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客家音樂文化研究如火如荼地進行。肖文禮博士《歲時節日體系中的贛南客家儀式音樂研究》一書獨出心裁地通過歲時節慶的敘述方式,以具體事象為切入深入分析贛南客家儀式音樂文化,并借由宗族祭儀、廟會儀式與國家展演活動全景式呈現客家人的情感、思想與認同。本文以此書的表達內容和書寫特色入手,分析其瑕瑜所在,進而試圖探究客家儀式音樂的深刻內涵。
[關鍵詞]贛南客家;儀式音樂;歲時節慶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5-0012-03
客家人初源于中原漢人,千百年來因戰亂災害,其先祖歷經輾轉,在贛、閩、粵交界地區與當地畬、瑤等土著民族相融,形成具有鮮明文化特征的族群。客家人現在中國南方乃至世界各地廣泛分布,是漢族的一支重要民系。漫長的遷徙使客家文化在悠悠歷史長河里不斷衍變淬煉,其音樂更是我國傳統音樂中的瑰寶。客家音樂是客家族群的典型身份標志,其既保存濃厚的中原遺韻,又具南方地域性特色。經過多年發展,客家研究現已成“學”。客家研究的學術積淀和良好的社會氛圍,為客家音樂研究提供了豐潤的生存土壤。贛南作為客家人現今最大的聚居地,越來越多專家學者的目光匯聚于此。
作為一個遷徙的族群,客家人淳厚、獨特的傳統文化與其強烈的自我族群意識存有深厚關聯。在族群意識的形塑與傳承中,敦親敬祖思想的延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歲時節日體系中的贛南客家儀式音樂研究》(以下簡稱《歲時節日》)是肖文禮博士在其碩士論文基礎上的深入與拓展,并納入“客家新視野研究叢書”系列。筆者最初被“歲時節日”幾字吸引,好奇作者是如何將儀式音樂和節慶文化結合。入之愈深,其見愈奇,果然不負所望,驚喜良多。
一、節慶里的音響
作者在“緒論”提到論著主要以“歲時節令”為敘述方式貫穿全文。歲時節令主要是指與天時、物候的周期性轉換適應,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具有某種風俗活動內容的特定時日。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民俗活動,且以年度為周期,循環往復。節日民俗活動彰顯著先人對自然運動規律的認識與把握,探其根源,則與人們祈望五谷豐登、人畜興旺、歲歲平安的生產生活訴求密切相關。
《歲時節日》分為七個部分。如同一部溫厚的電影,精彩的蒙太奇鏡頭將全年重要節慶剪輯融合:歷經歲月流轉斑駁的老祠堂,供臺上積累了厚厚的香灰,遠游而歸的兒孫,老去的父輩,莊嚴的儀程,古老的音樂,娓娓述說著贛南客家人的酸甜苦辣、譽榮輝煌。
“百節年為首”,新年伊始當然以春節開篇。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同時也是中國人重要的情感與精神支柱。書中詳細記錄由封閉走向開放的南康春節“大神會”儀式過程,對儀式中的音聲聲譜進行分類與解析,并提出“音聲禁忌”的話題:“無論是聽得見的音聲還是禁忌中的‘無聲’都是儀式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們作為儀式行為的一部分,對大神會儀式的參與者來說,是增強儀式氛圍、增加宗族凝聚力等儀式效應的主要媒介。”[1]
如果說春節充盈著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的歡騰,那么草長鶯飛的清明,則是緬懷祖先的神圣時刻。客家人從中原一路遠遷南贛,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強調自己“純正中原血統”的集體記憶,并通過祭祖來強化族群的根脈。書中基于寧都縣東龍村清明祭祖儀式的實地考察,展現出在宗族長老帶領下,肅穆的儀程與音樂蘊含的濃烈客家族源意識與祖先崇拜觀念。作者認為,客家祭祖儀式是正統權威歸屬的最好體現,客家人通過儀式的模仿、音樂與文化象征符號的利用獲得了一種心靈深處的舒暢。[2]
廟會是源于宗教祭祀的綜合性經濟文化節會,融祀神、娛樂、商貿等多種功能于一體。《歲時節日》將四月至八月作為時間節點,選取胡公廟會、玉皇宮廟會為具體個案,通過兩章篇幅,采取人文記錄的表述方式,兼合文化與音樂兩大層面,通過簡潔靈動的文字和豐富的田野資料,向讀者闡釋著廟會禮儀展現與儀式性樂班、戲班及其用樂間的互動關系,使人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在場感,也讓讀者能從意義層面切近當地客家民眾的知識形態。
