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液是正常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認為水液在人體內循環不息,濡養四肢百骸,是維持正常身體機能的重要因素。但凡事過猶不及,如果由于七情內傷或外感邪氣,造成體內的水液代謝失衡,正常的水液就有可能形成一種病理產物:水濕。它也同時是很多疾病的病因,很多疾病都與水濕有著密切的聯系。中醫有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同樣是面對濕氣,有些人會出現種種疾病,而另一些人卻不會發病,這就是由于健康人體內的正氣可以抵御濕邪,驅邪、御邪于外。這就要求我們培育正氣以御外邪。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魏瑋主任告訴我們,通過飲食的方法來祛除體內的濕氣是一種簡便易行、效果甚佳的辦法。
脾臟在五行屬土,有喜燥惡濕的特點。人體內出現濕氣極易困遏脾臟,影響人體運化的功能,進而影響到胃,出現濕困脾胃的現象。很多人都知道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很多胃病的重要原因,中醫多將幽門螺桿菌感染認識為感受濕氣或是濕毒,而中老年人常出現的胃食管反流、胃腸息肉,也與濕氣有著重大的聯系。
濕邪困脾的主要癥狀為便溏不爽、嗜睡、胃脹噯氣、頭重如裹、口中黏膩、身體困乏、舌體胖大、舌苔黃膩。治法以祛濕健脾、消食導滯為主, 這就需要用到中醫治療濕滯脾胃的基礎方——平胃散。
● 平胃散
【藥材】
蒼術、厚樸、陳皮、甘草
【方義】
本方中蒼術辛香苦溫,能夠燥濕健脾,臣以厚樸行氣除滿,燥濕醒脾;佐以陳皮理氣和胃,燥濕健脾以助蒼術、厚樸之力;最后以甘草調和諸藥。煎藥時加入生姜溫胃散寒、和胃降逆,再入幾枚大棗補益脾氣,姜棗合用亦能調和脾胃。
【功效】
適合脾虛濕滯、脘腹脹滿不適、舌體胖大有齒痕的人群。
平胃散是經典名方,藥力強勁,最好由專業的醫生診斷開方,不宜自行服用。魏主任以平胃散為基礎,結合多年的臨床實踐,化裁出適宜日常飲用的山紅麥芽飲,適合日常有濕困脾胃癥狀的人飲用。
● 山紅麥芽飲
【藥材】
生山楂10克、炒麥子20克、橘紅3克
【制法】
將山楂、炒麥子、橘紅加水煮半個小時即可飲用,此為一人一天的用量。
天人相應,人體內的環境與自然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人體的健康也受到時節的影響。
夏季炎熱,濕熱夾雜而盛行,人體容易外感濕熱之邪。而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空調等降溫手段大為普及,炎熱的天氣逼人汗出,腠理(毛孔肌膚)舒張、大汗淋漓,短時間內進入空調房等陰涼處,腠理密閉,會使濕氣停在體內經絡、筋骨、肌肉等處而不得出,久而久之濕氣郁而化熱,形成濕熱內蘊,進而發展為濕熱困脾。

而過食肥甘厚膩、辛辣刺激的食物,吸煙飲酒、長期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以及情志所傷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或加重濕熱困脾。
濕熱困脾的主要見于體形偏胖的人群,證見口干口苦、渴不喜飲、大便黏滯、舌紅苔黃、面油目赤等。這就需要用到清熱利濕的治法,專家向我們推薦了“祛濕消熱飲”。
● 祛濕消熱飲
【藥材】
白豆蔻2克、砂仁3克、荷葉3克
【做法】
白豆蔻、砂仁、荷葉置于鍋中,加水沒過藥材(約300毫升),大火煮沸后轉小火熬煮10分鐘左右即可。取濃汁,飲食時兌適量水稀釋飲用即可。
【禁忌】
陰虛內熱(有五心潮熱、手腳心熱等癥狀)的人不適宜過量飲用。
耳郭對應于人體,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七竅、甚至更小的部位在耳郭上都有與其相對應的部位,耳郭就像一個頭在下,四肢在上,胸腹及軀干在中間的子宮內倒置的胎兒的姿態,將耳朵表面解剖部位與臟腑對應,其中耳輪腳周圍相當于是消化道,耳甲艇相當于是腹腔。在這兩個區域有胃穴和脾穴,在這兩個穴位貼上王不留行籽,以一定規律按壓便可調節脾胃平衡。

【操作方法】
將王不留行籽粘于大小合適的小膠布上,找到脾穴和胃穴后將膠布貼上,使得王不留行籽與穴位接觸,貼好后以拇指的指腹以適中的力度按壓,以感到酸脹、灼熱感為宜。每天按壓2~3次,每次1~2分鐘。
【注意】
1.耳部皮膚有發紅、破損、炎癥的時候不宜貼耳貼。
2.第一次貼的時候,時間不宜過長(一天左右),注意觀察是否有過敏反應,此后貼的時間可適當延長。一般一次只貼一側耳朵。
3.應垂直按壓,也不要揉搓膠布,避免產生位移。
(編輯 車 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