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的傳統文化里,“樂”具有很高的地位,常常與“禮”一起,并稱“禮樂”。“禮”的功能是規范人的外在行為。禮樂相結合,禮以至身,樂以正心,內外雙修對音樂專業學生尤為重要。本文筆者著重于對“移風易俗、莫善于樂”中融合的音樂教育思想進行了闡述,并探討了“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的社會現實意義和可行性。
[關鍵詞]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國學;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5-0128-03
一、“移風易俗、莫善于樂”中融合的音樂教育思想
“移風易俗,莫善于樂。”是兩千多年前春秋時期孔子做出的著名論斷,在《禮記·樂記》《孝經·廣要道》《史記·樂書》等書籍中均有記載。這句話的意思是:音樂是凈化社會風氣、塑造人的性格、調和階級矛盾,促進社會發展的最好手段和途徑。孔子非常重視音樂的教育功能,大力推崇夏商西周以來的樂教思想,提出了“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認為音樂和法律、制度一樣重要,在孔子心中音樂被看作是治理國家,安定社會的重大措施。如同學習語文和算術一樣,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視“樂”的作用,“禮”與“樂”是孔子思想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 “樂”是一種教化的工具,孔子倡導樂教,把它作為“六藝”之一,列入教育科目,要求學生“禮樂不可斯須去身”。因此,古代的“禮”是規約行為的、外在的理性的制度設計,“樂”是內心的感性的審美享受。二者的關系是:“立于禮,成于樂”。禮內化于心,樂外化為禮,內外合一,秩序井然,和諧有序。禮與樂分別是人的內心修養與外在表現的兩個方面,無論古代還是現代,作為個體的人,都需要在這兩個方面不斷進步,作為群體的社會,都需要培育禮樂文明。
匈牙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科達伊有一句名言:“音樂是人類文化絕不可少的部分,對于一個缺少了音樂的人來講,他的文化是不完善的。沒有音樂的人是不完全的人。” 我國著名音樂教育家賀綠汀曾說過:“中小學音樂教育是關系到整個后代的文化修養、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質的大事,決不能可有可無,等閑視之。”賀綠汀還說:“音樂是培養人民高尚道德品質、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 作為美育和促進智力的手段,音樂有其他藝術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的現實意義與價值
古代先賢對于音樂教育的思想給了我們許多深刻的啟迪。在音樂教育方面,人們對于美的感受是直接的,有沖擊力的。因此,在音樂教育中,只有幫助學生行程形成正確的音樂審美觀,才能啟迪學生在學習音樂中發現美,創造美,并受到更好的熏陶。但是,我們處在一個包容、共享、開放的社會,因此創造的音樂魚龍混雜,它不斷鼓勵好音樂的出現,但也同時有一些低俗音樂的產生。而國學知識走進音樂課堂,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塑造審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就是國學的傳承學習,不僅被寫進了黨的報告,在新領導集體尤其是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的言傳身教中也可處處體現。兩位領袖每天一小時學國學的實際行動對于今天國人的學習修身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結合高師音樂教育的實際,探索國學教育在高師音樂教學中的運用非常有必要,該課題的研究從筆者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還沒有涉及,對如何通過傳統文化中所倡導的善樂來教化人,從而促進社會和諧,讓越來越多的人在接觸善樂活動中不斷完善自己,并逐漸成為社會音樂文化事業的發展趨勢的研究也不多見。
孔子對于音樂教育觀以及美學思想的研究,是其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的很多關于音樂方面的論述都值得我們后人不斷推敲學習,尤其是在當下享樂主義、明星文化盛行,將古代先賢對于音樂教育思想的精粹,引入音樂教育能夠幫助我們抵制低俗、媚俗的音樂。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髓,對師范類音樂專業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因此我們至誠感恩古圣先賢給我們留下來的寶貴文化財富,并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中國古代先哲的音樂教育思想在當今社會大放異彩,我們認為該課題符合習近平主席所倡導的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在現實中很有指導意義,非常值得我們來用心思索探求并讓人們在實踐中真正受益。
三、“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的可行性研究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出自蘇軾《稼說(送張琥)》)。師范類的音樂專業學生要加強傳統文化的熏習,誦讀國學經典應該作為學生提升自我的內在需要,國學在音樂中的運用應該體現在音樂專業學生學習、生活各個方面,提升自己的文化藝術修養和綜合素質。
1.音樂與人的文化素質
音樂是提高人們文化素質的特殊途徑,它具有一種柔和的力量,在一部部優秀的作品中,去陶冶學生的文化心態,提高文化水準。實際上,每一步音樂作品都是對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客觀反映,并且他能夠表現出這個時代的思想觀念與風土人情。很多音樂作曲家借助音樂來塑造形象,描繪社會中的美好生活或者沖突矛盾。很多學生通過音樂的學習,能夠了解一個時代的社會形態,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豐富其知識積累,提高其對社會、生活的洞察力等能力。
