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言:“教育者應當深刻了解正在成長的人的心靈,只有在自己整個教育生涯中不斷地研究學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學知識,才能夠成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教師應該以學生學情為主要的依據,從學生真正的需求出發,切合學生的興趣點和需要的生長點,才是一節有實效、自主的課堂。學生對游戲的喜愛是毋庸置疑的,一節寓教于樂的課程,會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快樂地學習。
了解學生需求,準備游戲材料
根據學情設計實踐方案 "“滑坡小車”這一課的產生是由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基礎,我發現學生對運用樂高材料搭建小車非常感興趣。學生們愛動手,喜歡搭建各種小車。并且學生已經掌握輪軸的使用方法,對小車的搭建有一定的技巧。用小車做滑坡的游戲,看看什么樣的小車能夠滑得遠!學生一定非常感興趣。在實踐過程中,能夠讓學生意識到輪子的大小對小車的行駛的影響。于是,基于學生的基本學情,我設計了小車滑坡的實踐活動課程。
前測學生需求,確定實踐材料 "這節課,我設計了“輪子知多少”的教學前測。我將能夠實踐的輪子的照片放在一起,讓學生討論各種輪子的區別,提出問題:“你對哪個輪子最感興趣?想用哪種輪子做實驗?”根據學生的前測喜好,教師確定用哪種輪子做實驗。同時在前測中,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對輪子應用的認識。基于學生興趣基礎,學生實踐中更加積極主動。從調查單中筆者發現,學生對不同輪子對小車行駛的影響有一些思考了,但具體輪子大小對小車的影響仍不是很清楚。并且學生對做最小的輪子和最大的輪子的實驗感興趣。教師通過前測,可以了解學生對材料選擇的需求,關注學生的需求,準備對應的材料讓學生進行實踐,激發學生的實踐興趣。
體會游戲過程 自主實踐新知
創設“游戲”情境,激發學生實踐興趣 "課堂上,我創設了給小同學解決問題的情境,讓學生能夠在活動中設身處地地為小同學想辦法。創設情境在每節課的導入環節都會應用。本節課創設的情境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問題中積極想辦法,還讓學生能夠從情境中讀到如何設計實驗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讀題能力。我創設了以下情景:小杰和小麗正在討論如何讓小車從土坡上滑下來。小杰認為應該換成大輪子,小麗認為應該用小狗作為重物。我提問:“你同意誰的說法?為什么?”學生在討論中說出自己的想法。并且有的學生還說出不同的見解,認為大輪子負重更好。于是,我根據學生提出的想法問:“如果我們進行測試,應該測試什么樣的小車呢?”學生小組討論,自己思考出要進行負重小車小輪子、不負重大輪子小車的滑行實驗。就這樣,學生自主地思考與解讀。
體會“游戲“過程,自主實踐新知 "這節課,教師在學生實踐滑坡小車的時候,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實踐不同輪子小車滑坡的現象。學生通過分析,確定實踐的內容后開始進行實驗。在實驗中,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實踐意識,教師讓學生對兩種小車都做三次實驗,用三次的滑行長度做數據分析。教師在提出實踐要求后,學生開始積極實驗。學生組裝好自己實驗的小車,然后到場地上將小車放到教師課前準備好的坡道上,讓小車自己滑行,測量小車滑行的距離。有的學生追著自己的小車到停止位置,然后觀察尺子的刻度進行記錄;有的小組兩個人分工,一個滑行一個記錄。教師馬上表揚會分工的小組,讓學生在動手實踐時別忘了分工合作的方法。
實踐后不難得出結論:大輪子不負重比小輪子負重滑坡滑行得遠。結論不是實踐的目的,在實踐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也發現了許多問題,并思考解決。總結時,我讓小組的學生根據滑行數據總結,學生報告時,也能夠發現許多問題。例如有的小組提供的數據中有數字0。于是我趕快問大家:“為什么他們小組會有0這個數字?大家分析一下原因。”“他們的小車有摩擦力。”孩子們馬上就能回答出來。“小車組裝時有摩擦力,在滑坡上不能滑行,所以數字為零。”我把答案補充完整。學生能夠根據結果思考分析小車組裝的問題,觀察到知識的存在。
思考游戲方法,自主實踐創意 "教師在學生掌握核心知識后,也應該考慮如何在本課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于是這節課,我設計了“我們還想做什么實驗”這一環節,給學生留了自己想做實踐的空間。教師在學生歸納實驗的方法后提問:“你還想做什么樣的實驗?”學生開始討論,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說:“老師,我想試試4號輪子(最寬的輪子)滑坡的情況,看看遠不遠。”有的學生說:“老師,小輪子負重的位置不同,可能會影響小車的距離,我想試一試。”就這樣,學生在已有的實踐基礎上,思考其他可能性,拓展自己的思維空間。在實踐的時候,小組同學積極參與。有的小組做了大輪子負重的實驗,與大輪子不負重作比較。有的學生做了前輪是小輪子和后輪是大輪子的小車滑坡的實驗。學生在實驗中能夠具有基本的科學實驗的意識,能夠創意設計有效的實踐內容。
游戲化教學在綜合實踐活動課堂上的應用,能夠成為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驅動力。用有趣、吸引學生的游戲實踐,能夠讓學生真正在實踐中自主思考、主動探究,參與其中,提高綜合素養。
(作者單位: 北京市豐臺區豐臺第五小學鴻業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