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包括了正規的幼兒園教育和非正規的幼兒家庭教育。兩者在幼兒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幼兒園教育是人類教育的奠基階段,對人的發展起著極為關鍵的影響作用。同時,與之并列的幼兒家庭教育在人的發展過程中也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可見,幼兒園教育與幼兒家庭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雙臂”,缺一不可。
幼兒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類的一種教育實踐,是在家庭互動過程中父母對子女的生長發展所產生的教育影響。家庭教育包括了兩方面,一是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也有子女對父母的教育;二是只有父母對子女的教育。然而在幼兒階段我們所說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第二層次的家庭教育,也就是狹義的幼兒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年長的家庭成員)對年幼的孩子(三周歲至六七周歲)進行教育和施加影響。所以幼兒家庭教育具有靈活性、針對性和連續性等優點。《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p>
父母對幼兒的教育并不受時間、地點等客觀因素的限制,父母可靈活對其進行教育,并且教育的內容也是根據具體情況而定,這樣幼兒掌握的知識更為牢固。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人,對幼兒有較深入和細致的了解,這使得父母能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個性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這是幼兒園的集體教育所無法比擬的。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創造未來的“雕塑家”,兒童的“基石”是由父母雙手奠定的,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一個公民的基本義務。當前,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才,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已成為每個家長迫切關注的問題,但大多數家長往往缺乏科學的教子方法,他們僅憑個人的直覺和某些傳統經驗來施教,這使得家庭教育出現了許多問題。由于現在的幼兒在家庭中地位發生了變化,往往是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孩子成為家庭的中心,家庭教育方式也大多表現為寵愛多、教育少,順從多、要求少,幼兒園老師經常會發現幼兒在家庭和幼兒園之間存在著行為習慣方面的脫節現象,在幼兒園里感覺孩子較聽話,能積極地做事情;而在家里,家長反映孩子任性、依賴性強。在幼兒園里已養成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到了家里被淡化,甚至被廢止。例如:在幼兒園里小朋友堅持每天獨立地進餐,不挑食;在家里,一家人圍著孩子轉,你逗樂、我喂飯,孩子成了“小皇帝”。
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應該換一個新的思路,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走出這些家庭教育的誤區。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睙o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同志的孩子在上小學時,正值三年困難時期,學?;锸巢?,孩子身體漸漸瘦弱,保育員建議劉少奇把孩子接回家住,但被劉少奇拒絕了。他說:“孩子只有留在艱苦的地方,才能受到鍛煉和考驗。”由此可見,老一輩革命家對孩子的愛,是一種理智的愛,一種真正的愛,希望家長們在借鑒的基礎上,對幼兒愛得適當,愛得合理,愛中有教,教中有愛,這樣才能使幼兒得以健康成長。
把幼兒培養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也是廣大家長辛苦勞作的精神寄托。但是,不少父母對幼兒的教育偏重智力因素,只注重知識的灌輸,對制約其成長的其他因素則很少過問。認為孩子只有上大學才有出息,才能出人頭地,于是整天讓三、四歲的孩子背唐詩、背宋詞、認漢字、算加減,扼殺了幼兒愛玩的天性,阻礙了幼兒的全面發展。智力是能力的核心和靈魂,發展幼兒的智力、培養幼兒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家庭教育只注重智力因素,結果可想而知。相反,若能從全面發展入手,培養他們的自信心、進取心、堅持性、自制力和勇敢精神等,孩子便能更好的地發展。
孩子們最怕寂寞無聊、悶著沒事,他們有一種強烈的愿望,總想投入到某項最喜愛的活動中去。當孩子們專心致志地投入到某種喜好的活動中時,他們的內心就會充滿“成就感”,愉悅之情溢于言表。家長應該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意愿,為孩子提供自由探索的天地和活動場所,并給予熱心的鼓勵。
