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是中醫理論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概念。從臟腑角度來說,脾屬臟,胃屬腑,二者互為表里,皆屬于中焦,同為“氣血生化之源”,共同承擔著化生氣血的重任,是人體的后天之本。人后天成長所需要的大量能量,大都要通過飲食而來。脾主運化,人進食水谷,水谷精微物質通過脾胃的運化作用化生為氣血津液,并在脾與其他臟器的共同作用下輸布、營養全身,這便是“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的意義。脾胃在五行均屬土,均有喜燥惡濕的特點。而在五行理論中,脾胃都與中醫五季中的長夏相通,與濕相應,故而脾胃尤其容易受到暑濕的侵害,出現種種不適。國家級名老中醫余瀛鰲告訴我們,夏季顧護脾胃并不難,用好三味鮮藥即可祛暑濕、調脾胃,安然度夏天。
大棗是十分常見的藥食同源之品,很多經典名方中都有它。在《神農本草經》里把藥材分成上、中、下三品,大棗屬于上品,其性味甘溫,可以健脾補氣、養血安神,有很好的補益作用。根據《傷寒雜病論》中的記載,醫圣張仲景的方藥中里也多次用到大棗,其中最有名的叫甘麥大棗湯,方中用到甘草、麥冬和大棗這三味藥材。根據現代的中醫臨床研究,甘麥大棗湯在治療一些情志病如抑郁癥、更年期綜合征、焦慮癥等方面有著很好的療效,這與大棗養血安神、健脾補益的效果是分不開的。

很多人認為大棗性味甘溫,不適宜在夏季食用,其實不然。余老告訴我們,夏季也可以吃大棗,但是每次的用量宜減,食用的頻次可以稍多一些。秋冬季節食用大棗雖沒什么限制,但也不宜過量,以每次10顆左右為宜。大棗雖可顧護脾胃,但是過食易加重胃腸負擔。
通常來說,大棗性味甘溫,十分平和,并沒有特殊的食用禁忌,但余老告訴我們,以下五類患者不適宜食用大棗。
1.素有郁熱的患者:中醫認為,陽氣要通達四肢來完成各種生理功能,當陽氣疏布不均,局限在局部的時候就會出現郁熱,這樣的患者不建議吃大棗等溫性的食物,如大棗、枸杞、桂圓等。
2.咳嗽咽痛時作者:盡管手腳冰涼,但是經常上火、咽喉腫痛的人不宜吃大棗。
3.感冒初愈,余熱未清者:如果您有過發熱,發熱已褪但還有部分感冒癥狀沒有消退,應盡量避免吃一些溫性的食物,如大棗等。
4.易發作鼻炎、濕疹,常干咳者。
5.經常腹瀉或容易便秘者。
● 調理方法
健脾補氣——炒大棗
【食材】大棗
【制作方法】
適量大棗洗凈晾干,鍋中倒入少量油后開火熱鍋,將大棗下入鍋中不停翻炒,炒至成熟后即可出鍋。
【功效】
健脾補氣,養血安神。
【適宜人群】
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的人。
【注意】
大棗經過炒制之后,溫胃散寒的作用更加明顯,更加適宜脾胃虛寒的人群服用,但是平時易上火的人食用要適量,通常來說,夏季每日食用大棗不易超過10顆。大棗去皮更容易消化,但是對于多數人來說是可以連皮吃的。
補中益氣——甜蜜蜜
【食材】大棗、當歸、大黃米、肉、蜂蜜
【制作方法】
1.大棗去核,小火煸兩分鐘左右,待四周出現星星點點的膠狀時關火盛出備用。
2.肉餡兒里加點鹽、胡椒粉、味精,再加入當歸水,當歸水需要溫水浸泡當歸兩小時以上。
3.加入大黃米,大黃米需要涼水浸泡兩小時,再用力攪拌,直到黏為止。
4.把餡兒嵌入在去核烹飪過的紅棗里面,合上,盡量把棗內填滿。
5.做好之后放到盤子里上鍋蒸,以中火蒸20分鐘左右出鍋,出鍋后淋上適量蜂蜜即可食用。
【注意】
上火的人慎食。大棗可以用烤箱烤一下,或者用電餅鐺稍微翻著烙一下。
提起解暑的藥品,很多人都會想到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的中成藥藿香正氣液。藿香是“藿香正氣”的君藥,它味辛、性微溫,歸脾、胃、肺經,可以芳香化濁,和中止嘔,發表解暑。如果取少量藿香葉碾碎,便能聞到有很清香的氣味“竄”入鼻腔。夏季暑濕重,濕性重濁黏膩,正需要藿香那種十分走竄的香味把困住身體的濕濁化開。