值得注意的是,國慶節作為具有強烈“國家在場”色彩的節日也被納入書中。《歲時節日》以寧都“翠微之春”國慶文化藝術節為切入,將橋幫燈、舞龍、妝古史、儺舞、采茶戲、竹篙火龍等客家音樂文化品種在文化展演與傳統禮俗兩類場域的應用情況進行比較解讀。作者深刻意識到:“文化展演”是鏈接國家權力與贛南客家民間儀式的重要紐帶,國慶展演是贛南客家音樂傳承的另一種模式,雖然這種模式“較大成分地脫離了民間儀式本身的意義指向,但它們被抽象成‘客家文化’的符號,具有新的象征意義”[3]。
四季輪回,時光流轉。千百年來,書中記錄的一場場莊嚴肅穆的祭儀和一幕幕人神共樂的狂歡,在贛南客家大地周而復始、代代相沿。歲時節令,是人間煙火的味道,歲時節日中的儀式音樂成為客家人對自然與生命最生動的理解與見證。
二、紀實性文本
進入新世紀,隨著社會急速轉型與全球化進程加劇,客家傳統文化受到較大沖擊,村落星稀,舊屋昏黃。慶幸的是,傳統儀式和族群觀念依然堅守如初。《歲時節日》以紀實性手法對儀式過程進行記錄,如在第三、四章關于廟會的記述中,就廟宇記載、信仰體系、經濟供養、儀式展現、樂班組合、樂器形制、宮調系統、曲牌運用等一系列問題展開討論。字里行間,流露出率真、質樸的人文氣息,看似平淡,實則在各式各樣繁縟的儀程描寫中悄然建構起當地客家人的日常音樂行為模式。民族志的深描寫作讓田野調查不只是作者的自身體驗,更是與讀者跨時空分享思想感悟,以之曲徑通幽地展示書寫者的博雅心致。干澀的理論探討必然會枯乏無味,但作者通過將情感融入文字,讓讀者品得匠心獨造、韻味醇厚的學術佳釀。細細讀來,經過心靈過濾的文字,已將客家儀式音樂昭顯的歷史文化余暉吹燃并使之煥發新的生命光彩。字里行間滲透出如花葉露珠般的清新氣息,仿佛山間云霧纏來,無遮無礙,清清爽爽,自自然然。
同時,《歲時節日》立足民族音樂學理論方法, 還大量吸收運用民俗學、歷史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思維精華,以此構筑對贛南客家儀式音樂文化的整體認知。情感表達與嚴謹表述的有機平衡,是整個研究過程的思想理念;在田野考察和寫作過程中,也很好地明晰了研究者自我身份的文化定位,力求做到 “山中看山”和“山外看山”兼顧,對贛南客家儀式音樂的巨細、表里、遠近,看得清醒、透徹。看似信手拈來的田野素材,卻不失內在理性,各章節在時間地圖中有序推進,顯示了作者扎實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求真務實的實踐精神。夾敘夾議的寫作方法,使讀者在走進贛南客家民間音樂生活的同時,也對客家音樂的存續現狀產生諸多反思。
三、音樂的歸家與文化鄉愁
“具備了目力,一切都被點亮。一個人為什么不去審視自己的經歷并借以表達自己所屬的族群,為什么不在家門口撿起金枝并賦予亮色。”[4]《歲時節日》作者深諳此理。通讀全書,筆者感受到一位女性學者對于故土鄉音的繾綣情懷與文化鄉愁,家鄉的音樂成為充分施展其創作才華的敘述載體。
情至深處自然濃。作者自小生長在贛南地域文化的人文系統中,對于故鄉的音樂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認同感。她深情說道:“民族音樂學引我走進田野,帶我聞見泥土的芬芳,《十二月的歌》方才在腦海里日漸清晰。”[5]這不由得使筆者聯想到自己的成長經歷,幼時常圍繞父親身旁隨他祭祖掃墓,聆聽吹打班通天達地的奏樂,當自己從事民族音樂學研究后,方才領悟過來:文化鄉愁是鄉音記憶的情感維度,鄉音鄉情是安放鄉愁的詩意港灣。那份對故鄉音樂文化的熱愛,其實早就扎根心底。每每聽到熟悉鄉音,都會不由自主感動,鄉音承載的文化鄉愁喚醒了塵封已久的歲月記憶,HYPERLINK\"http://www.juzimi.com/ju/163398\"\o\"查看本句\"這些鄉音、鄉愁和記憶也成為音樂記錄者學術前行的文化動力。
年復一年的歲時節慶儀式,就像屹立百年的祠堂,無論滄海桑田、星移斗轉,它一直在贛南一隅靜靜等待游子的回歸,而儀式中的音聲就是游子魂牽夢繞的鄉音。盡管外面山河盛世,在作者心中最美的依然是故土。在書中,我們感受到作者在和贛南的一草一木、一瓦一檐、一曲一調訴說衷腸。節慶儀式和故土鄉音的和鳴,在與家鄉漸行漸遠的過程中慢慢形成一種引力,正如張振濤教授在序中寫道:“對于肖文禮來說,時間沒有流走,凝聚為一本為家鄉而寫的書。”節日里熟悉的香火炮竹承載著喜慶,古老的祠堂族譜記錄了文化的根脈。作者對贛南客家音樂的真情至性,字字珠璣,毫無矯揉造作。這大抵是漂泊的游子對故鄉的萬縷牽掛,慰解成千回百轉的文思。她在尋訪故園的過程中,也完成了自己“客家人”的身份形塑。
