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情景劇,是通過觀察幼兒的表演,由教師創編的利用弟子規的內容的一種生活情景劇,它的故事內容貼近幼兒實際生活、具有舞臺性、綜合性。除此以外,還要求劇中人物的語言、行為充分體現兒童的年齡特點,適應兒童特有的情趣、心理狀態和對事物的理解、思考方式,形式上要活潑多樣,充分利用其他藝術門類的某些藝術媒介,如音樂、舞蹈等。情景劇表演的形式,可以提高幼兒各方面的能力和自信心,讓幼兒各方面能力充分得到發展。
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肢體語言的發展 "幼兒在進行話劇表演時,要求演員面對觀眾,通過富有個性的語言、適度的表情、適當的動作等展現人物性格,推動劇情發展。表演時,除了使用口頭語言以外,還要借助表情、動作等表現人物。經過兒童劇表演訓練,蹲走跑跳,喜怒愛憎,盡情顯露,可以促使幼兒越來越敢說敢表現,發展幼兒的身體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的創造力。
如排練情景劇《美麗的大公雞》時,引用弟子規經典原文“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講的是驕傲的大公雞要和其他小動物比美的故事,通過此劇引導幼兒要向人學習長處,學會互相幫助。在排練前期,教師先幫助幼兒了解劇情,分析劇本里動物的性格特點,啟發幼兒想象劇本里的不同角色,讓幼兒將對于角色的理解通過語言、動作、神態等將人物表現出來。如表現大公雞過分自信的表情和動作可以設計為讓幼兒叉腰、昂頭、翻白眼、撇嘴等。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幼兒身體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動作協調發展,還可以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使用文明語言的發展 "教師書寫的情景劇劇本,語言生動形象,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通過具體、鮮明的形象與活潑、明快的情節,向幼兒剖析嚴肅的主題,進行美的感染,培養他們文明的行為習慣,使他們正確地認識現實世界與周圍事物。
如在書寫劇本《不講文明禮貌的小孔雀》時,引用弟子規經典原文“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講的是小孔雀不認識路,想向大象爺爺問路,但是他說話沒有禮貌,所以沒有人愿意幫助他。通過這個話劇,以小孔雀的語言作為反面教材,讓幼兒明白,在和別人講話時,要說“您好”,在別人幫助你之后,要會說“謝謝”,需要別人幫忙時,要學會說“請”等等,通過話劇表演,孩子們學會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好孩子。
促進幼兒交往能力的發展
交往是人與人之間情感溝通的橋梁,交往是人與人之間思想傳遞的紐帶,交往是人與人之間心靈呼應的媒介。而孩子之間的交往更是直接的情感流露。但是現在的家庭多半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有許多大人的寵溺,使孩子對于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與同伴交往,產生了一定的陌生感。孩子的交往能力的培養,需要快樂自主的實踐活動,通過童話劇的表演活動可以為孩子創造良好的交往平臺,讓他們在活動中找到交往的機會。例如,排練情景劇《孝敬父母》時,引用弟子規經典原文“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讓孩子充分體驗了在和爸爸媽媽吵架之后,一個人孤單寂寞、傷心的情緒,從而使幼兒產生積極交往的心理需求。
促進幼兒情感培養的能力
列寧曾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我國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也說過:“沒有情感,就沒有教育。”情感是促發幼兒個人行為的內驅力。《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著眼于培養幼兒終身學習的基礎和動力,突出了情感、態度、個性等方面的價值取向,明確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話劇表演是孩子們喜歡的一種活動,它能夠以聲音表情,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來創造性地再現劇本中人物形象。在話劇表演教學活動中,孩子們對表現人物外形特征和面部表情及肢體語言興趣很高而且掌握得也較好,能夠對故事中人物的情緒情感進行投入的演繹,讓情感得到釋放。
促進幼兒的藝術能力
夢想存在于藝術中,藝術締造孩子的夢想,話劇便是這樣一個載體,讓孩子在表演的藝術中開創幼小的夢想。情景劇對孩子的創造表現力具有促進作用。童話劇能培養孩子的創造力表現力。在情景劇《老師媽媽 媽媽老師》中,孩子幾次心理活動的表現所用的肢體、臉部表情都不同,當媽媽要去上班時,她只是低著頭噘著嘴,拽住媽媽的衣角不舍得分開;當雷電交加、狂風大雨時她抱著自己的娃娃,坐在地上縮成了一團,哭著找媽媽;當她打電話給老師,在老師趕過來陪她時,她又是幸福的、快樂的……小小的情景劇表演,充分發揮了孩子的想象,大大提高了孩子的角色表現能力、思維的創造力。
促進幼兒合作能力的發展
排演話劇是合作學習的一種形式。孩子們在排練情景劇中,找道具、選服裝、學習臺詞時,互相鼓勵、互相學習;隨著劇情的發展變化,人物的出場、退場,又要互相配合,互相提醒。合作學習是幼兒通過分工合作,共同達到學習目標的一種學習方式,它通過幼兒對學習過程的主動參與,培養自主意識、自主能力和自主習慣,使每個幼兒平等地參與學習,有充分發言和表現自己的機會,并且增進了幼兒學生之間的關系,增強了集體凝聚力。
(作者單位:北京市房山區河北鎮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