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妤
摘 要: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學科的核心目標應是學習語言的表達形式。針對當前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激活學生原有語言積累,加以表達與運用,真正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關鍵詞:小學高段;語言教學;策略
一、小學高段閱讀教學中語言積累的現狀
在教學中,我發現不少學生在課堂發言時卡殼,大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勢。他們用來用去都是一些常用的、最簡單的詞語,白開水般無味的句子。實踐證明,絕大多數學生對所學語言材料的掌握程度基本停留于“理解”這一層面,而根據他們自身的學習能力,對其中的大部分很難自動上升到“運用”這一層面。
二、小學高段語言教學策略的探索實踐
(一)用活詞語,激活言語表達
語言習得是一個不斷運用而達到內化的過程,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機滲透訓練,搭建平臺讓學生在理解、積累的基礎上加以運用。
1.整合詞語,再現文本語境
許多詞語之間擁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組合這些詞語,將零散的“詞語”串聯成線,構建新的語境,不僅可以豐富詞語形象,而且能放大詞語教學的功能。
例如,我執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時,抓住“花團錦簇”“姹紫嫣紅”這兩個詞語,讓學生借助圖片根據自己的理解把詞義說具體、說豐富,從而體會花開得繁茂、艷麗,為后文體味“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品質做鋪墊。于是,課尾設計了這樣一個拓展練習:
四五十年過去了,我再次來到德國,發現很多東西都變了。
但是,當我走在街上,抬頭一看,家家戶戶依然______;
滿街的窗子前依然______;迎接我的女主人依然______;
是的,______始終沒有變。
2.積累語言,激活學生想象
詞語教學中,我運用感性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激活每個詞語在學生頭腦中的表象,那么詞語教學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在教學《清平樂·村居》時,這樣引導學生積累、運用語言。
出示兩組詞語:
第一組:山清水秀 流水潺潺 清澈見底 清新奇妙
第二組:悠閑自在 怡然自樂 無憂無慮 天真調皮
你發現這兩組詞有什么特點?
你能運用上面的詞語進行合理的想象,說說這首詞所表達的畫面嗎?
針對詞語的特點,我激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用語言描繪鄉村悠閑生活,讓學生領悟其意境之美。
(二)關注文體,挖掘言語密碼
文體不同,語言的方式不同,相應的閱讀方式也應不同。教師應量“體”定教,聚焦語用。
1.敘事性課文:以“情節”為線,化繁為簡
《半截蠟燭》篇幅不長,但情節跌宕起伏。我抓住“伯諾德一家三口為了保護半截蠟燭的做法”這個故事的文體核心,讓孩子們按照故事情節的脈絡找找三人的做法,隨機品讀對話描寫,聚焦細節描寫,讓學生在朗讀、角色體驗中感悟當時環境的危險,感悟人物的形象。最后體會結尾的妙處,照應情節,追問成功的緣由。如此,學生在理解文本語言的基礎上觸動了情感體驗。
2.科普說明文:以“關鍵詞”為抓手,突破重難點
說明文以說明介紹事物為主,語言準確。因此,教學時要抓住詞語進行咀嚼、對比,讓學生充分感受說明文用詞的準確性。
如《鯨》這篇課文,品讀鯨的“大”時,引導學生探究作者是怎樣把鯨的“大”這一特點寫具體的,體會這樣寫的好處。教學中,我把表示數字的詞換掉,改成很大、很重等,讓學生體會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從而使學生體會說明語言的準確性。
(三)借助文本,內化言語形式
小學語文教學強調語言文字的運用。教師要以閱讀為基礎,以表達為重點,培養孩子語用能力。
1.聚焦關鍵詞,理解運用
教材是個例子,教師應適時抓住關鍵詞語,讓學生感悟語境,體會意蘊,在理解的基礎上運用詞語。
例如,我在教學《慈母情深》時,文中有這樣一個句子:“母親說完,立刻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附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故意省略了句子中的四個“立刻”讓學生進行對比朗讀,他們在比較中感悟到了“立刻”的妙用,凸顯了母親為兒女無私無怨付出的高大形象。而后,我出示了這樣的練習:我的母親她為了我的成長不辭辛勞。她______時,立刻________,立刻________,立刻________,立刻________……
2.以文本為依托,支生語言
教師要憑借文本語言培養學生積累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結合文字訓練,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學生能在讀中悟,悟中思,思后寫。
《我的舞臺》這篇課文,作者以輕松的筆調描寫了小時候在不同“舞臺”上的成長經歷。這是文本的一大特點。我這樣引領學生感悟文章的特點:
(1)問題拋出:在作者成長的舞臺中,哪部分內容的描寫特別吸引你?
(2)方法指引:課件出示語段,抓住“大鬧天宮”寫旁注:在娘胎里就學大圣大鬧天宮,神!
(3)小結文本的表現方法:艱辛的經歷,在作者的筆下卻充滿了輕松、快樂與風趣,板書:艱辛——輕松。
在學生體會文本特點后,我讓學生用一個詞來表達文本語言的這一特點,以拓展運用。
綜上所述,語文課堂應注重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詞語的學習、內容的理解、構段方式的學習,以及思想情感的感受等,都應和語言的學習、表達巧妙融合。
參考文獻:
謝建明.論小學生語言積累[J].文教資料,2007(17).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