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游戲以其特有的領域整合、材料感知、建構創造成為了STEAM課程理念的實踐方式。而傳統建構游戲存在探索性欠缺的現實問題,于是筆者基于材料、情境、操作的多種推進策略,為幼兒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路徑。
概念界定
“汽車城”建構游戲:指幼兒利用各種建構材料,對“汽車城”這一“城市”造型展開創作的游戲活動。在反映周圍現實生活的同時,整合包括科學、數學、技術、工程、美術等多元化、跨學科的游戲。STEAM:指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在內的五大學科交叉融合后產生的新型課程形式。
對建構游戲“汽車城”的現狀思考
首先,材料投放的欠缺?!捌嚲銟凡俊钡牟牧戏譃椤肮艿馈薄凹埾洹薄捌孔印薄澳ú肌睅最?,且從創設至今,沒有增添材料的種類。其次,教師評價的忽視。在游戲中、游戲后,教師都沒有及時給予評價及分析,漸漸地,孩子們沒有創新,沒有改建,只是隨意地搭建。再者,幼兒自主探索的能力缺失。傳統的建構游戲中,教師過于注重成果而忽視了過程中對幼兒探索方式的引導。從建構主題的選題到實踐的過程,教師的“存在感”過重,引導策略的單一化和扁平化加劇了幼兒建構時對教師的依賴程度。
“汽車城”的推進策略
直接感知,以材料輔助創意 " STEAM的教育理念強調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在保證幼兒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的同時,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因此,應根據幼兒游戲能力水平和興趣需要,將材料直接鏈接幼兒經驗,在操作感知中,產生建構創意。一是可操作性——以物替物。教師在每個游戲中提供一些廢舊材料供幼兒在游戲中使用。在前期馬路的搭建構成中,孩子們在一次次的搭建游戲中不斷地發現和解決問題。初始路面是用泡沫板做的,幼兒發現太輕,于是改進材料,用塑膠板代替。二是可創造性——一物多玩。教師應盡可能地為幼兒提供暗示著多種解答,盡量減少僅限于一種玩法的游戲材料,讓幼兒在自由的操作、試驗、探索、即興扮演的過程中,不斷發現同一材料的多種玩法,充分地挖掘材料的潛在性。
融入生活,以現實豐富情境 "一是確定建構主題?;趯Α捌嚦恰庇螒虻慕涷炇崂?,在認識了各種各樣馬路的基礎上,師幼共同利用不同形狀、不同結構的材料,組合建造了馬路、拱形馬路、雙層高架、立交橋等。根據聯想“馬路上還會有什么”,孩子們七嘴八舌地發言:房子、樹木、花草、路燈、圍欄……于是,幼兒的成果又多了一些形象內容。此時教師應抓住時機、及時誘導。二是參觀小鎮風貌。在自主性游戲“汽車城”中,通過引導幼兒回憶去過的立交橋和看圖片、進行教學活動、動手試一試等形式,拓寬幼兒的知識面,并鼓勵家長參與和利用空余時間帶孩子去看看各種高架橋等,或從家中帶一些馬路建筑圖,使孩子進一步了解馬路的造型、建筑物的形狀等,豐富孩子的知識經驗。三是設計“汽車城”。第一,圖畫設計。幼兒勾勒汽車城的建構圖,設想汽車城的組成,設想馬路應該怎么畫,高架應該怎么搭……在構圖的過程中,考驗幼兒合理分配的能力,讓幼兒思考物體大小間的關系等。第二,沙盤設計。運用沙盤游戲,讓幼兒借用沙具擺弄,感受汽車城空間位置的設計和布局,從而提升幼兒的空間感知能力。
鼓勵探索,以操作獲得經驗 "一是鏈接經驗,運用材料。幼兒在游戲中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選擇內容,尋找和游戲主題相適應的替代物。當面對有隨機性的和不確定性的游戲材料時,幼兒為了游戲的需要和持續,往往會“急中生智”,比如遇到不能搭長時就會采用轉彎或旋轉,使得立交橋更加立體、生動形象。二是尋找問題,總結經驗。當一名幼兒以駕駛員的身份在高架橋上開車,通過“讓我來開一開”“這里車子開不下來怎么辦”等,提出了在建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引發大家思考并總結經驗:第一,橋面的牢固性要加強;第二,不能有斷頭路。幼兒嘗試在操作中不斷地驗證,找出問題的所在,及時地調整和完善搭建物。
對“汽車城”中推進策略的思考
把握游戲環節,豐富活動材料 "教師通過“確定建構內容→鏈接生活經驗→遴選探索材料→生成活動目標→驗證提升經驗→拓展新的內容”的循環式游戲環節,由淺入深、從易到難不斷地充實和更換材料,使材料不斷滿足游戲過程性發展的需要。
設置問題情景,大膽探索創新 "為避免傳統建構游戲中幼兒無目的性地建構的情況,結合STEAM課程中“合作、共享、創新”的理念,注重幼兒個性化經驗的分享,教師通過發問,引起幼兒對某一重點或難點的思考,以小組合作、平行模仿等方式共同解決,積累個性化經驗。教師要善于利用游戲中出現的問題情景,靈活運用經驗分享、平行指導法等策略,提升和拓展幼兒的已有經驗、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結合生活經驗,融合多元發展 "我們圍繞“汽車”這一教育資源,有效地整合多方資源,根據我班幼兒特點和興趣與幼兒的已有經驗,我們開展實施了“汽車王國”主題活動,結合各種汽車繪本的閱讀,幫助幼兒來學習汽車的基本結構,和家長一起乘公交車來獲得乘車經驗,學習遵守各種交通規則,嘗試建構豐富的汽車社區等。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文華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