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筆者為期兩天的田野調查為基礎,力圖通過對哈密市五堡鄉波斯坦村進行實地調查所收集到的“古五城版本”哈密木卡姆的音樂資料,進行歸納整理、比較分析、類別推理,發現其音樂的達普節奏與刀郎木卡姆有相似的鼓點,以及在表演過程中有著與吐魯番木卡姆相似的“納孜爾闊姆”的表演形式,并且通過查閱文本資料推斷出產生此音樂現象的關鍵所在,以獲得此次田野的階段性成果。
[關鍵詞]哈密木卡姆;五堡鄉;田野調查;古五城版本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5-0055-03
一、哈密地理概況
哈密地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部,地處東經91°08’—96°23’,北緯40°43’~45°5’之間,東部、東南部與甘肅省酒泉地區的安西縣和敦煌縣相鄰,南部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接界,西部、西南部與昌吉回族自治州和吐魯番地區的鄯善縣毗鄰,北部、東北部與蒙古國接壤,邊界線長586.663千米。地區轄境東西寬約404千米,南北約440千米,總面積15.3平方千米,占全疆總面積的9%。
哈密地處天山尾部,東天山余脈橫貫全境,將哈密分為南、北兩個封閉式盆地。哈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遠離海洋,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
二、哈密木卡姆的分布情況
哈密木卡姆作為一種綜合性藝術,她以人民的群體創作為主體,主要在口頭流傳,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反映了各個時代的社會風貌,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和審美情趣。
哈密是一個綠洲文化和山區文化相結合的地區,在哈密回王府時期曾經按照綠洲和山區分布的自然村建立了“五城、十二山”的行政區劃,直到現在這些區域仍然是哈密維吾爾族的聚集中心。
哈密木卡姆在哈密市主要分布在哈密市域、回城鄉、陶家宮鄉、花園鄉、五堡鄉、沁城鄉、二堡鎮、天山鄉、西山鄉等地。哈密木卡姆按照分布的文化背景和表演風格的不同,可以分為宮廷版本、山區版本、花園版本、古五城版本四種。
三、哈密市五堡鄉波斯坦村調研
(一)五堡鄉簡介
2017年9月25日,筆者在學院老師的帶領下,和調研小組成員集體抵達了“哈密古五城”之一的五堡鄉下轄的波斯坦村進行調研學習。根據筆者查閱相關資料,“古五城”是在哈密回王時期曾經按照綠洲和山區分布的自然村建立了“五城,十二山”的行政區劃。五城指的是現在哈密市綠洲上的蘇木卡尕——(頭堡)、阿斯塔那——(二堡)、托古奇——(三堡)、拉甫卻克——(四堡)、卡熱多瓦(五堡)。根據筆者對哈密木卡姆傳承中心納孜爾闊姆的表演藝人——阿力甫·阿不都熱合曼的訪談得知,原哈密有“古七城”,另外兩城為吐魯番和鄯善;后來由于新的行政區劃,便把吐魯番和鄯善兩城劃分給了吐魯番地區,所以哈密地區現存只有“古五城”。
筆者抵達五堡鄉波斯坦村后,首先來到了當地的村民活動中心;剛走進活動中心的木卡姆原生態演出館,便欣賞到了一段當地的麥西來甫,當地民間藝人和調查組成員(新疆藝術學院木卡姆傳唱班的師生)共同參與進去,載歌載舞,情緒十分熱烈。隨后,當地村委會組織了民間藝人(即當地村民,平時正常勞作,閑暇時光自發性地演唱木卡姆作為娛樂休閑,有相關演出活動時也由他們進行表演)。為我們表演哈密木卡姆古五城版本的拉甫卻克木卡姆里的一套木卡姆。
(二)哈密木卡姆古五城版本簡介
根據筆者查閱相關資料獲悉,哈密木卡姆古五城版本是指在哈密市五堡鄉等一帶流行的哈密木卡姆版本之一。清代哈密回王統治時期,這一帶曾經有過一定數量的吐魯番、托克遜、阿克蘇、和田等地的移民活動,其中吐魯番移民居多數,他們在移民過程中隨身帶來了各自家鄉的民間音樂和舞蹈,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之中,逐漸融合演變,在吸取哈密民間舞蹈風格和自身特色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現在的哈密木卡姆古五城版本。
(三)民間藝人表演過程
