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中央決定開發建設攀枝花,是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后下大決心搞的大事之一。歌曲《太陽風》以時代為背景,歌頌建設者們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用如火的熱情投身攀枝花建設的獻身精神;歌頌建設者們艱苦創業,用豪情壯志書寫無悔青春青的創業精神;歌頌建設者們依靠科技,建功立業,用滿腔赤誠書寫歷史的攀登精神。傳遞出了攀枝花鋼鐵基地建設和生產過程中孕育并鑄就的“艱苦奮斗,勇攀高峰”的攀鋼精神!
[關鍵詞]鋼鐵基地;響應號召;艱苦創業;建功立業;鋼鐵傳奇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5-0141-03
由徐朝俊作詞、馬俊英作曲的歌曲《太陽風》創作于20世紀90年代初。
《太陽風》作品的誕生,引起了幾代攀枝花人的共鳴,歌曲很快風靡了整個攀枝花。歌曲以時代為背景,生動地再現了攀枝花鋼鐵基地的建設者們離開家鄉、離開親人,投身建設的壯美場面,歌頌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科學求實的創業和攀登精神。攀枝花鋼鐵基地的建設,是中國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書寫的鋼鐵傳奇。
一、歌曲創作的時代背景
攀枝花鋼鐵基地的建設,是毛澤東同志認真分析了當時國際國內的形式,從戰略高度考慮,為了盡快改善我國工業布局,盡快在我國西南地區建設新的鋼鐵基地而做出的決策。黨中央決定開發建設攀枝花,是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后下大決心搞的大事之一,其依據是攀枝花資源豐富、國家建設的需要。
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處于內憂外患的特定歷史條件下。1962年,國家出現嚴重經濟困難。從1956年開始,新中國外部環境惡化,中蘇關系破裂;美國與我周邊國家結成反華聯盟,在我國臺灣海峽多次舉行針對中國大陸的軍演,并且試圖出動空軍襲擊中國即將進行第一顆原子彈實驗的核基地;印度、日本、韓國等國對我國也持敵對態度;等等。
經過三年調整期,“大躍進”所造成的困難被基本克服,國民經濟開始恢復。1964年,中央決定恢復建設攀枝花鋼鐵基地。攀枝花鋼鐵基地是大三線建設中“兩基一線”中的“一基”(兩基即以攀枝花為中心的鋼鐵工業基地和以重慶為中心的常規兵器工業基地,一線即成昆線),也是“兩點一線”中的其中“一點”(兩點即攀枝花鋼鐵基地和貴州六盤水煤炭工業基地,一線即成昆線)。
對于攀枝花鋼鐵基地的建設,毛澤東主席有過多次精辟的講話和重要指示: “攀枝花建設不起來,我睡不好覺?!薄安桓闩手?,這是沒有道理的。如果沒有投資,可把我的稿費拿出來?!?“攀枝花是戰略問題,不是鋼鐵廠問題。現在抓是抓了,但要抓緊,要估計到最困難的情況,有備無患。” 1964年,中共中央決定恢復建設攀枝花鋼鐵基地后,毛澤東主席又指出:“攀枝花建設要快,但不要潦草。”
攀枝花鋼鐵基地是完全依靠我國人民自己的力量,按照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方針建設起來的。建設過程中,發揚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科學求實的精神。在多個部門、多省市的團結協作下,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在“不毛之地”上,完全依靠我國自己的力量,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攻克了當時世界上還沒有攻克的釩鈦磁鐵礦冶煉難題,從1965年開始建設,到1970年出了第一爐鐵,只用了短短5年時間。1970 年出鐵、 1971 年出鋼、 1974 年出鋼材,至此,攀鋼建成并全面投產。 1980 年主要產品產量和技術經濟指標達到或超過設計水平,形成了 150 萬噸鋼的綜合生產能力。20世紀80年代末,攀鋼二期工程進展順利;1989年9月,4號高爐出了鐵;待1994年建成后,將在原來生產規模的基礎上,增加100萬噸鐵、100萬噸鋼和100萬噸鋼材,并且,當時釩鈦磁鐵礦的綜合利用也在日益發展。
