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玉清
摘 要:在互聯網技術蓬勃發展,“互聯網+”不斷顛覆傳統行業的背景下,近兩年來,IP成為影視產業乃至整個泛娛樂化產業的討論熱點,在整個文化產業內部掀起了一場改編熱潮。那么IP運作對紀錄片產業發展有什么作用和影響?本文將以《本草中國》為例,解釋紀錄片的行業困境與IP運營的必要性,并剖析《本草中國》的IP運作模式,最后為中國紀錄片的產業發展新通路提出建議。
關鍵詞:IP運作;紀錄片;產業發展;本草中國
一、互聯網下的IP
IP,即知識產權,是知識產權的英文單詞(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作為近年影視業熱詞,IP為泛娛樂化產業鏈的構建提供了一個以內容為核心的連接點,有效打通游戲、動漫、影視、音樂和文學的邊界,擴展了其外延。學者尹鴻從IP的價值層面出發,指出,IP即“那些具有高關注度、大影響力且可以被再生產、再創造的創意性知識產權”。就起分類而言,文學作品、動漫、影視、游戲、玩具等在內的素材版權,比如四大名著、魔獸世界等,都屬于典型IP。
而面對“互聯網+”對傳播行業的不斷顛覆,對IP的理解就不能局限于傳統改編層面,而應結合互聯網基因對其進行深入考量。應充分考慮互聯網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的傳播特點,在互聯網平臺上學會增加曝光,積累粉絲基礎,提高IP的傳播聲量。
二、紀錄片的行業困境與IP運營
據《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6》顯示,2015年我國紀錄片行業總投入為30.24億元,總收入46.79億元,但電影電視劇相比,我國紀錄片仍存在市場規模不夠大、資金投入不足、產業鏈不完善、紀錄片品牌知名度低等問題。
1.紀錄片市場規模不夠大。紀錄片的市場規模是個相對概念,這里主要與同屬影視行業的電影和電視劇市場相比。廣電總局數據顯示,中國電影票房規模在2015年達441 億元,成為繼美國后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其中僅《美人魚》一部就有33.92億,相當于2015年中國紀錄片總收入的72%。
2.資金投入相對不足。中國紀錄片市場資金投入不足,與紀錄片本身制作周期長,贏利模式單一,廣告收入少有關。相比電視劇和綜藝,紀錄片的投資回報率相對低下。這使得體制內的紀錄片不得不被動依靠政府、媒體投資拍攝,而只有少部分能吸引影視公司參與合作。體制外,民間紀錄片拍攝資金更緊缺,主要依靠導演自籌。資金投入不足限制了中國紀錄片的創新發展,若要迎合主流和市場需求,紀錄片創作不得不“戴著鐐銬跳舞”。
3.紀錄片品牌知名度相對較低。紀錄片品牌知名度低體現在紀錄片頻道和紀錄片作品兩方面。紀錄片頻道方面,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作為我國最大的紀錄片頻道,與BBC、NHK等相比,國際知名度有待提高,地方性紀錄片頻道鮮有人知。在作品方面,中國不缺乏佳作,缺乏佳作知名度。盡管《舌尖上的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在網絡上掀起傳播巨浪,但其持續影響力仍顯不足。
如何破解著紀錄片行業 “曲高和寡”的現實困境,成為橫亙在我國紀錄片行業從業者和研究者面前的最大問題。筆者認為,IP運營,或許是我國紀錄片破局創新的新通路。一方面,優質IP由于自帶粉絲、擁有良好互聯網基因,能帶來高關注度和高收益,這些好處同樣適用于紀錄片行業。另一方面,IP運營的風行能改善紀錄片產業環境,不僅能引起觀眾對知識產權的重視,打擊盜版市場;還能為傳統的紀錄片提供廣闊的網絡轉化和傳播渠道,為紀錄片打開內容出口,進而倒逼紀錄片提高生產質量。
就目前來看,我國IP運營有兩種主要形式,一種是利用IP改編,另一種是開發原創IP。前者是利用已有的IP進行內容形態的轉換,演繹出新語境,“一個文本不斷激發另一個文本的生產。”。后者則是把原創內容打造成優質IP。而由于紀錄片本身的紀實屬性與部分IP(如網絡小說)的虛構屬性不同,改編空間受限,因此,在IP改編時天然地存在困難。對紀錄片而言,針對自身特點開發出優質原創IP比改編IP更為重要,可操作性也更強。
下文將以《本草中國》為例,對紀錄片IP運營提供現實參考。
三、《本草中國》的IP運作模式
《本草中國》是一檔大型中醫藥文化系列紀錄片,以“本草”為切入口,用鏡頭記錄中醫藥與中國人的故事。作為首部征戰國內一線衛視周五黃金檔的紀錄片,其開播首期收視率達0.83%,并在網絡上得到廣泛傳播,截至最后一集播出結束當天,僅愛奇藝一家網站,該片累計播放量高達487.8萬次。究其IP運作的成功,有以下原因:
1.“舌尖式”敘事模式打造精品IP內容
