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金
摘 要: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是學校健康發展的基礎。如何提高教學質量?應該緊抓以下六大要素——教師隊伍建設、學校常規管理、師生主觀能動性、有效的激勵制度、家長支持、學習資源貯備。基于此,對六大要素進行分析,希望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做出一定的有效見解。
關鍵詞:教學質量;七要素;全細節把握;全面發展
一、緊抓教師隊伍建設
1.學校應營造良好氛圍,努力提高教師責任感、歸屬感
一是引導學校教師內部輿論,重點宣傳教師職業的光輝特性,定期進行教師職業道德學習培訓。二是堅持對學生進行尊師重道、文明禮儀教育的同時,堅持密切聯系家長,宣傳學校辦學理念,宣傳學校教學成果,以此影響家長。
2.重點提高年輕教師業務水平
一是可在學校推行“一幫一帶”新老教師結對子活動。二是定期組織教研培訓。三是積極推薦年輕教師參加各級各類競賽、培訓活動。四是積極發展青年教師入黨。五是定期舉行教學競賽、課件制作、論文交流等活動。
3.以工會為平臺,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開展如:教職工運動會、教職工書法大賽、教職工卡拉OK大賽等活動。以營造學校和諧氛圍,增強教職工情感,促進學校團結、和諧。
二、狠抓學校常規管理
1.建立適合本校的教學常規管理制度
學校教學常規管理制度按功能分有四大類:(1)教學六認真管理制度:備課與檢查制度,上課與聽課制度,作業布置、批改與月查制度,輔導學生和家訪制度,考核學生和月考制度,教學反思和論文交流制度。(2)學生認真學習制度。(3)學校教研工作和教學評議制度。(4)活動開展制度。制定制度要注意幾個方面:(1)制度內容要全面,既要涉及教師的進修培訓、教學行為、教學研討、師德表現等方面,又要符合本校實際,讓大部分教師樂意接受;(2)所制定的制度既要保證約束性,又要保證激勵性。(3)制定的制度要便于檢查。
2.制度落實,嚴格檢查
不按照制度檢查落實,制度就沒有威懾力。所以制定的制度要落到實處,就必須嚴格檢查。檢查要找責任心強,做事踏實的人員,檢查必須嚴格、公正,要得到大多數老師認同,要讓每一個教師的工作得到客觀、公正的衡量。有了健全合理的管理制度,有了認真負責的檢查人員,老師們工作就會認真負責,學校工作就會井然有序。
三、增強師生主觀能動性
1.提高教師教學主觀能動性
在當今社會世風的影響下,教師待遇低下,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加上自身素養的原因導致了教師工作缺乏主動性。對此,我們要提高教師業務素養,重點增強教師責任心。要積極為教職工解決心理、生活和工作等困難,給予老師們最大的關懷,提高他們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讓老師們安心工作,盡心教學。
2.提高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在課堂上應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在課堂上要以學生為中心,積極營造民主和諧氛圍。在教學中,要善于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多表揚、善鼓勵,抓住一切可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多給學生機會、時間、空間,充分信任學生,和他們做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四、建立有效的激勵制度
激勵就是激發動機、鼓勵行為,最后形成動力的意思。激勵機制就是形成動力的保障制度。對于教師,激勵的制度必須要保證公正、公平,要保證客觀可行,保證可操作性。要以獎為主,懲罰為輔,特別是在懲罰時要注意,要懂得適可而止,否則會挫傷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嚴重時可能會形成較大矛盾。在教學工作上我們可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制定《教師實績考核與獎懲制度》《班主任工作考核制度》《教職工晉級評優制度》等,以保證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穩步發展。
五、努力獲取家長支持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學校在抓好學校教育的基礎上,還應抓好家庭教育,以此來輔助學校教育。當前,很多孩子是留守兒童,很多家庭教育屬于隔代教育,很多家長的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法簡單。對此,我們可以舉辦家長學校,定期組織家長開展學習,教家長領會新的教育理念,學習新的教育方法。其次,密切家校聯系。如,在開學、期中和學期結束時,開三次家長會。向家長宣傳學校教育理念,匯報孩子學習、心理等情況。采用多種形式定期家訪,如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開展教師進家庭活動等。利用現代信息手段定期聯系家長,建立班級QQ群,建立家長微信群等,以便隨時進行家校溝通。
六、健全學習資源貯備
隨著現代社會信息資訊日益發達,信息技術教學對學校的影響越來越大。學校要與時俱進,努力搭建自己的網絡教學工作平臺,如建立網絡功能室、建立微機室。同時,教科室要建立優質教學資源平臺,并隨時更新優質教學資源。更新方式可以從網上獲取,也可以組織教師通過教研活動自己創作,凡是開展教研活動得到的優質教學資源的都應該及時更新到學校優教資源平臺中。這樣教師可以從中獲取適合自己本節課的優質教學資源。
總之,我們要和家長、社會密切配合,形成三合力,利用一切優質教學資源和先進管理手段,切實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長青.構建平衡計分卡理論的高校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J].高教探索,2014(6):137-141.
[2]陳立萬,向春榮.轉變教學質量評價機制的探索與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4(7):78-79,83.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