藿香除了有解表的作用之外,還能夠解暑利濕。對于濕濁中阻、脘痞嘔吐,或暑濕引起的發熱倦怠、胸悶不舒、腹痛吐瀉、鼻淵頭痛等病證都有很好的療效。若是在口中含1~2片藿香葉還可起到去除口臭的功效。
● 調理方法
祛暑和中滋陰——藿香鴨
【食材】鴨胸肉、藿香葉、青紅椒、生菜
【制作方法】
1.將藿香葉用鹽水加白醋浸泡4~5分鐘,殺菌消毒后備用。
2.將鴨肉直刀切,切到食材的五分之三處,翻面,在鴨肉的另一面以30度角斜切,切到三分之二處。這樣更容易腌制入味和成熟,且口感更好。
3.鴨肉放進碗里,加入白醋、鹽、胡椒粉、雞精、醬油、料酒,拌勻腌制。
4.把鴨肉來回攪拌,同時放入一片蔥、一片姜和藿香葉。注意:藿香葉須揉碎后再拌在一起腌制。
5.用手不停地捏抓鴨肉,鴨肉出現黏性以后放在一旁讓它繼續吸收汁水和藿香葉的味道。
6.取少量的青紅椒、生菜切為細絲,將藿香葉也切為細絲,加入魚露、鹽,拌在一起,青菜沙拉就完成了。
7.取出蔥姜,保留藿香葉,鍋里倒入油,加入洋蔥、姜、大蔥小火煸香,將腌好的鴨肉平鋪下入鍋里,架在蔥姜上以防止粘鍋。煎制一會兒后將鴨肉翻面。
8.鴨肉快熟時下入鹽、蠔油、魚露、黑胡椒粉,小火烹飪把鍋里的湯汁收進鴨肉內。
9.最后烹入料酒、醬油,湯汁快收完時把之前拌好的沙拉擺盤,鴨肉出鍋后放在沙拉上面即可食用。
【適宜人群】無特殊禁忌人群,適合夏季日常食用以滋陰、祛暑濕。
【注意】藿香葉、青紅椒、生菜等食材均作為沙拉涼拌生食,務必在處理時注意消毒,避免衛生風險。
紫蘇在中藥分類中屬于解表藥,有著很好的發汗解表功效。它還能解魚蟹毒,同時可以行氣寬中、和胃止嘔。紫蘇的很多部分都可入藥,紫蘇葉偏于解表,(紫)蘇梗則偏于行氣寬中,而蘇子偏于降氣平喘,對脾胃氣滯、胸悶、嘔吐都十分有效。

蘇葉主要用于外感病證,善于解除表證;蘇梗一般用于脾胃病,它理氣行氣的作用主要作用于中焦胃脘,是謂“寬中”;蘇子善于降氣平喘,在方藥中常與杏仁合用以發揮平喘的功效,也常與化痰藥物合用以增強化痰斂肺的功效。
【適用人群】
外感風寒、咳喘痰多、脾胃氣滯、肝氣郁滯、中焦脘腹脹滿、魚蟹中毒(指魚蟹吃得過多,胃腸道有不適反應)的人群。
【專家提示】
患空調病的人亦可以使用紫蘇。
● 調理方法
發汗解表——紫蘇煎水
【食材】紫蘇葉、蔥白、姜
【制作方法】
1.用6~7片紫蘇葉適當揉捏至出現明顯的香味,蔥白切段、姜切片備用。
2.水燒熱,下入處理好的姜、蔥,1~2分鐘后加入揉捏過的紫蘇葉,再煮3~5分鐘即可出鍋。
【適宜人群】
風寒感冒初起者。
【注意】
發汗解表的紫蘇皮配合溫中散寒的姜、散寒通陽的蔥白,適用于風寒感冒的初起之時。具體請咨詢相關醫生。
(編輯 車 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