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不僅危害公民的信息安全,并且易于導致下游犯罪,對公民個人安全和社會管理秩序產生嚴重威脅。《刑法修正案(九)》的出臺加大了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但是在實踐中也存在法律適用問題。本文針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的現狀及產生的問題,提出相應措施,希望能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防控提供思路。
關鍵詞: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現狀分析;防控措施
近年來,隨著我國信息網絡的快速發展,利用網絡出售、提供和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違法犯罪現象也越來越多,公民個人信息亟待保護。
一、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概述
(一)公民個人信息的范圍
當前,各地法院認定的公民個人信息范圍非常廣泛,包括公民身份信息、車輛信息、房產信息、手機定位信息、護照信息、旅館業旅客入住信息、乘客數據信息、淘寶買家信息等等。
(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手段
在司法實踐中,行為人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途徑各有不同。“主要是通過網絡非法獲取。其中,一部分是從商家、短信群發平臺等處獲得,一部分是從互聯網、聊天群購得,一部分是通過交換,或者通過侵入他人計算機信息系統,還有的是利用職務便利查詢并獲得公民個人信息。”另外還有很多是利用自己的工作便利條件獲取,比如一些在醫院工作的人員可以獲得新生兒父母信息等。
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現狀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它呈現出雙面性。雖然為人們帶來便利,但也擴大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侵害范圍。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犯罪數量的高發性
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以及利益的誘惑,近年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行為呈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僅2013年,全國公安機關共抓獲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嫌疑人2100余名,破獲出售、非法提供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案件1300 余起,查獲被盜取的各類公民個人信息近 40億條。
(二)犯罪實施的便利性
依靠網絡提高的高效途徑,實施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相比之前也更加方便。舉例來講,被告人張某,利用木馬程序盜竊他人信息,通過騰訊賬號在互聯網上販賣非法獲得的個人信息,獲取不法利益。網絡技術的發展為實施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提供了了新的途徑,也減少了此類犯罪的成本,從某種程度上刺激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產生。
(三)犯罪主體的多元性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犯罪主體并不單一,主體既可以是單個人,也可以是多人,還可以是團伙。最近幾年,一些地區存在某些非法團伙,專門收集或買賣公民個人信息,利用網絡進行聯絡,在互聯網上進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行為,此類犯罪的危害性遠大于個體犯罪。
三、防控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不足
(一)缺乏完備的行政法律制裁
根據我國刑法典的相關規定,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的成立,需以行為“違反國家規定”為前提。盡管根據刑法典的規定,“國家規定”包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和決定,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規定的行政措施、發布的決定和命令”。然而,針對個人信息保護來講,我們國家并沒有頒行統一的法律來進行個人信息的保護。
(二)網絡防控措施不夠理想
由于個人信息可以復制并且無形,受害方往往對個人信息被侵害而不知情。早在 2003 年,國務院信息化辦公室開展了個人信息立法研究活動。不過,這并不等同于全面和系統的研究個人信息法律保護的問題。而這在一定意義上也表明,“國家立法機關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之網絡行為的普遍危害性及其嚴重程度顯然缺乏充分的重視和足夠的前瞻,造成了現行規定對網絡上日益加劇的嚴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之危害行為難以予以刑事制裁的窘境。”
四、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防控
(一)加快個人信息保護立法步伐
根據各國的歷史發展過程,打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最有效手段是法律。“另外,個人信息處理活動應當遵循什么原則、在個人信息處理活動中信息主體享有哪些權利、如何保管收集來的信息、對利用工作便利獲取信息的單位和主管人員如何處罰,都需要法律進一步來明確。”此外,由于被害人不注意保密,在一些場合泄露了個人信息。即使行為人獲取信息的方式并不違法,但是是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所得的,也應對采集信息者作出約束。
(二)提高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成本
對采集信息者作出規定,不得過分采集他人信息或以利益條件誘使他人提供個人信息。行政機關應當追究以這種方式獲得信息后再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的法律責任。另外,審判機關加大對國家工作人員泄露出賣信息處罰。由于國家公務人員身份的特殊性,若其利用工作便利獲取個人信息來謀取個人利益,行為性質更加惡劣,應加大對其處罰力度。
(三)提高公民個人信息防范意識
切實提高公民自我防范意識。通過宣傳電信詐騙實際案例,向群眾講解個人信息泄露的各種途徑、利用個人信息的電信詐騙犯罪手法,帶領人民群眾提升防范意識。例如,做到謹慎保管個人身份證、戶口簿等證件;慎重對待身份證復印材料。公民個人應學會拒絕技巧,更好保護個人信息。
參考文獻
[1]趙秉志.公民個人信息刑法保護問題研究.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4.(1):117.
[2]李玉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實踐與思考.法律適用.2016.(9):11.
[3]董純樸.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犯罪防控研究.犯罪研究.2014(1):10.
注釋:
①李玉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實踐與思考.法律適用.2016.(9):11.
②趙秉志.公民個人信息刑法保護問題研究.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4.(1):117.
③董純樸.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犯罪防控研究.犯罪研究.2014(1):10.
作者簡介
趙澤至(1993),女,漢族,山東省臨沂市人,法學碩士,單位: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刑法學專業,研究方向:刑法學。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