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門發文明確家庭困難學生認定依據
近日,教育部等六部門發布《關于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明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要確保認定公正,也要尊重和保護學生隱私,嚴禁讓學生當眾訴苦、互相比困。
《意見》明確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對象是指本人及其家庭的經濟能力難以滿足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基本支出的學生。關于認定依據,主要包括家庭收入、財產、債務等情況;是否屬于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學生、特困供養學生、孤殘學生、烈士子女、家庭經濟困難殘疾學生及殘疾人子女等情況;校園地、生源地經濟發展水平,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學校收費標準等情況;遭受重大自然災害、重大突發意外事件等情況;家庭負擔、勞動力及職業狀況等。同時,學生消費的金額、結構等是否合理也在認定依據中。
教育部:切實做好校園欺凌等重點領域安全治理
教育部網站近日發布《2018年秋季開學工作專項督導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在“存在的主要問題”中提到,網絡色情等不良信息屢禁不絕,未成年人安全管理、法制教育、性教育和自護教育還不到位等多方原因,導致欺凌、性侵未成年人等案件發生。《報告》要求加大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力度,切實做好防溺水、上下學交通、校園欺凌、性侵、消防、食品衛生等重點領域安全治理,努力降低安全事故發生率。
教育部:開展校企深度合作項目建設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開展職業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項目建設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通過開展相關工作培育產教融合型企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按照《通知》,意向企業需提交合作項目建設方案等資料,由教育部相關部門匯總形成項目庫,每年定期確定發布校企深度合作項目清單和項目方案。職業院校結合自身需求申請,校企雙方充分溝通并達成一致后,自愿簽署校企合作協議,推動項目實施。《通知》還要求,有關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做好對項目實施的監督指導,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應把校企合作情況納入對學校辦學的有關督導范圍。
《通知》要求,項目設置應圍繞行業先進技術技能,具有前瞻性,立足行業人才需求;應符合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規律,周期一般不少于3年。合作項目不得涉及需學校配套采購指定企業產品的內容。
教育部:職業教育將啟動“1+X”證書制度改革
近日,在教育部發布會上,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王繼平表示,職業教育將實施“1+X”證書制度改革。對此,有關專家告訴記者,“1”應該是指學歷證書,“X”應該是指代表某種技術技能的資格證書,不同的專業對應不同的資格證書。
發布會上,王繼平介紹了《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和《職業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動計劃》自2015年以來的實施成效,并指出今后職業教育發展的具體舉措,一是要研究制訂并出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王繼平表示:“這個文件已經中央教育領導小組討論通過,還要提交中央深化改革委員會來研究,最后來確定印發。”二是在過去成立的職業教育工作部級聯席會議的基礎上,建立國務院職業教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方面的統籌和協調。三是召開會議全面部署職業教育下一步的改革。四是啟動兩項行動,包括啟動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和專業建設計劃,以及“1+X”證書制度改革。
教育部要求全面強化師德管理
自今年4月下旬以來,教育部部署開展了師德建設長效機制貫徹落實專項督查。教育部介紹,根據師德建設長效機制貫徹落實專項督查部署,在各省級教育部門、部屬高校全面自查整改的基礎上,教育部派督查組對北京、上海、江蘇、江西、湖北、湖南、廣西、海南8個省份進行了實地抽查,了解自查整改成效,壓實師德建設主體責任,進一步推動師德建設長效機制落實。
教育部稱,督查發現師德管理“寬松軟”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個別學校主體責任意識有偏差,壓力傳導不夠,師德師風建設責任落實不到位。個別學校師德建設制度和機制過于宏觀空泛,與新形勢新要求貼合度不夠、針對性不強。師德考核評價還存在重形式、輕內容、不重視結果運用等問題。有的地方民辦教育培訓機構散亂,誘使個別公辦中小學教師參與校外培訓機構進行有償補課,影響教育聲譽和教師隊伍形象。
針對發現的問題,教育部督查組已要求有關地方教育部門和學校及時整改落實,同時要求其他省份和學校要對照問題,舉一反三,全面強化師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