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禎
摘 要:新時代催生新理論,新理論引領新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上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地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深刻學習理解新時代的階段特征將是今后我黨和國家的自身建設和發展前進的現實基礎。
關鍵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內涵;
“一切劃時代思想體系的真正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思想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1]黨的十九大上, 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的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絕非偶然和主觀臆斷,而是黨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以全新的視野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化理解和科學認識。
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語意解讀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新征程里,正確理解和科學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內涵,是黨和國家未來開展全方面、多方面建設工作的理論依據和思想基礎。顧名思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包括“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個有機組成部分。這一新思想的表述既體現了黨對當今我國所處什么樣時代的科學把握“新時代”,又聚焦、緊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這個主線,還體現了黨“接續奮斗”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同時“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表述也是對有關“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中國夢”、“四個全面”等思想的進一步總結和升華,體現著科學性、系統性、嚴謹性。
十九大中多次提到“新時代”一詞,高達35次。“新時代”一詞的提出是創造性的、閃光的。“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定位。”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意味著自新中國建立以來短短的七十多年時間里,中華民族實現了由站起來到富起來并邁向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告訴我們,事物的性質是由事物的主要矛盾決定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新論斷,其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由就是認識到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黨帶領全國人民團結奮斗不斷推動社會進步、轉化的必然結果。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2]作為人類歷史上社會形態的一個部分,社會主義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也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需要在發展實踐中不斷改革豐富,在不同的階段時期有著不同的新特征。“新時代”正是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時代特征,我們有理由相信“新時代”的論斷既是客觀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還是我黨對歷史時勢大局潮流的自覺性和前瞻性把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詞匯首次提出是在黨的十二大上。鄧小平同志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3]簡單言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一方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走社會主義道路;另一方面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不照抄、照搬別國經驗、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國特色的路。”[4]后來歷次黨的代表大會報告都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主題。諸如:十三大“沿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十四大“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十五大的“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十六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十七大“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十八大“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十九大“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構成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還是引領我黨始終高昂前進、不懈奮斗的鮮明旗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即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的全部實踐探索和理論探究都是圍繞這個主題來展開、深化和拓展的。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那般,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鄧小平同志為它確立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后來的歷代黨中央領導集體都是在這篇大文章的基礎上繼續寫出更加出彩的篇章,同時譜寫這篇大文章是在不斷進行豐富和更新的。
“思想”一詞的運用多見于理論界,在我黨有關社會實踐中取得的重大精神成果思想一詞并不少見,比如“毛澤東思想”,同時我們還習慣于運用“主義”,如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如鄧小平理論、“觀點”,如科學發展觀等詞來概括。一般認為,“主義”強調普適性;“理論”側重于語詞表達和內在邏輯的體系化、系統化;“思想”一般也稱為“觀點”,更偏重于表達抓住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正確認識。黨的十九大上,將習近平的系列觀點、看法、談話精神和理念進行總結深化,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僅彰顯了其崇高的價值地位,還強調了它對我國當前社會發展本質、根本的深刻洞徹,科學的把握了我國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新時代。提出這一思想是創新性的、創造性的,它是科學的認知和重大精神成果,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和全國人民在當今新時代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更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又一次飛躍和最新成果。
二、進入新時代是中國共產黨的科學判斷
事物的性質是由事物的主要矛盾決定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新論斷,其基本依據就是認識到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又是黨帶領全國人民團結奮斗不斷推動社會主要轉化的必然結果。兩者是一個統一的發展過程。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5]作為人類歷史上社會形態的一個部分,社會主義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也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需要在發展實踐中不斷改革豐富。以此類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也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歷史唯物主義經驗強調,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主要矛盾和主要問題,正確認識和把握主要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黨和國家發展的歷史經驗教訓也告訴我們要在新的時期正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要走新的認識和看法,這關乎國家發展進步的大計。正如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所提到的:“不但事物發展的全過程中的矛盾運動,在其相互聯結,在其各方情況上,我們必須注意其特點,而且在過程發展的各個階段中,也有其特點,也必須注意。”[6]現實依據。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年版,第544頁.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4]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第1版.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0 161頁.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