常常用一把尺子來衡量不同的孩子,這是家長老師們第三個忌諱,我們都想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很出色的領袖人物,用這個去規劃孩子,把所有孩子的長處、優點集于一點去勾畫出一個好孩子的形象去評價。所以,就會有這樣一些話:瞧瞧你,再看看別人,你不如某某等,這是最傷孩子心的一句話。這三個誤區就是孩子發展當中的障礙。我們評價孩子橫著比,比出來的都是自卑。
幼兒園教育
幼兒園教育是根據國家的教育目標與任務,在教育行政部門的指導與監督下,結合社會的需求,由幼兒園實施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以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活動。除此之外,幼兒園在對幼兒進行教育的同時還要對幼兒進行保育工作,是注重保教相結合的教育機構。幼兒園教育具有開放性、整體性、系統性、計劃性等特點,這在幼兒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幼兒期是一個特殊的年齡階段,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幼兒園教育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性。國家教育部在1996年的《幼兒園工作規程》總則中指出,“幼兒園的任務是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
孩子離開家庭進入幼兒園,是他們走入社會的第一站。幼兒老師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接受水平,創造適合每個兒童的環境,多和家長聯系,共同指導幼兒在與周圍的人、事、物的交互作用中進行身心活動和素質的培養,促進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發展,使他們既有初淺的文化知識,又有健康的體魄、高尚的品德、美好的情趣,有愛心,關心人,意志加強,有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幼兒教育與幼兒家庭教育的關系
1984年,美國幼教協會制定并頒布了《高質量早期教育標準》。它將家園共育作為衡量早期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并作了專門規定:“幼兒與家庭關系密切,唯有認識到家庭對孩子發展的重要性,并與家長有效合作,共商教育對策,才能使教育適應孩子的需要?!?998年12月14日,日本頒布了新修訂的《幼兒園教育要領》(預定2000年開始實施)。它在幼兒園的教育目標中,開宗明義地指出:“幼兒園的教育要與家庭密切合作,為人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笨梢姡覉@共育已是世界幼教發展的一個趨勢。
在幼兒的整個發展過程中,無論是正規的幼兒園教育,還是非正規的,幼兒家庭教育都起著關鍵的影響作用,它們是相互補充相互制約的,幼兒園教育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與影響,就必須重視探討幼兒同教育與幼兒家庭教育之間的聯系。同樣,幼兒家庭教育要想從根本上促進幼兒健康成長,也需要得到幼兒園教育的指導與幫助幼兒園教育。從時間上來看,幼兒園教育是階段性的,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的一部分;從形式來看,兩者就像一對雙槳,只有共同努力,朝著一個方向,小船才會快速向前行駛。反之往往會事倍功半;從關系上來說,兩者是并列的,因此幼兒園成長,需要家園共育的金橋。
家庭與幼兒園合作共育的策略
第一,以家長為橋梁,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促進并達到家園教育相互配合從而實現家園共育。
第二,借助幼兒園一日常規活動,讓家長通過家長開放日等窗口,知道幼兒教育的一些方法,學會用正確的眼光看待孩子,評價孩子的發展情況。
第三,為孩子創造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在班級和幼兒園的舞臺上展示自己的才能,樹立必要的自信心,讓每位家長感受到老師的愛心,看到自己孩子的閃光點。
第四,在教室的環境創設中,充分考慮家長的需要。幼兒園與家庭的相互合作、交流能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健康發展。因此,家園合作是一種雙邊互動活動,幼兒園與家庭對幼兒教育都應該處于積極主動的地位,只有這樣才可以提高幼兒教育的質量。所以,幼兒園與家長之間應該保持密集交流,為此開展以下活動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是親子活動。親子活動是促使家長直接參與幼兒園活動最為有效的活動形式,是幼兒園與家長進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親子活動有助于促進教師與家長,家長與幼兒進行情感交流溝通,并進一步加對深彼此間的相互理解。二是家長會。利用集體家長會、小組家長會、一對一家長會等形式進行。家長會研討的內容由家長和教師商量共同制定,每次研討根據不同內容請不同家長參與。三是家訪。家訪是家園聯系常用的一種重要方式,更是情感、觀念溝通不可缺少的途徑。家訪不僅讓我們和孩子的情感更加融洽,還讓家長親身經歷老師和孩子的言語交流和行為指導。因此教師要做好家訪工作。四是家長意見箱。幼兒園和家長應經常進行溝通,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家園合作成功與否,往往取決于家長的參與態度。家長的理解、支持、主動參與和信任,是保證家園共育能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
(作者單位:北京市順義區仁和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