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養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在提高成績的同時,更多的要注重孩子人格素質的培養。從小教育培養學生健康的品格成為現代教育不得不關注的問題,只有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提高了,才能適應多樣化社會的需求。要做到這些,需要老師在傳統教學中做出適當調整,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把現代教學觀念運用到教學活動中,推陳出新,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從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師的角度,對小學語文教學觀念開展討論。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語文;多樣化教育;素質教育;可持續發展
實施背景:語文教學標準將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教學改革的重心,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要求:“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由此可見,強調自主學習,是當今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
一、新課程下小學語文老師角色轉變
傳統教學把語文僅僅看成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或者是工具,在這種思想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的影響下,導致過去的教學不夠深入徹底,或者只是在粗淺地學習,中國傳統儒家經典已經成為過去時,或被淡化……但是,基礎的經典文化就該遺棄嗎?2001年我國拉開新課程改革實驗的帷幕。隨著社會發展進步,可持續戰略發展的提出,摒棄陳舊的傳統教學方式是新課標的要求。在幅員遼闊的中國,由于教育資源分布存在區域差異,還有很大一部分地區繼續沿用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落后的思想,落后的條件,在教學課堂上老師仍占據主導地位,老師在一味灌輸,強輸知識,學生死記硬背,并不是真正地理解知識,甚至是完全依葫蘆畫瓢。學生只是在被動地跟著老師學語文,由于陳舊的教學手段和老師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固定了學生的思維方式,使得教學呆板,引起學生的反感或者是厭學,語文教學活動缺乏靈動性,氛圍太過枯燥乏味,無法調節學生的學習疲勞,這樣的教育教學方式完全沒有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學生在課堂上永遠只是被動學習,讓小學語文教育教學陷入了呆板固定模式,然而在新課程小學教育教學中,更加注重的是創新精神和實踐教育教學的培養,更多的時間是靠學生自己學習,甚至開展同學互動討論教育教學活動,以優代劣,讓優秀學生去幫助那些相對學習理解差一點的學生,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樣,學生才不會有抵觸情緒,既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活動,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效率,教師既起到引領學生的主導作用,又符合新課程標準。
二、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活動由目的化轉變為生活化
我們學習語文不是為應付考試或學習其他學科做準備,學習語文不是因為我們要用到它,而是把它作為人生必備的素質教育教學去學習。語文隨時隨地都可以學,都在應用,像穿衣吃飯般普遍,同時也像它一樣重要,傳統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活動脫離了生活。傳統教育教學專注于學生書面成績,致力于理論知識的培養,學習的東西大多與生活沒有太多聯系,目的性太強。現時,我們致力于將教學活動置身于現實生活背景之中,從而刺激學生從生活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在教育教學中實施生活化的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對待語文學習的每一堂課程,把生活和語文學習緊密融合在一起,更好地充實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從教育教學目的轉化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學習和現實生活結合,讓學到的知識用在現實之中,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語文學習是在升華自己,培養自己的內涵。
三、正確把握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
在小學語文改革中,一個時期一個版本,這時候就必須把握語文教學規律,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遵循本身的發展規律,發揮教育的人文性,在語文教學中發揮語文課程對學生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培養閱讀的興趣,因為語文就是閱讀知識的積累。如,我們在教《只有一個地球》時,根據教材內容讓學生聯系實際,以小組為單位,讓他們談談自己的實際行動,讓他們討論如何保護自己的美好家園,或者給學生準備一部關于保護環境的宣傳片,讓學生了解保護家園的重要性,從而達到學習該篇文章的目的。以往的教學中,老師總是認為只要學生對漢字、語感有很強的認識和積累就可以,這種失之偏頗的認識讓學生的思維僵化。學習它我們本身有一定的優勢,每天受父輩的耳濡目染,每天都在語文的學習中,太過于追求或者說過多執著于語文學習只會適得其反,學會掌握運用語文規律。
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通過新的教學方法使語文更具備實踐性、創造性、發展性和可持續性,在新課程標準下為語文教育教學發展做努力,實現語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語文。
參考文獻:
[1]徐秀偉.為有源頭活水來:論新課程下的小學語文教育新觀念[J].新課程,2009(12).
[2]王漢蘭,畢琳.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問題與思考[J].考試周刊,2011(1).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