社會學家表示,科學與音樂是人類社會文明的兩大基礎。音樂能夠提高人腦的發展,促進大腦左右半球的均衡發展。并且,音樂能夠幫助激發學生的思維與想象能力。據研究表明,學習音樂的人思維一般比較開闊、敏捷。經常練歌的人,呼吸系統、發聲系統等相對于其他人要較為出色,語言表達能力提高。總體來說,音樂的學習有利于學生的心理素質與藝術素質等多方面的提高。
2.音樂與人的思想素質
音樂是一種富有情感的藝術形式,在音樂的創作中往往包含著非常深的感情,所以學習者常常能受到感染。產生一種健康、積極向上的心態。情感的產生能夠給學習者一種動力,培養其積極向上的思想品德。《禮記》中有記載:“……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 樂所以修內也, 禮所以修外也。禮樂交錯于中, 發形于外, 是故其成也懌。”我國近代學者梁啟超先生曾強調音樂對于人的濡染作用,寫道:“蓋欲改造國民之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通過音樂“潤物細無聲”的形式不斷滲透、教育,使得學習者逐漸提高其思想道德水準。《樂記》云:“審樂以知政, 而治道備矣。”荀子認為音樂可以“正身行、廣教化、美風俗”。實際上音樂也的確能達到這種效果,學習者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有助于其建立高尚的情操,塑造純粹的靈魂。
《論語·雍也》,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音樂專業學生的專業水平應對中小學的音樂教學往往足矣,但如果缺失教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再高的專業水平對可愛的孩子們都顯得蒼白無力。有仁愛之心的音樂教師是啟迪孩子們良善心靈與智慧的良師益友,因此作為未來的音樂教師師德的樹立是至關重要的。
四、“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在高師音樂專業的實踐
音樂教育課堂中應從仁、義、禮、智、信等多方面多角度來開展國學教育,通過讓學生欣賞和演繹善樂來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需要老師搜集整理經典的音樂作品,用美好的歌聲和語言激發和啟迪學生的善心、善行、愛心、恭敬心、感恩心,增長學生的智慧,從而潛移默化地讓學習者從內心萌發向善的愿望,改變自己對父母以及其他的長輩、同學等人的態度以至于慢慢帶動家人和身邊人向更高德行的轉變。正如晉朝的傅玄先生在《傅子》中所教導我們的“德比于上 則知恥,欲比于下則知足”。尊老愛幼是我們的傳統美德,應從小做起,從自身做起,孝敬父母要及時,孝敬父母不能等。孝道是中華民族的根,是我們每個做兒女的本分。論語中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孝道是中華傳統的根,讓學生能真正在學習生活中運用國學知識,擁有禮樂皆得的完善人格。在國學引進音樂教育課堂中要遵循以人為本,分階段研究,參與音樂教學相關活動來展開研究,從音樂教學的鑒賞、演唱和教唱等方式開始一系列研究,有計劃、有實際操作、有評價系統地開展教學。柏拉圖說:“音樂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會目的外,必須把美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探求,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蘇霍姆林斯基:“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雨果說過:“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
在我國很多地方已經掀起一個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讓學生在學習音樂專業的課余時間誦讀古代國學經典,使他們將音樂和國學相結合,潛移默化地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達到身心和諧,最大限度地實現了音樂教化作用。音樂學習注重人對音樂的感受、體驗,要通過人們的親身參與獲得。音樂教育是人的教育,最終關注的不是單純音樂,而是人格精神的提升。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應該多多思考如何通過音樂教育使音樂回歸于人的生命,注重對人們創造性能力和人格的培養及情感的體驗,鼓勵他們成為有思想有使命感的音樂教育工作者,激發出他們的善心與善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中國夢”也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所展現的也是有歷史文化厚重感的愛國者情懷。
結 語
綜上所述,在國學走進音樂課堂的推廣中,高師音樂專業的學生響應習主席的號召好好學習國學經典之作,讓古代經典嵌在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是我們高師音樂專業應該肩負的責任。積淀的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靈魂之所系,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家園,作為教育工作者,不能忘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要傳承好千年來的國家精神和民族文化。在工作、學習、生活以及為人處世等方面做到傳統文化所傳承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參 考 文 獻]
[1]麻連申.國學融入音樂教學之實踐與研究[J].社會科學:引文版,2017(04).
[2] 叢連軍.儒家樂教思想的價值意蘊論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28).
[3] 葛春先.移風易俗 莫善于樂——論音樂教育與提高素質的關系[J].新聞愛好者,2016(04).
[4] 張 馨.中國古代的音樂美學思想在當代音樂教育中的現象分析[J].音樂教育,2017(28).
[5] 陳上升.孔子的禮樂思想對于當代音樂教育的啟示意義[J].藝術教育,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