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廣東省肇慶市第十五小學在長期的實踐和探索中,逐漸凝練出以“高雅理念、優雅環境、儒雅教師、博雅課堂、典雅活動、文雅學子、和雅家校、簡雅締結”為特征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品牌——“滿園雅文化”,開啟了辦師生家長心目中“美滿如意的校園”的教育追尋之旅。
秉承辦學理念,構建優雅環境
我校是一所有近百年辦學歷史的名校。因數字“十五”在中國農歷中代表月圓之日,代表“圓滿”“美滿”之意,故學校又雅稱為“滿園”,辦學理念是“圓滿人生從滿園開始”。我們把校園文化融入到校園環境建設當中,讓“滿園雅文化”浸潤校園。
提煉吉祥物,樹立學校傳統文化形象 "學校以校園內兩棵百年古樹為吉祥物的設計原型,分別設計出代表男生的“滿滿”和代表女生的“園園”的吉祥物,同時結合古樹的特點為吉祥物賦予堅毅剛強、自信活潑等精神內涵。
建實景文化,全面實現環境育人功能 "構建了以校史墻、孝肅壁、立德碑、名師堂、古牌坊等為環境文化核心的“滿園十景”,從學校的歷史文物“包公井”中創作出大型壁畫——“孝肅譽滿園”,結合學校的百年發展史創作出立德碑、古牌坊、芳菲苑等歷史景點,彰顯百年老校深厚文化底蘊,讓每面墻都印刻著歷史的記憶。
建設儒雅教師,實現育人有道
教師作為施教主體,不僅需要具備專業的知識儲備,還需要具備為學生提供創新思維發展基礎的能力。學校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加大對教師隊伍的培訓力度,打造了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教師每周一次的“翰墨書香”書法學習活動、中華優秀傳統校本教材編寫小組每學期兩次的編寫研討會、各科組每學期一次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術研討沙龍……這些富有實效性的活動和措施,凸顯了“雅文化”特色品牌的核心要素,讓越來越多的教師成為了“儒雅之師”。
優化博雅課堂,推動跨科融合
學校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學科梯隊建設為關鍵,通過優化學科結構和重點學科建設拉動相關學科發展,從而大力推動學科整體發展、教師綜合科研能力、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升。除了開設常規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堂教學外,還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所有學科當中。如語文學科的經典誦讀;數學學科開發的珠算、玩轉數獨等;藝術教育開發的古箏和書畫課程;英語學科開發的用外語宣傳推廣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的課堂教學從“校本教材、課程、常態教學、家校誦讀、效果考評”五方面進行全面落實,探索以“讀、釋、辨、行”為特征的獨特教學模式,堅持走“誦讀與踐行并舉”的可持續性發展道路。學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堂教學已走在了全國前列,教師多次代表肇慶市進行各級各類的教學展示,還曾在全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比賽獲特等獎,受到了中華書局等國家級媒體的關注和報道。
開展實踐活動,挖掘個性特長
校園活動是教育最好的載體。我校以學生為根本,加強校園活動建設,不斷挖掘校園文化活動的育人功能,把學生作為校園文化活動的實踐主體,營造高雅的校園文化氛圍。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構建了“2·3·4活動體系”,即二進(進家庭、進社區)、三節(讀書節、體育節、藝術節)、四禮(開蒙禮、入隊禮、成長禮、畢業禮)。各類活動充分利用學校附近傳統文化教育基地的資源優勢,把學校的日常活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緊密結合起來。
提高學生修養,培育文雅學子
社會需要的是有學識、有能力、有責任感的充滿快樂的創造型人才。“有禮有節,有理有度”的校風和“善學善思,善作善成”的學風,充分體現了學校對學生成長的要求。通過學校日常課堂教學滲透,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下,學校學生的內在素質不斷得到完善和提高。如今,我校的學生在修養和氣質方面產生了明顯的變化,逐漸形成“謙虛有禮,文雅至善”的良好品質。
和雅家校,和諧共育
學校一直重視家校教育共建工作,努力建設和雅的家校文化,形成了“家校多元化共建”模式,即成立一個家校教育共建管理委員會,開展兩種家長培訓方式(專家培訓和主題家長會),成立三個家校溝通平臺(信息群、微信公眾號、家教網絡頻道),成立四支家長隊伍(義工隊、志愿者、校外輔導員、教育幫扶組),從而形成一種和諧共育的關系,全面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發展。
簡雅締結,同承傳統
學校于2017年4月與香港陳式宏學校簽約締結為姐妹學校,兩校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優勢,創建合作交流平臺。如我校積極構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品牌——“滿園雅文化”為香港陳式宏學校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模式,而陳式宏學校教育視野的國際化及中西方教育文化背景的融合,對我校開展教育教學管理工作有著積極的借鑒作用。今年四月,兩校學子合演吟誦的經典節目在廣東省舉行的傳統文化展演比賽中榮獲三等獎,這標志著兩校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面深層次的合作上取得了新突破和新成就,為今后的進一步交流和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和指明了工作方向。
展望未來,我校將繼續完善“滿園雅文化”理念體系,致力于培養具有中華傳統美德的高雅學子,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全面引領學校特色發展,并讓學校永遠成為師生家長心目中“美滿如意的校園”!
(作者單位: 廣東省肇慶市第十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