四、略顯模糊的音樂
《歲時節日》的文字是有力度和溫度的,貌似平靜,實則擲地有聲。但是,著述作為一本民族音樂學領域的學術成果,卻多少有些忽視音樂本體。翻閱全書,只有為數不多的篇幅圍繞儀式音樂的形態特征進行探討。贛南客家儀式音樂是在歲時節日體系的特定時空如祭祖、廟會等情境中呈現宗族結構與族群情感的音樂事象。就其音樂本體而言,尚有不少研究議題有待深入,如既可以看到體制內傳承與全國相通的器樂曲牌,也可以發現具有地方風格的曲調元素;既可以看到客家文化獨特的一面,也可以從中析出兄弟民族的文化元素。[6]
“變遷是人類經歷的繼續,雖然在特定文化中,從一種文化到另一種文化、從某一方面到另一方面的變化的速度是不同的,但沒有文化能逃避變遷。”[7]社會變遷必然引起文化的變遷。閱覽《歲時節日》,發現作者對客家音樂文化變遷這一方面著墨較少。經歷漫長的時光更迭,傳統歲時節慶活動必然發生變化,伴隨其間的儀式音樂也會形成不同程度的變遷,書中未能就此展開論述,略顯遺憾。
另外,既然著述以歲時節令為敘述主線,但卻在十月戛然而止,未見年尾十一月、十二月間開展的儀式音樂活動。這兩個月是贛南客家人莊稼收獲后的農閑時間,閑暇中必然要組織許多大大小小的節慶民俗活動,相關儀式音樂構成也是豐富多彩、生趣盎然。可不知為何,書中卻缺少了這些內容的描寫,實乃另一遺憾。
結 語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透過《歲時節日》的精心書寫,贛南客家人的時間譜系、族群交往、人生百態、宗族興衰都清晰顯現于各種歲時節慶儀式音樂過程中。著述所述之事、所抒之情、所析之理、所論之據,處處浸透著作者嚴謹、謙和的學術態度。全書行文流暢,言語飽含深情又不乏引經據典,從宏觀視角對于微觀個案的多維闡述也是恰如其分,呈現出一幅幅靈動、優美的客家節日民俗生活畫卷。
客家文化底蘊深厚,其音樂更是在漢族融涵廣博的音樂體系中獨樹一幟。傳承客家音樂的實質,是對客家文化及其精神特質的理解與延續。《歲時節日》以獨特的觀察角度與行文方式——在歲時節慶語境中透視贛南客家儀式音樂的生存樣態,于具體文化事象中呈示當代客家人的生活百態,為客家音樂文化一條開辟了一條往返于傳統與現代的路徑。在“客家熱”的浪潮中,作者憑借生于斯長于斯的本土經驗,以高屋建瓴的學術立意傾情抒寫,令人耳目一新。其讓讀者感受到,歲時節日體系中的儀式音樂是贛南客家人凝聚宗族與族群的堅實力量。也正是這種凝聚力,強化了客家人的身份認同感與族群向心力。節慶民俗音樂活動不僅是一種社會群體行為,也是一種具象的集體思維模式,更是一種族群文化符號的象征與傳衍。
書寫鄉土鄉音不為別的,只因是對身體里流淌的故鄉血液的感恩與致敬。筆者相信,人和書的緣分,就像人與人的緣分一樣,冥冥中自有定數。肖文禮博士重返南贛訪尋客家音樂寫書立著,而筆者邂逅了這本好書,掩卷靜思,余味悠長。春去秋來,日月如梭,鄉音依然,“地方性知識”承載的情感與智慧與心永遠同在。
[參 考 文 獻]
[1]肖文禮.歲時節日體系中的贛南客家儀式音樂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61.
[2]肖文禮.歲時節日體系中的贛南客家儀式音樂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111.
[3]肖文禮.歲時節日體系中的贛南客家儀式音樂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253.
[4]張振濤.家鄉的響器比想象的更響亮[J].人民音樂,2016(03):56—57.
[5]肖文禮.歲時節日體系中的贛南客家儀式音樂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1.
[6]肖艷平.客家研究:請把目光投向禮俗音樂[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01):1.
[7]管建華.音樂人類學導引[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