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下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發展史的重要見證,極具保護和利用研究價值。本文對近年來國外水下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研究方面的成果進行分析,并結合國外經驗,提出了今后我國在水下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方面的建議。
關鍵詞: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1引言
人類在水上活動痕跡,經過千萬年的沉淀后,產生了獨特的水下文化瑰寶,形成了豐富的水下文化遺產。隨著人們對水下文化遺產認識的逐步深入,對其的研究已成為世界性的課題,其中對水下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開發、利用又是研究的熱點領域。學者們意識到,對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要求在日益增強,加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已是學術界的共識。然而隨著水下文化遺產的文化、社會、經濟價值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其在經濟開發中所遭受的破壞、在發掘過程中肆意盜撈的現象卻屢禁不止。鑒于此,近年來國外對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研究逐漸升溫,保護與利用存在沖突和博弈,尋找保護與利用之間的平衡點,正是各國學者所探尋的目標。國外的專家對水下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其內涵的研究、相關法律法規的研究、對遺產利用的研究以及利用現代科技對其進行保護幾方面。
2水下文化遺產的內涵
水下文化遺產是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載體,它們見證了歷史上世界各國通過水路交往的痕跡。“水下文化遺產”這一提法第一次出現是在1978年歐洲理事會通過的《水下文化遺產報告》中。其后,1985年頒布的《保護水下文化遺產歐洲公約》(草案)中,第一次明確對水下文化遺產的內涵做了表述,即《保護水下文化遺產歐洲公約》(草案)所規定的保護對象:全部或部分位于海洋、湖泊、河流、運河、人造水庫或其他水體,或有潮汝現象的地區,或其他周期性被水掩沒地區,之所有遺跡、物品及人類存在的遺跡;或從以上環境尋回之所有遺跡、物品及人類存在的遺跡”[1]。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保護水下文化遺產公約》(Convention on Protection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中對水下文化遺產進行了定義,此定義是目前采用最廣泛,且基本為世界各國認可的的定義,即:“水下文化遺產”系指至少100年來,周期性地或連續地,部分或全部位于水下的具有文化、歷史或考古價值的所有人類生存的遺跡,比如:遺址、建筑、房屋、工藝品和人的遺骸,及其有考古價值的環境和自然環境;船只、飛行器、其它運輸工具或上述三類的任何部分,所載貨物或其它物品,及其有考古價值的環境和自然環境;具有史前意義的物品。海底鋪設的管道和電纜不應視為水下文化遺產;海底鋪設的管道和電纜以外的,且仍在使用的裝置,不應視為水下文化遺產[2]。
3水下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
國外對水下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起步較早,尤其在法律法規及管理遺產方面的較為充分。早在1996年,GillianHutchinson[3](1996)以“泰坦尼克號”殘骸的發現及復原中所遇到了的問題,引出了水下文化遺產的缺乏法律保護的困境這樣問題,他指出,水下文化遺產的寶華必須要有法律的支撐,否則難以進行。幾年來又有Jhohannes Marbun[4](2011)認為利用法律維護和保護國家的文化遺產包括水下文化遺產是十分必要的舉措。在他的研究中指出,印度尼西亞政府對文化遺產進行有監管的拍賣,以此來支持保護水下文化遺產的宣傳活動的舉措并不并不恰當,應當整改。此外Ricardo Teixeira Duarte[5](2012)、UlrikeGuérin[6](2012)、Jonathan Sharfman[7](2016)也強調了非洲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應的管理意見和建議。Mohamed M.Abd-el-Maguid[8](2012)、Elinaza Mjeme[9](2016)分別對埃及和坦桑尼亞西印度洋岸線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提出了相關管理建議。
除了法律法規及管理遺產方面,國外學者對水下文化遺產的利用研究也頗有心得。Barbara Davidde[10](2002)就對水下文化遺產的保護的途徑發表了意見,他認為保護、研究和展示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并展示了一些意大利水下考古公園的經驗。SAHBS Mustapa[11](2005)以馬六甲海事博物館為例,證實了海事博物館不僅有益于馬來西亞旅游的發展,同時也具備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及教育科普的功能。Lindsay S.Smith[12](2013)以Florida Panhandle沉船步道為例,分析了水下遺產旅游有助于振興當地的經濟發展。Roberto Petriaggi和Barbara Davidde[13](2013)介紹了羅馬高等研究院水下考古部門所開展和實施的“水下還原”項目,次項目主要用于恢復、保存和原地展示古代淹沒的文物。
如何利用新興科學技術對水下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利用是近年來國外學界在水下文化遺產研究方面的新熱點。早在在2006年,MA Bernier[14](2006)就提出了水下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兩種形式,一是緊急挖掘,就地保護;其二是利用科學技術,他強調了利用科學技術對水下文化遺產的發掘進行評估,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發掘對水下文化遺產的影響,并以伊麗莎白和瑪麗沉船遺址做了實例分析。Mahmoud HaydarEmail、David Roussel[15](2011)等介紹了在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使用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技術(AR)的應用帶來的益處。他指出采用VR和AR技術可以使得水下考古遺址可視化并且還能與之互動互動,這使考古學家能在虛擬場地內直接進行研究,也可讓大眾沉浸式地探索水下遺址現場,這對水下文化遺址的研究、重建以及展示提供了突破性幫助。Miran Eric、Rok Kovacic[16](2013)等提出利用3D技術對記錄和保護水下文化遺產具有重要作用,因為3D方法精度高,且能縮短了水下所需的時間,從而提高水下工作的安全性,降低現場工作成本,他們的研究以亞得里亞東北部的考古案例做了實證研究。VíctorManuelLópez-Menchero Bendicho等[17](2017)同樣認為科技的發展,尤其是3D技術的發展給水下文化遺產的研究帶來新的可能性,如虛擬遺產,數字遺產,數字考古學,虛擬博物館,網絡考古學或虛擬考古學等新概念的出現。Arturo Rey da Silva等[18](2017)通過分析拉美海考古學實踐的現狀,闡述了考過學科在水下文化遺產研究方面面臨的挑戰。提出海洋考古學的進步需要不斷獲取新的知識、新理論和方法論。
4啟示
保護、傳承、利用好各國的水下文化遺產,是對人類文化的多元化存在所負有的義不容辭的責任。國外學者已從法律保護、科技保護、管理開發等多個方面對水下文化和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做出了深入細致的研究,而我國對于水下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方面的研究較為局限,大多是從法律保護的角度出發,因而可以適當拓寬研究思路。此外縱觀國外水下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研究,也給我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提供的一定借鑒。例如將我水下文化遺產開發為水下公園、海事博物館,在保護過程中采用3D、VR、AR等科學技術都是可以學習的內容。總之,不論國內還是國外,水下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依然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的課題,研究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趙亞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水下文化遺產公約〉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165.