五堡鄉當地民間藝人表演拉甫卻克木卡姆的基本班社為:一把哈密艾捷克、一把熱瓦普、四面達普以及四個舞蹈演員。套曲剛開始由一段序曲開始引入,只采用一把哈密艾捷克伴奏;隨后是一段篇幅較長的民歌連綴演唱直至結束,序曲結束后四面達普和哈密熱瓦普同時引入進行伴奏。在整個演出的過程中,樂器的演奏不以多種樂器為中心而僅僅以達普為中心,跳的舞蹈也跟著達普的節奏而變化。整個音樂的速度由慢速、中速隨后逐漸轉為快速,達普的節奏也是愈演愈烈把賽乃姆推向高潮。舞蹈也是開始由獨舞表演,隨著音樂速度變化逐漸演變為雙人舞、四人舞、群舞,到達整個音樂的高潮部分則表演了一段非常有趣的納孜爾庫姆;最后又回歸到了獨舞,表演了一段非常詼諧的動物模擬舞——雞舞,在伴隨著周圍群眾的陣陣歡笑中宣告賽乃姆的結束。
(四)田野發現
筆者觀看完拉甫卻克木卡姆的表演后對藝人進行了訪談,很遺憾的是,由于當地藝人都是樸實的農民,在語言溝通上面存在一定的障礙,對我們問的專業問題不是太能夠理解,以及時間上面的原因,藝人們(農民)下午需要去下地勞作。另外,筆者通過搜集文本資料以及和導師的交流中得知,關于古五城大曲的資料極少,只有當地的一位作曲家——阿力甫·阿希丁對其進行了記譜整理,但對其音樂形態并未做出相關的分析研究。但是筆者通過采集的音樂視屏資料以及搜集的文本資料分析發現以下幾個特征:
1.拉甫卻克木卡姆的音樂結構也是由散版序曲和歌曲組成的民歌套曲形式,這一點跟哈密木卡姆(宮廷版本)幾乎一致;另外其音樂的五聲性特征也較突出,這一點和哈密木卡姆(宮廷版本)以及其他的哈密民歌的調性特征也相吻合。筆者認為古五城版本的拉甫卻克木卡姆與宮廷版本一樣是同屬于哈密地區這同一土壤上出現的音樂表演形式,各自擁有自身的風格特征,但是在大體結構上相吻合也實屬正常,而其調性特征由于哈密地區的地理位置的原因,也應和其他大部分哈密音樂形式一樣,受到了中原音樂文化的影響較大,導致出現了五聲性的音樂居多。
2.拉甫卻克木卡姆里面的達普節奏,有與刀郎賽乃姆和十二木卡姆賽乃姆的十分相似的鼓點節奏即D.T DD T D D T;筆者認為這一特點可能跟五堡鄉的移民有緊密聯系,因為這一代在清代回王統治時期,曾經有過一定數量的從阿克蘇、和田等南疆地區過來的移民,他們在移民過程中帶來了各自家鄉的民間音樂,所以其音樂里面帶有刀郎音樂和十二木卡姆的音樂元素也是常理之中。
3.拉甫卻克木卡姆表演中夾雜著的納孜庫姆和動物模擬舞的表演形式,在吐魯番地區的木卡姆音樂也存在著同樣的表演形式,造成這一共同之處的原因筆者認為有兩點:其一是由于五堡鄉一代曾經有一批來自吐魯番的移民的緣由;其二是因為哈密地區和吐魯番地區的地緣關系,之前兩者之間是同屬一塊地域的,聯系非常緊密,后來由于行政區劃分為兩個地區,但是在其音樂表演形式上有著不少的共同之處。
結 語
筆者在為期兩天的調研中,通過對哈密木卡姆現存狀況的實地調查以及對藝人的訪談的基礎上,對其調研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整理得出了以下結論:在調研過程中盡可能地采集民間音樂資料的同時,如果當時對藝人進行的訪談進展不順,甚至收獲甚微的情況下,調研者應該對目前所采集的資料進行詳細的分析歸納,然后通過搜集文本資料進行對比推測,可能會得出相關性的結論。具體表現為:在對五堡鄉的調研中,當時只獲知當地民間藝人演唱的是“古五城大曲”中拉甫卻克木卡姆里的其中一套木卡姆,其他概不所知;隨后,在分析所采集的視頻音響資料時發現,其音樂形態出現了有刀郎賽乃姆和十二木卡姆的節奏特征,另外在表演上出現了納孜爾庫姆和動物模擬舞的表演,當時不得其解,最后是通過搜集相關文本資料才獲知,其具有刀郎和十二木卡姆的某些音樂元素是因為在哈密回王統治時期,五堡鄉一帶有一部分居民是由南疆的和田、阿克蘇等地區移民過來的,在移民過程中他們攜帶了自己家鄉的一些歌曲到了哈密,而與吐魯番地區具有相同方式的納孜爾庫姆和動物模擬舞的表演,通過查閱文本資料得知:其一是有吐魯番地區移民過來的居民;其二是通過了解兩個地區的地理概況獲知了哈密地區和吐魯番地區的地緣關系非常緊密,其生活生產方式也相近,所以存在著共同的表演形式。
筆者通過此次調研收獲頗豐,豐富了實地考察的經歷,提高了采集、整理、歸納民間音樂資料的能力以及增強了對現有文本資料的應用,并且啟發了科研創新思維,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在以后的調研學習應更加努力,爭取有更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