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中有一個重要的觀念——整體觀念,強調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臟腑、某一疾病。在人體的外部,人與自然也是一個整體,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最直觀的表現就是人會受到季節的影響,這也是“養生須應季”的原因。中醫認為自然界有六種易侵犯人體的邪氣,稱作“六淫”,分別為“風、寒、暑、濕、燥、火”,按照中醫的季節劃分,不同季節分別有其所主的邪氣,夏之后是長夏。所謂長夏,通常理解為夏至至處暑之間的這段時間,也就是2018年的6月21日至8月23日,這一時期與濕相對應,也就是說濕邪在這一時期最易侵犯人體。如何趕走濕氣是夏季養生的重中之重。來自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直門醫院針灸推拿科的逯儉主任為我們帶來了應季的夏季祛濕養生方法。

濕邪主要影響人體氣機,導致五臟功能失調,大家熟悉的中風、冠心病、代謝綜合征等疾病都和濕有關。濕的產生有著多方面的原因,生活習慣、飲食習慣、情緒等因素都有可能導致濕邪的產生。以日常生活為例,許多人會打開空調以降低室內溫度,營造舒適的辦公和生活環境。但如果空調溫度過低,或是從悶熱的環境中陡然進入較寒涼的空調環境,人體便十分容易感受濕邪。夏天悶熱,大家常會出很多汗,出汗時毛孔是開瀉的,這樣方可正常排汗,將水濕排出人體。如果出汗以后突然進到空調環境,驟然感受寒涼毛孔便收縮了,本應排出的汗不能排出,濕氣就會在體內蓄積。另一方面,夏季炎熱,很多人會吃一些冷飲、飲一些冰水或飲料以降溫,如果過食過飲生冷之品,便會損傷脾胃陽氣。脾主運化,如果脾陽受損,運化水濕無力,便容易濕氣內生。中醫認為,脾臟在情志方面與“五志”中的“思”對應,故而憂思易傷脾,情志不舒、心事繁重都易影響脾胃功能,對水濕的代謝產生不利的影響。至于飲食方面,過食肥肉等肥甘厚膩之品也會影響脾胃運化,產生濕邪。
【專家提醒】夏季最好避免在身上汗多的時候進入空調房間,飲食應清淡,也不要過食過飲寒涼之品,同時盡量放松心情,保持良好的心態,這些都有助于人體遠離濕邪,保持健康。
濕邪進入人體后通常會以兩種形式存在,一種是濕熱,一種是寒濕。這兩種濕邪共有癥狀通常有四肢乏力、頭腦昏沉、困倦、沒有食欲、大便擦不凈等。在此基礎上,濕熱內蘊還常見口干、口苦、小便黃等癥狀,而寒濕內蘊則常見胸悶、腹脹、惡心嘔吐、胃涼、口淡不渴等。脾虛同時伴有嚴重的寒濕則易出現腸鳴、腹瀉、四肢沉重等。
說起祛濕的飲食方法,大家肯定能想起一種食材——薏米。薏米祛濕的效果很多人都十分熟悉,很多人也會在日常的粥食之中加入薏米以發揮養生的功效。薏米是一種藥食同源的食物,早在700多年,薏米就被列為宮廷膳食,《神農本草經》稱它為上品,認為其“久服可以輕身益氣”。其實除了利水滲濕,薏米還有很好的健脾止瀉、除痹排膿、解毒散結的作用。
薏米有不同的烹飪方法,烹出的薏米也可以針對不同的濕邪。
● 濕熱之人——生薏米
濕熱之人適合以生薏米調理身體。通常來說,我們在菜市場和超市購買到的薏米屬于生薏米,生薏米性涼,所以它更適合濕熱人群食用。
【制作方法】超市、菜場購買生薏米后,適當浸泡后加入粥、飯共同蒸煮即可食用。
