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蕾 許海丹
摘 要:“工學結合”是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通過讓學生在學習環境中工作,在工作崗位中學習,實現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互融合的目的。這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一種典型特征,也是一種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為高職教育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關鍵詞:高職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高職院校是我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之一,職業性是高職教育的主要特點。從當前高職教育現狀來看,很多從高職院校走出來的畢業生,很難快速走上工作崗位,即使找到工作,在學校學習的技能知識也無法順利轉化為工作技能。這種“工學脫節”的現象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就業壓力,同時也浪費了大量的教學資源。因此,高職院校必須要采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幫助學生實現從學校向工作崗位的順利過渡。
一、高職教育采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意義
(一)促進高職教育改革的良性發展
高職院校主要向社會各個行業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而技術應用型人才并不是在課堂上給學生傳授相關的技能知識就可以實現,還需要給學生提供一個“實戰”的環境,讓學生在這個環境中積累經驗,獲得實踐技能。因此,高職院校的教育需要利用企業的管理經驗、設備資源和企業的人才來實現。“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就能夠將服務社會、發展科研和培養人才三大職能進行有機的統一,從而給高職院校的教育改革提供活力與生機,從而促進高職教育改革的良性發展。
(二)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隨著高校和高職院校的擴展,高職學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高職院校的教育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老師不僅需要給學生傳授相關的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以及未來會從事職業的崗位能力,包括職業道德、方法能力以及專業技能。其中最重要的一項能力就是專業技能,專業技能是一項核心競爭能力,專業技能強的學生在就業的時候就具備了一定的競爭優勢,而這項能力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去獲得。因此,高職院校采取“工學結合”模式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讓學生在激烈的就業市場環境下建立競爭優勢,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三)有利于校企的資源共享
提高學生的就業率是高職院校一直追求的教學目標,挖掘優秀的人才是企業一直追求的目標。而“工學結合”則可以同時滿足這兩個教學目標,企業給高職院校的學生提供學習的環境,而高職院校給企業輸送優秀的人才,這樣既能做到資源共享,又能實現校企雙方的共贏。
二、高職院校如何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一)樹立“工學結合”教育理念
為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培養和提供高技能、高素質人才是高職院校的責任和使命,高職院校教育的實質就是為社會各個企業提供服務。因此,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必須要滿足社會企業的需求,只有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才是有用的人才。高職院校要清楚認識到這一點,確保自己的教育行為和企業的需求不脫節,這也決定了高職院校必須要和校外的企業加強合作。“工學結合”這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有效體現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無論是學校中的“學”,還是企業中的“工”,都有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去做,同時也可以在做的過程中學習,通過學做相融,做學結合,促進行為主體的全面協調發展。因此,高職院校要牢牢樹立“工學結合”這種先進的教育理念,并且圍繞這個教學理念有效開展教學。
(二)校企相互兼職,實現資源共享
高職院校的老師大多數都是一畢業后就從事教師職業,這些老師自身的實踐能力就比較薄弱,缺少工作經驗,甚至有些老師一邊教學一邊學習,這種背景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實踐能力也可想而知。高職院校要對此加以重視,可以和校外企業達成合作協議,相互兼職,實現資源共享。比如,讓學校的老師去企業中掛職訓練,或者讓學生去企業中頂崗實習,同時,企業中的優秀員工或者管理人員可以來校擔任實踐活動課的指導老師,同時還可以利用學校的實驗室進行一些科技研發工作。通過這種相互兼職的方式,將雙方的優勢都充分發揮出來,實現校企共贏和資源共享。
(三)建立并完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
完善的制度是保證活動順利進行的基礎和前提。“工學結合”中的“工”既包含校內的“工”,同時也包含校外的“工”。前者主要指學生在校內實訓基地進行工作,后者主要指學生深入到社會企業中進行工作,也是最主要的一種“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但是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校外的企業并不歡迎學生進入企業定崗實習,一方面,企業不希望學生知道一些核心機密和核心技術,另一方面,學生的能力不夠,擔心學生實習反倒增加生產成本。面對這種情況,我國政府以及有關部門可以采取一定的干預措施,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納入職業教育,并建立一系列“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法規,解決企業的后顧之憂,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
三、結論
綜上所述,“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優秀、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是我國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高職院校需要對此加以重視,并積極探索,提高人事,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技術應用型人才,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發展。
參考文獻
[1]丁金昌,童衛軍,梁耀相.基于“工學結合”教學管理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8(08):23-25.
[2]桑格基.工學交替——職業院校學生學習及就業的重要途徑[J].巴音職教,2007(01):19-22.
[3]賀華,吳云英.“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中的教育規律和企業規律[J].企業家天地(下半月刊),2014(0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