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二胡的音色多體現在中高音域,接近人聲,情緒感染力極強,廣為大眾接受。隨著人們音樂鑒賞水平的不斷提高,二胡作品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移植作品掀起一股熱潮。移植而來的作品對二胡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實現了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的成功交融,但近年來二胡移植作品數量增長緩慢。
[關鍵詞]二胡;移植曲;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5-0059-02
二胡在我國有著悠久歷史,無論是深沉悲凄的旋律,還是熱情奔放的樂章,二胡都能將其表現得淋漓盡致??梢哉f二胡是植根于中華大地的肥沃土壤,吸吮著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發展并豐富,現已成為我國獨具魅力的拉弦樂器。隨著二胡藝術的飛速發展,二胡移植曲現象也逐漸新興起來。所謂“二胡移植曲”,就是將原來在二胡曲庫中不存在的,通過借鑒其他樂曲或器樂作品,用二胡進行演奏的樂器或練習曲。移植曲的出現極大豐富了二胡曲庫,很大程度上發展了二胡的演奏技法,提升了其表現力,更好地展示了二胡獨特的魅力。移植曲主要可以概括為兩類:一類是移植不同樂器的中國作品,另一類是移植外國的西洋作品。
一、移植不同樂器的中國作品
明清時期胡琴已與今天的二胡形制大體相同,明末以后拉弦樂器迅速崛起,但在傳統的音樂體系中,二胡等弓弦樂器的地位還是很低,很少做正規場合的獨奏。直至20世紀20年代劉天華先生的《病中吟》問世,二胡才以獨奏曲的形式登上舞臺。當時由于二胡作品缺乏,無法滿足一些藝人演奏、傳播的需要,所以以蔣風之、周少梅為代表的一批音樂家率先開始移植作品以填補當時的空缺。新中國成立后,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舊時代的曲子無法滿足大家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又出現了一大批具有時代特色的曲子,其中不乏一些優秀的移植作品。
二胡移植曲在20世紀早期雖已出現,但在劉天華先生之前發展緩慢。1929年左右,劉天華先生記錄了粵胡曲《漢宮秋月》譜,改由二胡演奏,而后其親傳弟子蔣風之整理并演奏的《漢宮秋月》,結合二胡的柔和音色將曲子做了很大刪節以避免冗長而影響演奏效果。此曲將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的生命意境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除此之外蔣風之將浙派箏曲《高山流水》、古琴曲《鷗鷺忘饑》同樣加工整理成二胡曲。20世紀60年代初,湖北藝術學院青年教師黃海懷將雙管曲《江河水》移植為二胡獨奏曲,并在“上海之春”二胡比賽中獲得一致好評。此外還有由古琴曲改編而來的《陽關三疊》,從板胡曲移植的《翻身歌》,同名板胡獨奏曲移植的《紅軍哥哥回來了》,由《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的聲樂唱段改編二胡獨奏曲《洪湖人民的心愿》等。
通過對中國樂曲的移植改編,大大豐富了曲子內容,同時被改編的曲子獨特的地域風格改變了二胡風格單一的形式,使二胡演奏的藝術表演力更加豐富多彩,提高了二胡的藝術感染力,使二胡煥發出新的生機和異彩。以根據同名嗩吶曲改編的《一枝花》為例,此曲以任同祥的嗩吶獨奏曲《一枝花》的音樂素材為基礎,吸收了嗩吶及墜琴上的滑揉、大滑音等多種技巧,將樂曲中的哭腔表現得酣暢淋漓,多年來經久不衰。
二、移植外國的西洋作品
新中國成立后,國內生活環境安定,人民群眾生活條件改善,中國社會發展迅速,西方各類先進文化也開始大規模傳入。隨著文化交流的國際化,演奏家們開始對一些外國樂曲進行移植改編,打破了中國傳統樂曲調式調性方面比較單一的形式。東西方音樂的交融滿足了大眾的審美多樣性,同時使二胡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將二胡推向了世界。
