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最富于創造性的學習,從理論上講,應該是素質教育最有利的陣地。可在教學實踐中,不僅學生對作文感到頭痛,就連辛苦付出的教師也深有同感。其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學生一開始接觸作文時就缺乏興趣。愛因思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比绻麑W生失去這位最好的老師,那么要想提高作文水平是很難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積極采取不同方法對癥下藥,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變“苦學”為“樂學”。
傾吐心聲,自由表達
“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薄墩Z文課程標準》在寫話習作教學方面除對作文提法上有所改變外,更注重強調學生的“自由表達”“不拘形式”。如何使學生能夠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自由、真實地表達出來呢?
樂于觀察,學會觀察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指導學生留心觀察和分析周圍事物,養成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币虼?,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熱愛生活,留心周圍的事物。多看、多聽、多想,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感知發現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并及時記錄下來。例如有一次,正上著課,忽然外面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孩子的興趣點完全被吸引,沒有心思再上課。于是,我帶著孩子去外面看雨,孩子們就像一群看見了食物的小鳥一樣沖向了雨中,跳啊,蹦啊,好不快活?;氐桨嗬镞€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我順勢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寫下自己的感受,完成后學生們爭著在大家面前讀出來。
學生除了有樂于觀察的興趣外,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引導學生按一定順序,從不同角度、范圍全面地觀察,同時在觀察中要教會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尋常中發現新意。再次,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觀察中比較、分析差異,抓住事物特征。例如在觀察雨時,讓學生按先后順序觀察雨中的景物,同時引導學生細致觀察小雨點下落的樣子,注意物體在下過雨后的不同,為將來的寫作準備真實、新穎、感人的素材。
閱讀書籍,擴大視野 "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敝挥卸嘧x書才能擴大視野,拓寬知識面,積累豐富的詞匯。因此,我在完成規定教學任務后,抽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有益于兒童閱讀的各種圖書。閱讀的內容范圍越廣越好,并要求學生及時把喜歡的內容分類摘錄下來。努力立足教材,抓住部編版教材中“我愛讀書”“快樂讀書吧”等教學板塊讓學生靜下心來讀讀文中的小故事,說說講講課外的故事內容,讓學生有一個暢所欲言、展現自己的機會。同時,我還利用每節課前的三分鐘時間,讓學生輪流講在書上、報上看到的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每周評出講得最好的同學,以此激發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此外,我們還在班里創建圖書角,讓每個孩子手里都有一本書,每人都是圖書管理員,并進行讀書評比:看看一個月下來,誰手中的書讀的人最多。日久天長,學生的讀書興趣變濃了,腦子里的詞匯就豐富了起來,就心筆一致地把想說的話順利寫下來。
深入生活,親身實踐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學生除了要用眼睛去觀察生活外,還需要深入生活之中,親身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例如,帶著孩子們一起“走進春天”:在奧林匹克公園尋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生機;帶著學生到貧困山區,同山區孩子手拉手,去體驗山區孩子的貧苦生活,感受那里的小朋友對知識的渴望;組織學生參觀革命勝地、戰斗遺址;慰問軍烈屬、孤寡老人,到社會上參加義務勞動等。有了這些真切的生活體驗,他們才會深有感觸,情注筆端。
不拘形式,勇于創新
教師除了要教會學生積累生活素材,還需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不拘形式地把所見所聞、想象寫下來。
多角度寫作 "過去的作文教學,常常遵照“教師命題——學生寫作——教師批改寫作”的模式。教師要布置作文,指導思路,提出要求,學生在習作中要符合教師意圖,否則就得重寫。作文自始至終以教師為中心,為主體,學生只起到印證教師意圖的作用。這樣的做法嚴重阻礙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因此,應該徹底打破這種僵局,改革輔導作文的方法,多角度擴展學生的寫作思維,讓學生能從個人興趣出發,從不同角度構思作文,寫出不同立意、不同體裁的文章,做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例如,讓學生以“粉筆”為題,寫一篇作文。我在學生動筆之前鼓勵他們大膽想象,多向思維。最終,同學們的作文呈現形式豐富多樣:有以介紹“粉筆”用途為主的說明文,有贊美“粉筆”的詩歌,也有借“粉筆贊老師”的記敘文,更有以“粉筆與板擦的對話”為內容的童話……可見,放松約束,讓學生根據興趣自主選擇寫作內容、形式,學生才會寫出靈活多樣、有獨到見解的好文章來。
寫想象作文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苯處熞ㄟ^形式多樣的想象性作文,促進學生想象力的發展,以此來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再通過展開豐富的想象,寫出標新立異的好文章來。
綜上所述,教師只有采取不同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最好的老師——興趣留在課堂,學生在習作時才會不拘一格,暢所欲言,寫出個性張揚的好作品,并不斷提高寫作能力。
(作者單位:中國音樂學院附屬北京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