作為戰斗在鋼鐵生產第一線的職工,徐朝俊參與并見證了攀鋼的建設和發展,憶往昔,看今朝,懷著無比的自豪,他提筆寫下了一首詩,并以《太陽風》作為題目。著名的作曲家馬俊英讀了這首詩,激發了創作靈感,為《太陽風》譜了曲。
二、《太陽風》內涵解析
《太陽風》歌詞:
第一段:我們來自天,我們來自地,我們走進溫暖的懷抱,是燦爛太陽的年輕兒女。我們來自東,我們來自西,我們走進攀枝花裂谷,只為這壯美的鋼鐵傳奇。邁進鐵的故鄉,火如太陽般紅,走進鋼的搖籃,情似太陽般濃。走上苦苦樂樂的未來路啊,我們共編那美麗的夢。
第二段:我們來自天,我們來自地,我們走進溫暖的懷抱,是燦爛太陽的年輕兒女。我們來自東,我們來自西,我們走進攀枝花裂谷,只為這壯美的鋼鐵傳奇。邁進改革的大潮,方顯青春瀟灑,走進開放的大海,更顯生命風流。融入朝氣蓬勃的太陽城啊,我們就是那太陽風。太陽風啊太陽風,我們是太陽的兒女,我們就是太陽風。
(一)響應號召,建設者們用如火的熱情投身攀枝花建設
“我們來自天,我們來自地”“我們來自東,我們來自西,我們走進攀枝花裂谷,只為這壯美的鋼鐵傳奇”“ 邁進鐵的故鄉,火如太陽般紅,走進鋼的搖籃,情似太陽般濃”。
當黨中央發出支援攀枝花鋼鐵基地建設的號召時,來自全國各地、四面八方的建設者們離開家鄉,離開家人,用火一般的熱情,投身到建設第一線。
攀枝花鋼鐵基地的設計,就組織了來自全國100多個單位的1300人的設計大軍,進行了一場在世界工業史上罕見的“弄弄坪設計大會戰”。1965年初,國務院10個部委的5萬多職工從全國各地匯集攀枝花(不包括參與建設的從全國各地來支援攀枝花鋼鐵基地建設的民工)。首先進入的是100多個人的礦山采樣隊,他們用鋼釬鐵鍬,在懸崖峭壁間采了數千噸的礦樣,這些礦樣依靠建設者們肩挑背馱,送到10公里外的金沙江邊。他們住的是農戶家的牛棚,喝的是稻田的泥水和金沙江水。長年不見家信,看不到報紙,沒有關于外界的任何信息,但他們沒有怨言。
為解決鐵路交通的運輸問題,1965年7月,國家建委和交通部組織了來自北京、遼寧、山東、河南、安徽等省市的汽車1500輛,相應地抽調了的精干職工4650人,組成交通部直屬第一汽車運輸公司,這就是當年著名的“五大車隊”,每輛車上懸掛著“堅決把物質送到毛主席最關心的地方去”的標語,日夜兼程,馳騁在1300多公里的川滇西線公路上,擔負從成都、昆明即從南北兩線運送生產、生活物資到攀枝花的任務。大型設備的運輸,是從陡峭狹窄的川滇公路運進來的。每次出發前,大車隊人員總要習慣性地拍照,因為每次都是生死考驗,有的建設者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老隊員重逢,一句“你還沒有死?”是最能表達感情的問候。從1964年到1970年成昆鐵路通車前,總計3500多臺運輸車輛,共運送生產及生活物資800多萬噸到攀枝花,這在共和國建設史上也是空前的。
據統計,全國約50萬人(不含民工)參與了攀枝花鋼鐵基地的建設和成昆鐵路的建設。
正是全國人民支援大三線建設,正是建設者們的獻身精神,才使攀枝花鋼鐵基地建設最終取得成功。
(二)艱苦創業,建設者們用豪情壯志書寫無悔青春青
“我們走進溫暖的懷抱,是燦爛太陽的年輕兒女”“邁進鐵的故鄉,火如太陽般紅,走進鋼的搖籃,情似太陽般濃。走上苦苦樂樂的未來路啊,我們共編那美麗的夢”。在極艱苦的條件下,為了新中國的強國夢,建設者們用豪氣和壯志,書寫著無悔的青春。
攀枝花鋼鐵基地,是在極艱苦的條件下建設起來的。在沒有城市依托,沒有鐵路運輸,荒無人煙,人跡罕至,干旱酷熱的“不毛之地”進行建設,要在總面積2.5平方公里、平均坡度6.5、高差達80米的弄弄坪,新建一個年產150萬噸鋼、170萬噸鐵的鋼鐵聯合企業,其困難程度是很難想象的。
“不想爹不想媽,不出鐵不回家!”
