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得好:“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這句話說明教研與教育的活動關系,可以說教研是提升教育質量的有效手段。如何充分地發揮這一途徑的作用,做實效性教科研?這就要求教研活動不僅要研究課程改革實驗的實施,還要研究如何促進幼兒發展和教師發展。那么,教研活動如何以人為本,滿足新教師的發展需求,如何改進和完善教研活動方式,提高教研活動的實效性,有效地幫助教師將課程理念體現在教學行為上,作用在幼兒身上,達到服務教育教學的目的?下面談談本人在開展教研活動中如何促進其新教師專業發展的一些體會。
新教師面臨的成長困惑及其需要
在一次關于幼兒園新教師專業發展的調查問卷和后期的訪談中,我們了解到大部分新教師從學前教育相關院校畢業后,抱怨在校學習的理論知識過于單薄,技能知識過多,在教學實施中很難把握好幼兒的年齡特點。有少部分新教師甚至還存在把幼兒教育工作僅作為謀生手段的想法,這都反映了新教師專業素養方面的不足。為解決這一問題,首先需要我們認真分析新教師究竟需要什么。
教師專業成長之始:專業認同的形成 "專業認同問題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中心問題之一,也是衡量一個職業專業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標之一,教師專業成長始于其專業認同的形成。新教師們在問卷和訪談中發出的部分疑問,反映了其專業認同形成中的一些困惑。這種混亂與困惑,值得幼兒園和教育行政部門高度重視和關注。
教師專業成長之基:專業技能的掌握 "隨著教師專業化研究與實踐的日益發展,教師的教學技能被視為與專業精神、專業理論同等重要的教師專業化方面,具體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運用專業知識和經驗,并通過實踐而形成的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能力。依此,可以說教師專業技能的掌握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基礎。
教師專業成長之重:專業素養的養成 "幼兒園教師專業素養應至少包括知識素養與人文素養兩方面。只有形成了全面扎實的專業素養,幼兒園教師才能有效引導幼兒健康發展。在這方面,新教師可能人文素養較好,有較為先進的教育觀念,但如何將之運用于實踐,指導實踐,對新教師來說仍然是全新的問題,需要他們認真應對和把握。
適合新教師的動態化教研形式
文化浸入:給予新教師專業認同形成方面的關照 "幼兒園提倡文化浸入式的教研,以給予新教師專業認同形成方面的關照。每個幼兒園都有自身獨特的歷史淵源、教育理念乃至教研文化,文化浸入式的教研正是著眼于這種獨特性開展活動,使新教師意識到自己已是幼兒園這個大家庭中的一份子,從而共享這種教研文化。
主題開放:發現新教師實際工作中的真問題 "教研活動能否適應教師的需要,是衡量教研活動質量和效率的重要指標。因此,教研活動內容的確定要依據教師的需要,研究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
角色卷入:發揮新教師的主觀能動性 "教研活動的組織者要由傳統的權威者、鑒定者變為教師成長的引領者、促進者,樹立教師是教研活動主角的觀念。目的是為了在教研活動中歷練出更多富有個性、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使他們最大限度地激發創造精神和創造才能。
這種教研的角色定位,需要教研活動的組織者有敏銳的、理智的眼光,精深的專業知識,廣博的文化知識,高尚的思想涵養,做教師成長的引領者。在此基礎上,還要通過書籍、網絡等其他途徑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拓寬知識領域,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更好地組織、指導、參與教研活動,做到既有理論高度的引領,又有實踐層面的指導,促進教研主角——新教師的專業成長。
形式新穎:鼓勵新教師通過多種渠道進行發言交流 "教研形式要由過去單一的活動變為豐富多樣的教研沙龍活動、博客教研活動、咖啡桌式教研,由“一言堂”變為“群言堂”。幼兒園通過博客研討“園級教研計劃”,在每次教研活動前上傳教研方案,在活動后利用博客交流教研收獲,在園級教研微信群中分享發布教研的一手案例。變單一的區域研討活動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互動交流活動,使教研活動有了共同參與、平等對話等多樣的研究氛圍。
反思真實:時時了解教研效果 "在每次教研活動后,筆者強調實事求是地進行“反思”,目的是使今后的教研活動得到更加有效的開展,讓教研活動更受新教師的喜愛。同時,希望“思”能轉為“行”,也就是把“反思”落實在教學行為之中,改進不足。
研后實施:幫助新教師實現教學行為上的轉化 "許多事實表明,實現從教學理念向教學行為的轉化是復雜的,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是艱難的,不能指望一兩次的教研就能改變習慣了的教學行為。因此,在教研的過程中,教師必須通過不斷的實踐、觀察、反思和分析,研究自己具體的教學行為,在文本學習、討論的同時,關注教學行為的過程跟進,這樣才能真正把握《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精神,才能使自己的專業水平得到提升。
保持教科研活動實效性的長期性,核心問題是激發教師自主研究的意識,逐步形成幼兒園的教研文化。在良好文化氛圍內,教師在提升專業的同時,更能夠體會工作的快樂!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教工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