【服用方法】煮粥、煮飯時適量加入生薏米,煮熟后即可食用。
● 寒濕之人——炒薏米
寒濕之人更適宜用炒薏米。炒薏米與生薏米相比,少了一分寒,多了一分溫澀,利水滲濕的作用稍弱但溫脾、健脾的功效更為明顯。
【制作方法】
1.生薏米洗凈去除雜質,晾干備用。
2.薏米放入炒鍋中,文火加熱。
3.2~3分鐘后,待薏米表面微黃,取出晾涼即可。
【服用方法】可以將少量炒好的薏米混合在粥、飯中食用,亦可將其制成薏米粉,餐前取薏米粉30克,加開水150毫升調勻服用即可。
● 脾虛寒濕之人——麩炒薏米
所謂麩炒薏米,是指在炒制薏米的過程中,加入麩皮混著炒。炒薏米適合濕氣偏重的寒濕之人,麩炒薏米適合脾虛嚴重的寒濕之人,二者在食用前最好辨清體質。
【制作方法】
1.將15克麩皮放入鍋中炒至冒煙。
2.加入100克薏米,炒三分鐘至薏米變黃即可。
【功效】麥麩炒制后十分清香,香氣入脾,有著醒脾健脾的功效,配合薏米同食,祛濕健脾兼顧,效果更好。同時炒制后的薏米寒涼稍減,適宜脾胃虛寒之人食用。
【服用方法】可以取適量麩炒薏米佐餐食用,注意適量。
專家告訴我們,薏米雖好,但并不能隨意服用。臨床上有時會見到,部分患者吃了薏米后濕氣未祛,卻出現了畏寒、消化不良、抵抗力下降、月經不調等病證。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中醫認為薏米性涼,如果是體質偏寒或是陽虛之人長期食用,相當于“寒上加寒”,易損傷脾陽、腎陽,最終導致一系列的健康問題。國醫大師路志正特別強調中焦虛寒、下焦元陽不足之人飲食上應盡量避免進食寒涼之品。除了體質虛寒的人以外,脾胃虛弱之人、手足冰涼之人、汗少便秘之人、經期或孕期的婦女也不適合食用薏米。
飲水不當也是產生濕氣的重要原因之一。雖然飲水對于濕氣產生并不起到決定性作用,但是由于飲水是人體一天攝入水分的主要方式,積少成多,飲水不當也會對濕邪的產生有重要的影響。日常飲水中,白開水、礦泉水、茶水是國人的主要飲品。
● 礦泉水
真正來自于大湖深處、山間水泉的礦泉水,相對于其他飲用水更加偏于寒涼,如果以礦泉水作為飲水的主角,長期飲用易損傷脾陽,損傷脾陽就會使脾的運化功能失常,出現水濕內停。專家告訴我們,即使將礦泉水燒開飲用也不能完全將其寒性去除,故而不建議長期、經常飲用礦泉水。
● 白開水
日常飲用的白開水,通常來自于江河、湖泊或是淺層地下水,都屬于地表水,性味相對平和,適宜日常生活飲用。
● 綠茶
大家常飲的綠茶有除濕止痢、利尿解乏的功效。體內有熱的患者,出現口干、口渴、舌紅等癥狀可以喝些綠茶。但如果已經出現了脾胃虛寒的癥狀,如舌淡苔白、腹瀉便溏、畏寒等,則不適宜常飲綠茶。
【專家提醒】喝水要一口一口地慢慢飲,以防加重脾胃的負擔。
按摩穴位可以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調整機體的臟腑功能。夏季祛除暑濕可以選用手少陽三焦經的絡穴——外關穴。中醫古籍《醫學入門》認為外關穴可以治療風寒暑濕各種邪氣,適當地按摩外關穴,有助于調理三焦氣機,輔助治療暑濕引起的諸多不適。
【定位】外關穴位于腕背側,腕橫紋上2寸(3橫指),尺骨于橈骨之間。
【功效】清熱解毒、解痙止痛、通經活絡。
【按摩方法】找到外關穴,順時針揉10次,逆時針揉10次,每次按揉3~5分鐘即可。
(編輯 車 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