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郝萬山教授的診室來了特殊的一家四口:失眠的爸爸,月經不調的媽媽,咳嗽哮喘的女兒,長了濕疹的女兒男朋友。這四個人的病看似完全不同,但是郝萬山教授通過脈象、舌象等中醫診斷后,發現他們都有郁悶、焦慮、緊張的情況。所以,郝萬山教授在每個人的用藥上,都用了疏肝的柴胡和香附。

那個爸爸就問了,他們四個人是不一樣的病,為什么前面的藥都一樣呢?郝萬山教授解釋說,那是因為他們四個人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情緒不好、肝氣郁結,而且這就是他們生病的根源。在郝萬山教授的門診里,大約10個患者中就有8個要用到疏肝的方法,可以說肝郁已成了現代人的一種常見病。
如此常見的肝郁有什么癥狀呢?
第一,在肝經的循行部位上出現不舒服的表現,比如小腹脹滿、月經紊亂、兩肋脹痛、乳房脹痛、眼睛脹痛、巔頂頭痛等。第二,因為肝的疏泄功能和脾胃的關系特別密切,一旦肝氣郁結,人體就容易出現消化系統的癥狀,如胃脹、胃痛、惡心、嘔吐、噯氣等。肝氣犯脾后,就會出現腹脹、便溏、泄瀉的癥狀。有的人肚子一疼就要拉,拉完后肚子疼就緩解了,但是可能吃完飯后,肚子馬上又疼了,又要去拉,或者是喝一口水都能拉肚子,這就是肝氣犯脾的表現。第三,體現在精神、情緒上,因為肝的疏泄功能對調節人的精神、情緒有著重要的作用。一旦肝氣郁結,就會出現情緒低落、精神抑郁、多愁善慮、沉悶欲哭、噯氣太息等表現。
如果大家身上出現了這些癥狀中的一條或者幾條,就可以判斷為已經出現了肝郁。
發現自己有肝郁的問題了,我們該如何疏肝解郁呢?
郝教授提供了自己臨床常用的一個穴位——期門穴,并推薦使用震顫的手法來按摩此穴。
這一方法其實是受到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的啟發。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記載了一個“熱入血室”的疾病。這個病是指女性在月經期得了感冒,或者是在感冒期間來了月經,又或者是月經剛結束就感冒發熱了,結果令邪氣直接侵入胞宮,出現腹脹、腹疼的癥狀,尤其是兩肋疼痛難忍,到了夜里還說胡話。這種病實際上是由肝經氣滯血淤造成的?;颊卟皇莾衫咛弁磫??所以張仲景就在疼痛處也就是期門穴的附近,找到了瘀滯的毛細血管,以放血療法放出瘀血。如此一來,患者的疼痛立即得到了緩解,晚上也不說胡話了。
郝教授發現,對胸悶、脅肋不舒的患者,不用放血,震顫期門穴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期門穴的定位方法很簡單,首先找到位于胸口的胸骨,沿著胸骨向下數到第6肋骨,向兩邊各旁開4寸,即為期門穴。按摩時不能太過用力,這個地方的肌肉很嫩,用雙手指腹輕輕震顫的效果最好。當我們出現了肝郁的癥狀,在家想發火的時候或者有其他負面情緒時,震顫一下期門穴都有助于調節情緒,舒緩心情。
(編輯 宋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