現(xiàn)象會嚴重阻礙學生審美心理的建構,影響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許多教師忽視音樂本體特點,而強調音樂中的非審美因素的教學或音樂理論的教學。在音樂教育中非審美因素與理論的教學存在是有必要的,但一定不能成為音樂教學的重點或核心,不可取代審美因素在音樂教學中的地位。普通學校音樂教學的非音樂化現(xiàn)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忽視音樂要素中的審美因素而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
學校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健全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不是培養(yǎng)頂尖的藝術人才,培養(yǎng)藝術家。在普通學校的音樂教學中進行理論化的教育反而會讓學生喪失對音樂的興趣。很多學生都會覺得音樂課是枯燥的,他們表示:“樂理知識的想一堵墻,把我們和音樂隔離開了。”這樣,學生不但沒有培養(yǎng)起理論知識的修養(yǎng),反而連最基本的音樂能力都沒有學到,對于音樂的興趣愛好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
2.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德育而忽視美育
從藝術理論的角度看,音樂確實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儒家學派就認為“樂教”可以“善民信”,可以“移風易俗”,把人引上向善的道路。而學校音樂教育發(fā)展到今天,音樂教育的這一功能被“濫用”起來。
比如,在中學課堂里,教授《保衛(wèi)黃河》時,教師們強調的都是時代背景、歌詞意義、作者介紹,而很少有教師會在課堂上談到它的旋律特點,節(jié)奏特點。把二聲部訓練當作教學重點。而大多都側重于如何激起對祖國的無比熱情,進而樹立時代責任感,沒有凸顯音樂學科的學科特色。
音樂教育與道德教育畢竟是兩個領域,音樂教育的目標不是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樹立遠大理想的教育,它只是單純的美的教育。
二、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如何體會音樂的“美”
在普通學校的音樂課程中,“感受與鑒賞”這一教學領域之所以被視為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是因為音樂鑒賞具有最直接的審美價值。以一定的音樂形象為審美對象,以參與欣賞活動的人為審美主體,形成一種審美觀念。通過這種對音響的聆聽,實現(xiàn)對音樂美的感受和鑒賞。
現(xiàn)代社會中,各種媒體日益發(fā)達起來,網(wǎng)絡、電視的發(fā)展,使音樂的傳遞更加迅速,音樂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于課堂里。這種現(xiàn)象加劇了音樂商品化的傾向,音樂的范圍不斷擴大,廣告音樂、生活音樂、工業(yè)音樂的應用與推廣,使音樂生活變得紛繁復雜。流行音樂也漸漸低俗化,很多音樂產(chǎn)品只有純粹的娛樂性而毫無藝術性可言,對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會產(chǎn)生較大的負面影響。這就要求音樂教育必須適應這種新的形勢,必須要給學生以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在感受與鑒賞真正優(yōu)秀高雅的音樂作品中,達到審美的目的。
樂曲欣賞是普通學校音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通過聽覺聆聽音樂作品,從中獲取音樂美的享受,滿足精神的需要,實現(xiàn)精神的愉悅和理性的提升。如何選取兼具藝術性與思想性音樂作品,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音樂教師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要讓學生真正體會到音樂的美,就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鑒賞力,就要對審美體驗、評價標準、審美趣味等進行研究。音樂的美包含著許多因素,有自身因素,也有“音樂之外”的因素。在音樂里人們能展開各種想象,體會音樂最直接的美,這就是音樂美的最高境界。
綜上所述,音樂教育是美的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徑,以美育人是音樂教育的根本內容與核心環(huán)節(jié),藝術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音樂教育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新思維、推動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動力,是培養(yǎng)完美人格的工具,是國民整體素質的體現(xiàn),是開闊視野的明鏡。他能堆砌出美育百年樹人的大廈;他能譜寫出壯麗人生的不朽樂章。音樂教師應該明白新世紀角色轉換的道理,主動去更新思想,去感受、體驗、觀察,明確自己在課堂上的位置。既要挖掘音樂教材中的美的各種因素,又要善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使他們自己去認識、體驗、表現(xiàn)、創(chuàng)造美。作為音樂教師的我們也應該成為傳遞美的使者。
參考文獻
[1]張曉麗.音樂教育與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2006,5.
[2]魏欣欣.音樂是語言的終極[J].2008,6.
[3]李艷梅.音樂教育對創(chuàng)新思維的作用[J].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