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披荊斬棘、頑強拼搏、堅持不懈地轉戰在崇山峻嶺、高山峽谷之間,將數以千噸的礦樣靠人從山上背下來。在高溫炎熱、暴雨山洪、一片荒山野嶺的自然條件下,在遠離成都740公里,離昆明350公里,公路未通的情況下,硬是用汽車經山高谷深的崎嶇公路,把幾萬人的給養和以百萬噸計的建筑材料和大型設備、器件運到這個狹窄的山溝里來。
在建設攀枝花鋼鐵基地過程中,建設者們吃的水是金沙江水,從江里面取水上來,先自然澄清,再用明礬澄清,洗完菜的水澄清后洗臉,洗完臉洗腳,洗完腳的水澆在室內地上,因為地上全是泥灰。在雨季的時候,往往是一盆水半盆泥。吃的菜是干咸菜,為什么呢?因為基本通路后,菜從成都運過來要至少5天,從昆明運過來,至少3天,一路顛簸,也沒有什么保鮮技術,到攀枝花,什么菜都爛掉了。至于住房,根據毛主席“準備打仗”的指示精神,人先進來,沒有住房,全部露天宿營,接著蓋干打壘和席棚子。席棚子經常失火,于是在屋里挖個洞,把東西放進去,失火也燒不壞東西?!叭龎K石頭支口鍋,席棚搭在山窩窩”,就是當年建設者們真實的生活寫照。
建設者們就是這樣戰高溫炎熱,抗暴雨山洪,住干打壘、席棚子,吃干咸菜,喝金沙江水,在條件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在遠離大城市,交通極為不便的崇山峻嶺之中開發建設,僅用了幾年時間,開挖了4200多萬方土石,在弄弄坪推出了3個大臺階,23個小臺階,建起了165萬平方米廠房,安裝了14萬噸的設備。一座座的工廠、礦山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矗立起來了,從開建到煉出第一爐鐵僅用了5年時間!
從四面八方來的建設者們,克服一切困難,硬是在幾乎荒無人煙的崇山峻嶺之中,建設起了一座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在一個大山溝里,建成如此規模的大工程,是偉大的業績,是奇跡,是建設者們用豪情壯志書寫的無悔青春!
