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兒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要在課堂教學中彰顯立德樹人的理念,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法治意識教育的啟蒙。民族傳統文化課程是對青少年兒童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啟蒙課程,能使地方民族文化得以血脈相承,使學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滋養,從而陶冶情操,開啟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綜合文化素養,激發愛國情感,培養民族氣節。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大環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立志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教育學生做個具有傳統文化素養的中國人。
北京市昌平區昌盛園小學一年級共有323名學生,他們對傳統文化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的相關文化了解得相對比較簡單。而且我們通過對家長的調查得知,家長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解也不夠深入,對孩子傳統文化的教育也相對匱乏。基于此,筆者采取了課前探究、課中實踐、課后傳承的三部曲,進行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感的研究。
一部曲——課前探究知大概
春節課前探究 "春節對于小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他們熟悉的是美麗的煙花、團聚的氛圍,但對一些風俗習慣及春節文化卻是陌生的。放假前引導學生收集帶有生肖標志的春節掛飾、明信片、年畫、對聯等,與家長一起包餃子、拜年、逛廟會的照片等等,在豐富感性認識的同時,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端午節課前探究 "學生對端午節的認識常與其他節日混淆,對端午節的歷史和習俗了解尚屬淺層次,對于如何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如何行動,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提供引導。
清明節課前探究 "清明節的話題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是沉重的,活動是單一的,對于對清明節的習俗和內涵95%的學生都不清楚,學生對這個節日的民俗意義和相關傳統文化知識知之甚少,且大部分學生沒有參與過掃墓。對此,課前讓學生調查清明節的來歷、清明節的習俗和活動。
二部曲——課中實踐解問題
春節課中實踐 "展示放假前學生收集的帶有生肖標志的春節掛飾、明信片、年畫、對聯等,在豐富感性認識的同時,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讓學生從中了解當地的春節民族風情及富含的民族文化,并在學習過程中明白與家人團聚、拜年時要注意的禮節,養成良好的文明禮貌。
端午節課中實踐 "在課堂中,教師通過游戲導入引出新課、了解習俗感受情懷、學習習俗感受特色、總結升華提升認識四大環節培養學生對傳統端午節的興趣。一是讓學生查找近三年端午節的具體日期,并分小組在日歷上找出端午節,從而了解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二是讓學生調查可以從哪些地方能感受端午節的到來。通過查閱資料,學生在課堂上展示大量的端午信息,如電視節目的播放、家門口懸掛艾草、包粽子等。三是讓學生向家長了解各地過端午節的習俗,通過家長的錄音、視頻展示,讓學生感受各地的民風民俗和民族傳統文化。四是為了體現各學科的綜合,邀請本年級的授課教師與孩子分組結對,在課堂上親自動手包粽子。
清明節課中實踐 "通過看日歷,讓學生了解清明節的農歷日期,是節氣的清明;通過小品表演了解清明節的來歷是與介子推有關,知道清明節是感恩的清明。學生分組介紹習俗,了解清明節的活動除了掃墓還有踏青、蹴鞠、放風箏、蕩秋千、插柳等,此外清明節的飲食也是多樣的,如馓子、素食青團等。
總之,針對學生缺乏對清明節傳統文化的感知、對感恩思源的精神的實踐、對于歷史和其他的習俗了解屬于淺層次等,對于如何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還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給與引導。
三部曲——課后傳承見行動
春節課后傳承 "春節是孩子們喜歡的一個盛大節日,他們會用純真的眼光去觀察、收集他們喜歡的場景。但是一些禮儀還是有很多學生不能很好的應用,一些習慣禮節還需在課后延伸并不斷重復。為此,課后給學生布置與家長互拜年的任務,設計與生活相聯系,使學生在重復中養成講禮貌的好習慣。
端午節課后傳承 "在課堂最后,教師為學生提供端午小長假好的去處,讓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領略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出示往年端午節各個公園照片提示和今年的端午節信息,讓學生可以感受端午節的文化氣息,親自體驗端午節的習俗。
清明節課后傳承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對清明節的習俗有了了解,教師隨機布置課后行動指南,學生利用清明小長假與家人一起過清明節,付之于實際行動,并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與家人共同實踐學到的知識。
總之,通過三部曲的開展,可以讓學生了解不同地區有不同文化的習俗,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讓他們愿意參與體驗各種傳統文化節,用行動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在一輩輩地往下傳。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傳承,是祖先智慧與力量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更是中國人民的靈魂。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小學生不僅僅可以吸收文化的精髓,陶冶情操,還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樹立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責任,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者單位:北京市昌平區昌盛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