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述丹
摘 要: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古詩詞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課本精選了多首古詩詞,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陷入了困境,如何打破這種教與學的僵局,作為教師要在新課改的理念下大膽進行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革新,為古詩詞教學注入新的活力,使其綻放應有的色彩。
關鍵詞:新課改;古詩詞;教學方法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屹立世界文化之林,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古詩詞是中華文化寶庫的重要一部分,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小學語文教材中精選了很多首詩歌流派不同、詩風迥異、語言凝練含蓄、意境優美深邃的詩,不僅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給人以思想上的啟迪,性情上的陶冶。古詩詞教學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部分。但是傳統的古詩詞教學往往過于重視一些基本知識本身,如過于咬文嚼字,過度品析字、詞、句,以及過度渲染作者的經歷,將一首充滿畫面美和意境美的古詩詞分析得支離破碎,使學生學得枯燥無味,學習古詩詞是一門苦差事,從而降低學習興趣。在新課改理念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何使古詩詞綻放其應有的色彩呢,下面我從幾個方面,談談自己淺顯的看法。
一、了解中華歷史,史中明智——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前提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給予孩子不斷學習的動力。那么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呢,首先得要了解一些簡單的歷史知識。經常有孩子對古詩詞的作者的所處時期和作者的大概生平都不了解。如杜甫為什么被稱作“詩圣”,是現實主義詩人。如果了解歷史,知道唐天寶年間發生的安史之亂,國家岌岌可危,人民災難慘重,就可以知道為什么他會寫出《三吏》《三別》的詩篇,發出“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的悲憤,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囂蠻欺霸的狀態。“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愈發使人悲憤?!罢垏诜狸P將,慎勿學哥舒”,久難消磨的沉痛與悲哀之情溢于言表。
使學生了解一些簡單的歷史,那么在學習古詩詞的時候會有強烈的代入感,而且在課堂上不會出現“不知所云”的情況,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二、切勿咬文嚼字,不求甚解——保留古詩詞的特有韻味
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我覺得這種觀念是值得在古詩詞教學中推廣的。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7冊中的古詩兩首《題西林壁》《游山西村》,如果將膾炙人口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和“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咬文嚼字地來學習的話,那么就會翻譯成這樣:“廬山哪,橫著看成為山嶺,側著看變成山峰,從遠處看、近處看、高處看、低處看都不相同”;“山重復水也重復,懷疑沒有了路,柳樹暗了鮮花明亮又一個村子”,這樣咬文嚼字地逐字逐詞地翻譯出來的句子根本一點美感都沒有,完全破壞了古詩所具有的詩味、韻味。再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9冊的古詩詞《牧童》,如果咬文嚼字地翻譯“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就會變成這樣“青草鋪在地上,方圓幾里都是草地,牧童的陣陣笛聲逗弄晚風”這樣的翻譯使整首詩失去了原有的童真童趣,變得索然無味。所以我覺得在學習古詩詞時了解課本中提供的注釋,然后多讀幾遍,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加入想象和加深體會,切勿逐字逐詞地進行翻譯,破壞古詩詞的美感。
三、創新教學方法,古詩新唱——綻放古詩詞的應有色彩
在為期6年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一個規律,學生可以毫不費力地記住一首歌的歌詞,哪怕這首歌的歌詞很拗口,但是記住一首簡單的五言詩、七言詩卻很難。于是我就借助學生喜歡唱歌的特點,將講究平仄押韻的古詩詞變成律動音符節奏的歌曲,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班上的學生不再懼怕古詩詞的學習,變之前的“畏懼”為“主動”學習。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8冊的古詩詞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這是一首歡快的詞,通過對自然風光和漁人垂釣的贊美,來表現詞人對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于是我借鑒了北京師范大學南山詩社的古詩新唱的方法后,自己加以琢磨,配以旋律,教授學生進行吟唱。在之后的教學中,在學習古詩詞之后我就會引導學生進行古詩詞的吟唱,有時還讓孩子們根據自己所了解的內容,配以簡單的節奏進行吟唱,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總之,在新課改的理念下,教書育人的我們應該首先轉變自己的觀念,不斷學習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新理論,并加以學習研究,最終落實到我們的教學中去,才能使古詩詞綻放其應有的色彩,才能在古詩詞教學中引導學生不斷地去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并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素養,才能打造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高效、扎實課堂。
參考文獻:
[1]王凌云.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語文古詩詞人文教育分析[J].課外語文(上),2016(6).
[2]黃進.新課程理念下的古詩詞教學[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3(6):4.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