[2]參見《保護水下文化遺產公約》第1條:(a)"水下文化遺產”系指至少100年來,周期性地或連續地,部分或全部位于水下的具有文化、歷史或考古價值的所有人類生存的遺跡,比如(i)遺址、建筑、房屋、工藝品和人類遺骸,及具有考古價值的環境和自然環境;(ii)船只、飛行器、其它運輸工具或上述三類的任何部分,所載貨物或其它物品,及具有考古價值的環境和自然環境;(iii)具有史前意義的物品。(b)海底鋪設的管道和電纜不應視為水下文化遺產。(c)海底鋪設的管道和電纜以外的,且仍在使用的裝置,不應視為水下文化遺產。
[3]GillianHutchinson.Threats to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The problems of unprotected archaeological and historic sites,wrecks and objects found at sea[J].Marine Policy,1996,20(4):287-29
[4]Jhohannes Marbun.An Advocacy Approach on Underwater Heritage in Indonesia,Case Study:An auction on underwater heritage from Cirebon waters in 2010[J].Annalen Der Physik.2011,348(1):49–92
[5]Ricardo Teixeira Duarte.Maritime History in Mozambique and East Africa:The Urgent Need for the Proper Study and Preservation of Endangered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J].Journal of Maritime Archaeology,2012,7(1):63–8
[6]UlrikeGuérin.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Maritime Past of Africa[J].Journal of Maritime Archaeology,October 2012,7(1):1–2
[7]Jonathan Sharfman.Benefits,Burdens,and Opportunities in South Africa:The Implications of Ratifying the 2001 UNESCO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J].Sea Ports and Sea Power,2016(12):101-110
[8]Mohamed M.Abd-el-Maguid。Underwater Archaeology in Egypt and the Protection of its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J].Journal of Maritime Archaeology。2012,7(1):193–207
[9]Elinaza Mjeme.World War I Shipwrecks of the Western Indian Ocean of Tanzania:Neglected Underwater Heritage Resources[J].Sea Ports and Sea Power,2016(12):67-75
[10]Barbara Davidde.Underwater archaeological parks:a new perspective and a challenge for conservation—the Italian panorama[J].Nautical archaeology2002,31(1):83–88
[11]SAHBS Mustapa.Showcasing Maritime Heritage Artefacts for the Benefit of the Tourist Industry in Malays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utical Archaeology,2005,34(2):211–215
[12]Lindsay S.Smith.The Florida Panhandle Shipwreck Trail:Promoting Heritage Tourism in the Digital Age[J]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2013(03):109-118
[13]Roberto Petriaggi,Barbara Davidde.The ISCR Project ‘Restoring Underwater:An Evaluation of the Results After Ten Years[J].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rchaeological Sites,2012,14(1-4):193-200
[14]MA Bernier.To dig or not to dig? the example of the shipwreck of the Elizabeth and Mary[J].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at Risk,2006(1):64
[15]Mahmoud HaydarEmail,David Roussel,Madjid Ma?di.Virtual and augmented reality for cultural computing and heritage:a case study of virtual exploration of underwater archaeological sites(preprint)[J].Virtual Reality,2011,15(4):311–327
[16]Miran Eric,Rok Kovacic,Gregor Berginc.The impact of the latest 3D technologies on the documentation of underwater heritage sites[J].Digital Heritage International Congress(Digital Heritage),2013,10(28)—11(1)
[17]Víctor MLMB,Mariano FG,Matthew LV,Alfredo GL.Digital Heritage and Virtual Archaeology:An Approach Through the Framework of International Recommendations[J].Mixed Reality and Gamification for Cultural Heritage 2017,4(27):3-26
[18]Arturo RDS,Jorge MHT.Constructing America from the Sea:Maritime Archaeology Research,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Best Practices in the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of Latin America[J].Journal of Maritime Archaeology,2017,12(3):149–162
作者簡介
王佳(1988-),女,廣西桂林人,廣西師范學院旅游學院教師,碩士,主要從事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研究。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學院 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