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在建構游戲中,幼兒能獲得大量有關數量、圖形以及空間的核心經驗。建構游戲是融思維、操作、藝術、創造為一體的活動,是幼兒階段不可缺少的一種體驗,幼兒園必須提供足夠的空間、充足的材料以及充分的時間,保障幼兒建構游戲的開展。
在區域中,幼兒經歷操作、建構和設計的過程,發展他們對材料、模型和建構物之間的空間關系與邏輯關系的理解,支持他們再現和創造性地表達生活經驗。然而,區域環境是區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皮亞杰說:“兒童的認知發展在其不斷地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獲得。”幼兒園區域活動環境創設的情況直接影響著幼兒是否有興趣自愿參與區域活動,也直接影響著幼兒在區域里是否能夠獲得個體的自主發展。對此,北京市房山區西潞街道辦事處中心幼兒園在創設區域活動環境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區域環境創設中的空間規劃
以往,我們將兩個積木柜靠墻擺放,再用輔助材料的積木柜圍成了積木區。但在幼兒搭建過程中,我們發現由于積木柜的位置相對集中,幼兒取放積木時常常很擁擠,也時常出現不小心把搭建作品碰倒的情況。其實,建構區的建構需要較大的空間,對于中班幼兒來說,他們能夠在原有搭建技能中富有想象地進行搭建,然后再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進行豐富,這就需要更大的搭建場地。同時,建構區應當遠離通道,讓幼兒能夠不受干擾地全身心進行搭建活動,也可避免幼兒的建構物被碰倒。于是,我們對本班的建構區進行了改進,改進后能更好地保護幼兒的作品,也能擴大幼兒的搭建空間,積木柜距離孩子搭建的地方比改進前的更近,防止幼兒因取積木而浪費太長時間,幼兒取積木擁擠的情況也沒有了。
區域環境中的積木擺放標記
收拾和整理積木是組織積木活動的重要環節,因此,積木的收拾和整理應當成為快樂而有益的活動。整理積木可以使幼兒熟悉各種積木和輔助材料在積木柜上的位置,增強幼兒對于環境的熟悉感、控制感和責任感,也可以使幼兒獲得其他有益的經驗,如練習分類、排序。中班幼兒的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工作中,我是這么做的:
首先,在積木的投放中,我們班是將同類積木按照標準積木、四分之一積木、二分之一積木的順序放在一起,以鍛煉幼兒的數學分類能力。結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積木的擺放方向都是橫著的,這樣長的、短的、不長不短的都可以一目了然,有利于幼兒在取積木的過程中直觀地觀察出幾種積木長短、薄厚的區別,然后找到自己需要的積木形狀。用線條的形式把每種積木區分開,讓集合意識滲透到建構區中。一方面減少了教師的直接指導,讓幼兒真正探索,鼓勵幼兒自己尋找答案,另一方面也發揮了環境的隱性教育作用。
其次,區域環境應以幼兒為出發點進行創設。幼兒是學習的主體,區域環境也是為幼兒的自主學習進行隱性幫助的,為幼兒的自主發展進行服務的,所以我們要讓環境充分與幼兒互動起來。如何互動,還是要求教師認真觀察孩子,發現孩子遇到的困惑,觀察到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從而對區域環境進行有效調整。在開始的搭建中,幼兒一般是看著積木配套的主題圖片步驟圖進行搭建。但是由于幼兒初次接觸按照圖紙進行全面搭建,從平面圖紙向立體搭建的過程中,則需要幼兒具備空間布局能力,要觀察出積木的遮擋關系、比例,分析出搭建順序,還要根據圖片準確地找出相應的積木,這就需要教師詳細指導,才能進行看圖搭建。如何發揮孩子的主體作用就成了教師思考的重點,對此我們把和幼兒討論的搭建步驟用照片的形式記錄下來,呈現在墻上。讓孩子自主地、有針對性地觀察墻上細致的步驟圖,這樣通過進行圖片與實際的觀察、轉換,從而進行搭建活動,促進自主學習。
改進后
首先,區域環境體現對幼兒搭建作品的尊重。由于室內空間有限,通常不能長久保存幼兒的搭建作品。有時幼兒會強烈要求保留他們的建構物,教師可以用照相機拍照為建構物留一張照片,或建議幼兒把自己搭建的作品畫下來,于是我們在區域環境中設置了一個欄目——“我們的搭建作品”。用照片的形式記錄下幼兒的搭建作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科學領域科學探究目標一里的教育建議中指出:通過拍照和畫圖等方式保留和積累有趣的探索與發現。讓孩子知道盡管他們搭的作品被拆了,可是我們始終保留著孩子作品圖像,讓孩子感受到成人是很重視、尊重他們的作品的,同時引導同伴之間互相學習。呈現照片的方式,能讓孩子們越來越喜歡搭建,提高孩子的搭建興趣,同時起到了很好的榜樣作用,幼兒在同伴之間可以更好地相互學習,這也是對幼兒搭建過程的回顧。
其次,幼兒園的環境以幼兒發展的需要為目的,它充分發揮了孩子的主體作用,調動了孩子參與的積極性。
區域環境是區域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幼兒的發展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區域環境創設不再強調“美化、綠化、凈化”,而是強調教師和幼兒共同互動的結果。使幼兒在認知、情感等方面受到隱性的影響,讓孩子們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方法參與活動,尋找樂趣,獲得發展。也能讓我們的區域環境隨著區域活動的開展一起動起來!
(作者單位: 北京市房山區西潞街道辦事處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