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長是學校的領導者、決策者和高級管理者,是學校領導集體的帶頭人,有什么樣的校長,就有什么樣的學校。現代教育的學習觀、人才觀、成才觀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因此,作為一名校長,尤其是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基礎教育學校的校長,如何面對日新月異的教育改革,是擺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大興實驗學校校長崔建梅面前的首要問題。
找準定位,確立思想
一所學校的辦學思想必須建立在對學校清晰定位的基礎上。原瀛海鎮第一中心小學,始建于1951年,前身為紅星集體農莊子弟小學,為北京市重點小學。1991年新建校舍,改名瀛海鄉中心小學,1994年時任北京市委書記的李錫銘曾來學校視察,親筆題寫校名,并送來兔子,鼓勵“學勞結合”。2007年隨城鎮化建設,從平房校變為現代化樓房校,更名為瀛海鎮第一中心小學。后續城鎮化進程加快,周邊名校頻起,學校壓力很大,但是教職員工卻少有緊迫感,有的一直沉浸在曾經中,逐漸與時代脫節,有的因為拆遷經濟無憂,沒有了工作的動力……老師們身體上樓了,工作能力和理念還沒有跟上。
為此,崔建梅校長經過慎重思考,考慮學校正處于快速城鎮化進程中,結合新時期對學生成長的要求以及學校史實,提出借鑒種子理論,和“期待·喚醒——人人不同,各個精彩,和諧共生”的核心辦學思想。即: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如一粒種子,對于種子,每個人都相信它能發芽、長大,這是美好的正能量期待,但要實現這個期待,必須要付諸行動,喚醒內在成長的力量。種子的發芽首先取決于其飽滿度,其次取決于適合的土壤、空氣、水、陽光,有后勁地成長則需要適合的、適量的養分,不同的種子需要不同的環境。
選擇路徑,保障落地
理清了思路,接下來就是選擇路徑了,經過與學校領導商討總結,崔建梅校長確定了“增強自豪感、成就感、認同感、幸福感,喚醒內驅力”的路徑的標準。
根植歷史,著眼腳下,放眼未來 "一所學校必須保有自己發展的根與精神脈絡。學校歷史歸結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紅星集體農莊子弟小學時期:積淀了“勤奮肯干、創新爭先”“學勞結合”的紅星小學精神;第二階段:雷鋒精神為主的榜樣激勵時期:形成了榜樣激勵文化。第三階段:“期待·喚醒——人人不同 各個精彩、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學校建設時期:旨在努力搭建適合每個生命自我實現的平臺,開啟“挖掘紅色基因,喚醒紅星精神,弘揚榜樣作用,打造瀛海文化,實現人人不同、各個精彩、和諧共生”的文化梳理構建新篇章。
在現階段,崔建梅校長與學校領導班子商討后決定保留原育人目標和校訓,但是賦予其新的內涵。同時,確立“從嚴治校,規范管理;科學謀劃、抓實質量”戰略規劃,同步實施系列喚醒工程梳理傳統與特色,開展尋根與追夢主題活動,努力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完美對接,形成規范與特色并進,師生素質穩步提升的新局面。
開展活動,積極培訓,培養團隊 "教師是實施教育的中堅力量,有著20余載教育經驗的崔建梅深諳此道。她堅持傳承與創新結合的師德、師能齊步走戰略。師德上,她主張以“紅星精神”“榜樣激勵”為核心,開展了系列“我身邊的好老師”活動,每年簽訂的師德承諾書是師德通識培訓的主線,是老師行動的指南,是考核評價的關鍵之一。師能上,在地域特色生命課程的凝練中,在人人不同、各個精彩的和諧課堂標準的討論中,老師們接受著教材編者、北京教育學院協同創新項目組專家、區各級專家等持續跟進培訓,在全國和諧杯課堂教學大賽、北京市啟航杯比賽、大興區各種展示活動中,不斷磨礪成長。
支部牽頭的青鋒團,是青年教師團隊整體成長的保障,“無奮斗無奉獻不青春”引領著團隊做蜜蜂,當先鋒,攀高峰。近3年來,承擔國家部級、市、區級研究課的青年教師涉及各個學科,有的老師還承擔國培任務、承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中國兒童體育聯盟相關任務等。付出與收獲的正比增強了老師們幸福感、自信心、成就感,整體素質跨越式提升。
處理好家長、社區、學校關系 "崔建梅校長認為“家長不僅需要迎合,更需要引領,要逐步系統規劃家長的成長”,為此,崔建梅主張從三方面入手:一是需要和社區聯手;二是要理清教師、家長的職責,減少質疑摩擦,把握好家校合作與責任轉嫁;三是讓家長從自己孩子的獲得上感受到幸福,學校開展的“表彰進社區入家庭”很好地強化了家長對學校的認同,把家長從對立面(旁觀者和挑毛病者)轉變為同盟軍。
多年來,由于對于教育的傾情努力,崔建梅在教育歷程中收獲顯著,共有10篇文章先后獲得了國家級獎項,18篇獲得市區級獎項;承擔國家級公開課7節、市區級公開課15節。
今年,原瀛海一小、紅星中學、太和中學三校整合,面對三所本土學校的融合聚力,幾乎沒有可借鑒的成型經驗,此時的崔建梅又要何去何從,她笑著說:做教育,就需要孜孜以求、不斷探索的精神。面對崔建梅校長,我們彼此會心一笑,哪怕教育以光速發展,只要懂得執著奮進,心懷為學生終生發展奉獻的精神,就沒有什么跟不上、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