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治病治病”,然而在《黃帝內經》看來,“治病”其實治的不是病,而是證。這里首先要區分的是“證”和“癥”,由于年湮代革,現代人往往“證”“癥”不分,所以用“癥”來解釋“證”的現象非常普遍。其實,癥與病同義,而證則是病的證候,是疾病發展過程中機體整體的動態及病態反應,包含了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及正邪雙方力量的對比,是疾病本質的具體體現。

舉個例子,感冒時出現畏寒、發熱、流涕,且脈浮緊、苔薄白,診斷為外感風寒,此時癥就是“畏寒、發熱、鼻涕流清”這些身體表現出來的感冒的癥狀;而證是證候,是“辨證”所得到的結果,即“外感風寒”。
總體來說:病(癥)是證的外延,證是病(癥)的內涵,一病可見多證。
因此我們治病、養生不光要看具體的“病”,也要在意背后的“證”,也就是說:治病要治本。
根據“辨證”的原則,中醫將高血壓歸為眩暈的一種。傳統中醫認為,眩暈的病位主要在肝經,是由肝風內動造成的。比如肝氣起急,就會煩躁,高血壓的表現也是心煩急躁,見什么事心里都很煩。而且血壓一上來,還會頭暈目眩。所以,傳統中醫都是用平肝清熱的方法來治療高血壓的,但用了相應的藥之后,高壓很快就降下來了,但低壓卻降不下來。
這是因為中醫講究“肝腎同源”,肝主血,腎主精。腎為水臟,水如果虧損了,屬于木臟的肝缺乏滋養,也要得病。只有先養腎陰,滋腎水,利用“滋水涵木”的原理,才能使肝火徹底降下來。所以,在治療高血壓等疾病時,若需要清肝熱,一定要同時滋腎陰。腎氣足了,問題解決起來就會很快,而且不容易留后遺癥。這就是典型的“治病要治本”。
另外,養腎是中醫養生的核心內容之一。《黃帝內經》中提出“人始生,先成精”,認為腎精為人體生命之本。到了明代,張景岳確立了以“腎”為核心的人體科學理論體系。腎為先天之本以生發,脾為后天之本以榮養。腎為生氣之源,腎精不僅藏五臟六腑之精氣,也是人體五臟六腑精氣的生發之源。
因此,腎可謂是五臟六腑之本。現代醫學中,基因組學的問世和發展也進一步證實人體“腎精”的重要作用,揭示了腎為人體生命之本的內在規律。
在這里給大家介紹一個降血壓的茶飲方,通過臨床上的觀察,這個藥方對85% 以上的高血壓患者有效。這里面用到了5 味藥:地骨皮、葛根、丹參、山楂、牛蒡。將上述藥材各取3 克,熱水沖泡飲用。
地骨皮是枸杞的根皮,它可降壓、降脂、降糖,有“三降”的作用。中藥方劑配伍講究君臣佐使,地骨皮是入腎經的,而腎為生命之本,所以地骨皮在這里是君藥。葛根是野葛的干燥根,它可以降血壓,擴張冠狀動脈,并且還有降糖作用。丹參是活血的藥物,它對女性有調經養血作用,但是用在這里的目的是活血化淤、降壓降脂。葛根和丹參在茶飲方中充當臣藥的角色。山楂是本方的佐使藥,不僅降壓降脂,還有活血化淤的作用,其中,山楂蒂的強心作用比一般的強心藥效果還要好。山楂的好處有很多,但如果有胃酸過多或胃潰瘍的患者就不能吃了。
(編輯 宋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