(三)依靠科技,建功立業,建設者用滿腔赤誠書寫歷史
“我們走進攀枝花裂谷,只為這壯美的鋼鐵傳奇”“ 邁進改革的大潮,方顯青春瀟灑,走進開放的大海,更顯生命風流”。
攀枝花鋼鐵基地的建設不僅是我們國家的鋼鐵傳奇,也是世界鋼鐵史的傳奇。
攀枝花釩鈦磁鐵礦,在當時判定為“呆礦”,國外專家預言憑中國當時的力量,是煉不出鐵來的,攀枝花釩鈦磁鐵礦的冶煉,在當時國內外都是尚未解決的難題。我們國家108位科技工作者(當時稱為一百單八將),在西昌、北京等地經過1000多爐次的反復試驗,最終攻下了這一世界難題,在普通高爐上煉出了鐵。
攀枝花鋼鐵基地于 1965 年開工建設, 1970 年出鐵、 1971 年出鋼、 1974 年出鋼材, 1980 年主要產品產量和技術經濟指標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subview/3133516/3133516.htm\"\t\"_blank\"達到或超過設計水平,形成了 150 萬噸鋼的綜合生產能力。從主體工程開始施工到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只用了9年時間,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只用了5年時間;這么大的系統工程從建筑到安裝都未出現大的反復,大部分系統投產后流程通暢;攀鋼這個年產150萬噸鋼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其噸鋼的綜合投資僅僅為1000元左右,低于國內同類型企業。
攀枝花鋼鐵基地建設,是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建立起來的鋼鐵傳奇,全部設備基本上都是自己設計、自己制造、自己安裝、自己調試。在沒有通鐵路的遠離城市的大山區搞大工業建設,在“文化大革命”大動亂的特殊歷史條件下搞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其困難程度是難以想象的。但建設和生產一直堅持進行,從未停工停產,并按計劃出鐵、出鋼、出材,取得了多方面巨大的成就。
攀鋼二期工程新建了四號高爐、板坯連鑄、板材等三大主體系統,總體裝備水平達到 20世紀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國際先進水平,新增鐵、鋼、坯、材各 100 萬噸,后經挖潛達到年產 400 萬噸鋼的規模,規模邁上新臺階,品種結構實現調整。2001年至今的攀鋼三期工程建設,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深度開發釩鈦磁鐵礦資源,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大型鋼鐵釩鈦企業集團。
依靠科技,建功立業,攀枝花的建設者用滿腔赤誠書寫了中國鋼鐵史乃至世界鋼鐵史上的傳奇。
三、“太陽風”鑄就攀鋼精神
攀枝花鋼鐵工業基地,是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全國人民大力支援,建設者們英勇奮戰,走出了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建設道路,使這個鋼鐵基地從無到有,不斷發展起來的,創造了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基地的成功典型。
太陽風,是天文名詞,指太陽在黑子活動高峰階段產生的劇烈爆發活動而釋放大量帶電粒子所形成的高速粒子流,雖十分稀薄,但它刮起來卻猛烈強勁,能量巨大?!拔覀兙褪翘栵L!”我們個人力量雖然渺小,但我們每個人就是太陽風暴的一個粒子,凝聚起來就是像太陽風一樣,具有巨大的能量!
“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子孫!”建設者們的這種為祖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和腳踏實地、艱苦奮斗的舉動,鑄就成了“艱苦奮斗,勇攀高峰”的攀鋼精神。
如今,攀枝花的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攀枝花鋼鐵集團公司已經成為我國名列前茅的大型鋼鐵基地之一,攀枝花釩鈦磁鐵礦的綜合利用,也取得了重大突破。裝機容量330萬千瓦的二灘水電站,正源源不斷地向祖國需要的地方輸送著電能;裝機容量60萬千瓦的桐梓林電站,也開始投產發電,為攀枝花的建設提供充足的能源供應;等等。建設者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把一個“不毛之地”變成了一個現代化的綜合性城市,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以后的日子里,攀鋼精神將繼續激勵一代又一代攀枝花人創造出新的奇跡,再創一個又一個的輝煌!
[參 考 文 獻]
[1]攀枝花市總工會.筑城——攀枝花下的三線人[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5.
[2]陶長江,李 響.資源型城市旅游轉型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實證研究——以攀枝花市為例[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6).
[3]鮮 榮.“這里得天獨厚”——小平關心攀枝花建設回眸[EB/OL].http://www.scol.com.cn,2004-08-20.
[4]金沖及.周恩來傳(第四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5]中共攀枝花市委黨史研究室.攀枝花開發建設史文獻資料選編(內部資料)[M].攀枝花,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