該紀錄片推出之際,就曾用“舌尖版中藥”作為宣傳噱頭加以推廣。實際上,二者也頗為相似。在敘事方式上,均放棄傳統傳記式說教式的敘事手法,不是線性記錄,而是以不同主題劃分模塊,并以典型人物故事切入,拉近與觀眾的心理距離。在情節內容上富有人文關懷,學者余傳友在分析《舌尖上的中國》時就提到,樸素的影象非但沒有影響紀錄片的真實性,反而深化了其對真善美的詮釋,“樸素是一種事物的本然狀態,能給人最‘本真的審美體驗。”《本草中國》也將關注點放在了普通中國人身上,例如講述藏紅花的生產流程時,大筆墨記錄了采花婦女剝花取蕊的場景,來反映花農的專注與孤獨。
2.國家系統與專家背書提升IP公信力
據《本草中國》官方資料顯示,《本草中國》由國家衛生計生委宣傳司支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專業指導,中國人口文化促進會監制的。該片與眾多拍攝地當地政府和衛生局合作,甚至亮相中國-中東歐國家衛生部長論壇,作為現場中藥宣傳片和禮品進行派發。在愛奇藝上《本草中國》有特別頁面,每一集之后都有中藥專家對片中藥材進行分析和解讀,既為該片補充內容,也為其提供專家的個人品牌背書。
3.與電商合作基于IP打造自主中藥品牌
在愛奇藝網站觀看《本草中國》,播放到特定藥材時,視頻底部會跳出藥材購買鏈接的彈窗,觀眾只要點擊就會被引流到愛奇藝的官方電商平臺(愛奇藝商城)上。此外,《本草中國》還在愛奇藝商城上建立了同名藥材品牌,售賣紀錄片“同款”藥材,實現價值變現。
4.與海外機構合作進行IP內容分發
《本草中國》總導演干超表示,未來將計劃與Discovery和美國INC電視聯播網等海外機構合作,一方面擴大發行通路,推動《本草中國》乃至中藥走向國際化,另一方面,跟國外知名紀錄片機構合作,進行從拍攝到發行的全鏈條創新,探討中國紀錄片的更多可能性。
四、IP運作對中國紀錄片商業新通路的啟示
互聯網滲透下的視聽產業已經具備了在生態內開發IP產品的能力,并可通過自有生態和外部生態的對接令一個IP產生出指數級的價值增量。以《本草中國》為例,其以紀錄片為起點,整合線下衛視與線上社會化媒體構建傳播網絡,與電商跨界合作、打造自主品牌等操作,就是中國紀錄片進行IP運營、建立互聯網+紀錄片生態圈的一次有益探索。
毫無疑問,跨媒介的整合傳播與商業模式創新已然成為泛娛樂產業的發展趨勢,在這一背景下,紀錄片的IP化發展,應做到:
第一,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努力開發與甄別優質IP。《舌尖上的中國》和《本草中國》的成功,首先歸功質量過硬。在內容上體現中華文化,延展性強;在敘事上與觀眾實現情感共振,話題性強。目前中國的IP運營模式尚未成熟,對IP的審核標準也尚無定論,因此對IP資源的甄別便顯得尤為重要。
第二,IP改編需創意孵化。優質IP資源只是IP良好運作的基礎,改編策略對IP效果的影響更大。在影視劇行業,文學改編作品很多,但如《新神雕俠侶(于正版)》和《秦時明月》等,被指責對原著進行二次改編時,既沒有反映原著核心精神,也沒有體現改編的創意和特色,而被不少被粉絲飽為詬病。同樣的,紀錄片在進行IP的二次創作時,應把握轉化的尺度和策略,把握好紀錄片紀實性與商業價值之間的平衡。
第三,以IP為支點撬動行業邊界,進行跨界商業模式創新。紀錄片IP以其真實性和藝術性,天然地為紀錄片IP自帶公信力背書,相對容易獲得消費者和觀眾的認同。因此當紀錄片與電商合作的時候,紀錄片能夠為產品帶來更好的品質感和保障,促進消費;同時,來自電商或其他平臺的引流收入,能改變紀錄片對發行的依賴,為紀錄片增收,完善紀錄片的商業模式。
互聯網+背景下,IP運作的熱潮,是市場活力的體現。作為中國紀錄片行業的從業人員,還需理性看待和甄別紀錄片IP,利用好IP的傳播優勢和商業價值,而更重要的,是在沿用的基礎上繼續開拓新的創意,創造新的作品,方能為中國紀錄片市場打開通路,不斷創造價值,促進紀錄片行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尹鴻, 王旭東, 陳洪偉, 馮斯亮.IP轉換興起的原因、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J].當代電影, 2015,(09):22-29
[2] 吳承林.淺談中國紀錄片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電視(紀錄), 2012,(01):58-60
[3] 丁亞平.無界時代的IP轉換[J].當代電影, 2015,(09):04-08
[4] 余傳友.傳播食物的美學味道——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藝術解析[J].大眾文藝, 2012,(12):151-152
[5] 萬彬彬.試論IP與紀錄片及其對中國紀錄片產業發展的影響——從紀錄片《舌尖上的新年》談起[J].中國電視, 2016,(04):58-61
[6] 王點.華語電影再添新玩法,知名IP引發改編熱[J].東方電影, 2015,(04):36-41
(作者單位: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