對外國音樂的移植是從20世紀60年代后迅速發展起來的,演奏者們為了實現演奏技法上更大的突破,開始對一些國外著名樂曲進行移植,如60年代的《察爾達斯》《霍拉舞曲》《野蜂飛舞》《無窮動》等,二胡演奏技巧得到迅猛發展。同時演奏家們發現小提琴與二胡相似點甚多,都是弓弦樂器且音色相近,所以首當對小提琴作品進行移植。20世紀80年代張韶移植的19世紀西班牙著名作曲家薩拉薩蒂的著名小提琴曲《吉卜賽之歌》(《流浪者之歌》),高韶青移植的《卡門主題幻想曲》;包括后來本世紀于川移植的《引子與回旋隨想曲》,于紅梅根據同名小提琴曲移植的《帕格尼尼隨想曲》NO.5,孫凰移植的《帕格尼尼隨想曲》NO.24,卜曉妹根據同名小提琴曲移植的《摩西幻想曲》,等等。以《無窮動》為例,此曲中大量的快速換把、頻繁的變化音和快速跳把,對音準、速度、節奏、都有著極高的要求,用二胡演奏《無窮動》在解放前是不敢想的,但隨著二胡技藝水平的提升,這一曲目已成為很多音樂會必奏曲目,受到廣泛喜愛,這對于提高二胡演奏技術是一大飛躍,有效地鍛煉了演奏者手指的靈活度,從而把二胡演奏技藝推向了又一個高峰。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在音樂上也有體現,外國樂曲中的復雜節奏、變化音及多樣的調式調性變化豐富了二胡樂曲傳統的音色音型及長期以來的演奏習慣,大大拓寬了二胡表現力。其中一些快速換把換弦、快速琶音、快速分解和弦、人工泛音、自然泛音包括音程上的快速大跳等都成為二胡新的挑戰,同時也對演奏家的演奏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今在大部分音樂會及比賽中人們都習慣演奏一兩首移植作品,說明大家已適應并接納高難度二胡曲。對高難度二胡曲的練習不僅豐富了二胡表演力,同時大大提高了二胡表演技法。樂曲間的相互交錯、相互影響,使不同樂器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對二胡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從聽覺審美方面來說,外國聽眾會聽到不同樂器演奏本民族樂曲,在有新鮮感的同時對二胡有更深刻的了解,利于民族音樂走向世界,比如高韶青老師在加拿大總督就職典禮時演奏的《萬馬奔騰》贏得廣大好評。對于中國聽眾來說,用二胡演奏一些移植的高難度外國樂曲一方面展示了扎實的二胡功底,同時賦予二胡多樣的藝術魅力,使其更具有層次感。
三、近年來二胡移植作品的現狀
近年來二胡移植作品數量增長速度明顯變緩,究其直接原因是適合二胡演奏的、優秀的曲目基本已被移植過,其余的要么是移植后技術過難不適合二胡,要么是沒有了意境、整體性不夠,因此導致了移植后的曲子生命力不強沒有流傳開來。另一原因是現如今二胡移植曲的“炫技”似乎成為創作的中心,這種講“炫技”而忘“傳統”的現象,是過度追求洋氣而忽略了音樂的自身表現和民族的文化底蘊。很多專家聲討“拿來主義”,他們認為二胡是自己本民族的樂器,不是其他某某樂器。作曲家若是走上一條跟在其他樂器后模仿的道路,為了“炫技”而創作,從而丟失了自己的本源,長此下去不利于二胡的發展。且一些青年演奏家,拉起移植作品得心應手、自信流暢,而到了傳統的樂曲就會感覺有心無力,應付不來,實際是因為只有技藝的嫻熟卻缺少了文化的沉淀。這種民族意識的呼喚是近年來移植曲減少的根本原因。就像王建民先生所好:“傳統樂曲拉不好,二胡的韻味和底氣就不足。對演奏高難度的外國移植曲目,可以作為教學、練習中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二胡技巧再高,也拼不過小提琴,其主要特點和優勢還是在于它獨有的音色和韻味?!?/p>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文明長河中,二胡經過不斷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的繁榮景象,它植根于中國文化,有著無比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民族神韻,移植曲的出現豐富了二胡的演奏技法和表現力,推動了二胡藝術的發展,使音樂作品更有魅力,同時二胡移植曲促進了國際音樂交流,既能使大家欣賞到不同風味的外國樂曲又能使自己民族的藝術走向世界。當然,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近年來改編及演奏的移植曲有舍本逐末的趨勢,為了二胡藝術更好地發展,我們不能盲目抬高移植曲的價值,我們在對二胡移植時要根據二胡的特點、特色來吸收借鑒。劉天華先生曾說過:“一方面采取本國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納外來的潮流,從東西的調和與創作中,打出一條新路來。”我們只有扎根本土不忘“根”,才能更好地推動二胡的全面發展。
[參 考 文 獻]
[1]劉長福.優秀二胡曲精選與解析:含各類考級必彈曲目[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4.
[2]管 民.二胡移植作品發展概述[D].西安音樂學院,2008.
[3]張 明.淺談二胡移植小提琴曲對二胡音樂發展的影響[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