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低年級的數學閱讀能力是學生需要具備的一項重要能力。很多人認為低年級數學很容易過關,實則不然,低年級數學教師肩上的責任重大,需要潛心鉆研,深入思考,腳踏實地地去實踐,把責任投入到教學中,投入到孩子們身上。
蘇霍姆林斯基說:“閱讀是學生通往知識世界的一個最重要的窗口。”《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必須重視學生的數學閱讀。閱讀是數學思維發展的基石,所以數學的學習離不開閱讀。知識是后天獲取的,能力卻需要盡早培養。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閱讀時教師要給予學生科學的、清晰的指導,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
閱讀要動口
我們經常發現,很多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經常只用眼睛掃一遍就動筆了,因為他們感覺這是平時見過的問題。但事實上,題目并不是他們“經驗”里的樣子,題目的意思可能已經發生改變。由于一年級的學生還沒有具備一定的默讀能力,因此,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做題時做到“字字出聲讀題慢”,發出聲音輕輕讀、用手指著讀能幫助他們不添字漏字,不讀破句。同時,要求學生輕讀后再默看題,詳細理解題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讀題能力。
一年級時可先范讀、領讀。訓練學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讀錯字,不讀斷句,降低審題的難度。二年級開始可培養學生獨立朗讀的習慣、并逐步過渡到默讀,養成通過默讀理解題意的習慣。由扶到放,才能讓學生對“解決問題”更有動力,對克服困難更有信心。
初讀是對題中內容情節有所感知,對表象做初步概括。細讀就是要善于抓住題目中的關鍵字、詞或句,準確理解其表達的意義。學生只有在審題中認真推敲、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理解題意。
閱讀要動手
動筆圈畫 nbsp;正確數數是低年級學生必須掌握,也是最容易掌握的一個基本技能。如果學生在數的過程中沒有運用適合的方法,往往會出現數錯的現象,從而導致解題錯誤。解決這樣的問題,可要求學生“畫畫點點”,按順序地數,邊數邊做記號,幫助學生達到正確數數,仔細審題的目的。
在進行“文字題”“解決問題”的教學時,可以讓學生邊讀題邊圈——圈題中出現了哪些信息,圈出題目中的關鍵詞。再要學生學會說題,也就是讓學生語言完整地表述出題意。可以要求學生獨立說出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即使不完整也不要緊,由其他學生補充,教師從旁引導。還可以讓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看圖知道了什么,數量是多少,不知道什么,要求什么”,讓學生兩人合作、交流討論,這樣學生對題目表達的意思就比較了解了。
動手操作 "教學時指導低年級學生邊看內容,邊動手實踐,通過親身剪、拼、折、量、擺、畫、觀察、比較、體驗,感悟新知,深入理解。如:在進行“認識周長”的教學時,學生在已認識的一些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通過指一指、描一描、圍一圍、量一量等操作在直接感知的基礎上了解周長的含義。
閱讀要動腦
思考是對輸入大腦的閱讀文字信息的識別與加工。閱讀中必有思考,學生可以邊讀邊思考,尤其對重點、難點內容要字斟句酌,咀嚼體味數學語言的內涵,探究領悟知識的來龍去脈,理解例題的算理、思路,形成自己的見解。如教學“百數表”彩旗陣環節中,要判斷黃顏色的旗子中有哪些數,孩子既要觀察,又要分析推理,并用語言表達描述,需要調動多種感官才能達到教學目標。
閱讀是思考,是理解,是收獲,是人生必然的經歷。正確認識數學閱讀,培養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與數學閱讀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有趣的數學、有用的數學和富有挑戰性的數學,是數學教育的重要課題。
(作者單位:北京市昌平區昌盛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