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生態文明和人類生活環境也逐漸有了安全隱患,全球范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特別是化學品造成的環境污染最為嚴重。治理環境污染首先要樹立起環保意識,在中學階段向學生介紹有關環境保護與防治環境污染的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
構建生態文明面臨的嚴峻形勢
當前,環境污染對我國構建生態文明最主要的影響分為三方面:一是大氣污染。我國大氣中主要污染物是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這三類物質。這些污染物的來源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比如工業生產、燃煤發電發熱、汽車尾氣的排放、垃圾的無措施焚燒等等。二是水體污染。我們的地球被水環繞著,看起來水資源豐富,但是人類真正能用上的水資源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而我國是淡水資源缺乏的國家之一,人口基數又大,讓本來就不夠用的水資源又變得更加珍貴。目前我國水資源污染還是比較嚴重的。三是土壤污染。人類的很多生產活動導致植被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農藥的成分大多都是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一旦進入到土壤中,很難自然降解,加重了土壤的污染程度。
其實,相關的化學教材已經涉及了諸多的生態環境內容,也十分詳細地講解了污染的形成因素以及對人類的危害,這些環境問題對人們的長久生存與發展來說是十分嚴重的威脅。
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的途徑
挖掘教材環保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 "學校教育是以課堂教育為主的教育,要在學校進行環保教育,就應該立足課堂,依靠教科書,利用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適時、適量、適度地滲透環保教育。
教材中有許多環境教育的素材,只需要教師認真挖掘,并把它有機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例如,在學習“我們周圍的空氣”時,除了給學生介紹空氣的組成,還列舉各國出現的由于汽車尾氣和工業廢氣排放造成的“光化學煙霧”事件,說明大氣主要污染物及污染來源和危害;在講水資源危機和水污染時,告訴學生發展中國家約3/5的人很難獲得安全用水,世界上有80多個國家約20多億人面臨水危機,其中有3億多人處于缺水狀態中;結合二氧化碳的教學,介紹多數城市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在國家二到三級標準之間波動,介紹目前地球變暖的原因,以及溫室效應帶來的自然災害,分析引起二氧化碳濃度增大的原因及綠色植物在二氧化碳循環中所起的作用,教育學生要愛護一草一木,植樹種草,綠化環境,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保理念……
結合化學實驗進行環保教育,重視學生的環保體驗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應重視環保教育,培養學生保護環境“從我做起”,以促使學生知、情、意、行統一協調發展。例如,在做硫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時,強調硫的用量并在集氣瓶中事先放入少量水或者少量的堿溶液,以便吸收生成的有毒SO2氣體;在分析CO還原金屬氧化物時,要強調尾氣處理,避免毒化教室、實驗室的空氣。盡可能采用微型化學實驗,這樣不僅節約了藥品,同時減少了廢液、廢渣和有害氣體的產生。在實驗過程中,注重環保問題,不僅可以大大減少環境污染,而且能使學生經常受到直觀的環境保護的教育。
在課外活動中進行環保教育,提升學生的環保樂趣 "組織學生參加環保法律法規宣傳,利用植樹節、世界水日、世界無煙日、世界環境日等紀念日,了解當地環境保護、水資源保護、森林保護的情況,在宣傳中了解我國有關這方面規定和常識,以增長學生在環境文化方面的知識。
此外,可以結合適當的社會實踐,對學生進行有關的環保知識教育。如組織學生采集雨水樣品,測定雨水的pH值,確定是否為酸雨,并查找其中的原因;組織學生通過參觀考察和社會調查,使學生了解周圍環境污染的原因,并根據污染途徑,讓學生設計出防止污染的方法;根據采集的資料寫成環保小論文等。這樣,在進行環境保護教育的同時,也增強和提高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樂趣。還可通過出專欄、辦展覽和小報、聘請環保部門的專家來校作講座等多種形式、多種途徑擴大環保教育的影響,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其實,人類可以生存與忍耐的生態環境轉變區間十分狹小,譬如氣候變暖并不會導致地球崩潰,卻可以使脆弱的“鮮活血肉”人體受到毀滅性打擊,甚至令人類社會整體消亡。更值得我們深思的是,臭氧層破壞、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劇減、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全球性輸送,全球生態環境危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面臨的首要挑戰。對一名在基層一線從事初中化學教學的教師來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神圣使命就如同一聲召喚,引領著我們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時刻不忘進行環保教育,幫助學生學得環保知識,知道保護環境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性,甚至可以通過學生向社會宣傳環保知識,使得每個公民都知道保護環境應從我們做起,樹立強烈的環境保護意識,為創建一個更加美好的生態文明環境貢獻我們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單位: 山東省蓬萊市郝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