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歌唱中將歌詞結構助詞“的”唱為de還是di這個問題,經常會被演唱者所忽略。作為高校聲樂專業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明確助詞“的”字在演唱中的正確發音,只有這樣才能規范自身教學,提升自己的演唱并使學生在演唱中也得到更好的指導。在歌唱中“的”字無論發什么音,都要切忌不能不負責任、隨心所欲的把de和di亂換,而是應該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心中有數,規范自然的歌唱。
[關鍵詞]“的”字發音;de和di;為什么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5-0077-02
關于歌唱中“的”正確發音這個有爭議的話題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有過討論,20世紀90年代末《咬文嚼字》還發表過兩篇文章討論“的”字的發音,然而具體討論的結果也是無果而終。關于“的”字的討論是沒有什么定論的討論,至今仍有許多人還在糾纏不休。筆者身為高校聲樂專業教師,在教學中也有碰到這樣的問題,在歌唱時歌詞里的“的”字應該發de?還是di?這又是為什么呢?帶著這樣的問題,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分析與思考。
一、說話中“的”的用法和發音
“的”是多音字,在現代漢語字典中,“的”字的發音有三種,其一發[dí] ,意為真實,實在,如:的確、的當;其二發[dì],是指箭靶的中心,如:眾矢之的、有的放矢、一語中的;第三種發音是“的”字作為結構助詞,發音為[de]。1.用于詞或詞組的面,表明形容詞詞性:美麗的;2.代替人或物:唱歌的;3.表示從屬關系:他的衣服,你的好意;4.用于句末,表示肯定語氣,常常與“是”相呼應:這句話是很對的;5.副詞尾,同“地”。我們日常在說話中,遇到助動詞“的”一般都念de。2012年第六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又將“的”字增添了第四種讀音di,如名詞的士,打的。
說話中“的”字用法要嚴格按照以上讀音規范進行使用,將de和di使用得不恰當就可能會鬧出笑話,讓人不知所云。但是當“的”字作為結構動詞時,de和di讀音不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甚至可以互換。一般在說話中,結構助詞“的”都會發de。
二、歌唱中“的”的發音
在歌唱中“的”字發音是怎樣的呢?大部分歌者唱歌時一般都是將“的”唱為di。根據不同唱法,作為結構助詞“的”字發音會有不同。民族、美聲唱法的歌者普遍會將“的”唱為di,通俗唱法的歌手一般來說會將“的”發de。歌唱中“的”字的發音和演唱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的”字前面是開口音,那么最好發di,但如果前面接的是閉口音,一般發de,這樣更符合發音習慣,聽起來更為舒服一些。但也有許多的歌手一般都會按照自己的習慣來進行發音,所以也就不是嚴格按照這個規律來了。
從技巧層面來講,“的”字發音如果發de,聲母d為舌尖中音,韻母發音靠后,而發di時,發音靠前,聲母i是舌尖音,發音更響亮,使我們在演唱中聲音更容易位置朝前走,聲音整體也更加容易連貫統一(如下圖所示),因此,在歌唱中一般都是約定俗成地把“的”字唱為di。
雖然在漢語詞典中,“的”作為結構助詞發音為de,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歌唱中的大部分歌唱家都會將其唱為di,這樣顯得更為專業,只有少數專業歌者才會發“的”為de音。不論如何,同一首歌曲中,應該做到統一,切忌有的歌者不負責任地在演唱中“的”字發音de、di交替使用在同一首歌乃至同一句歌詞當中,更有甚者根據個人喜惡隨心所欲地亂換,這樣會給人造成別扭、雜亂無章的感覺,甚至失去了歌唱的整體美感。
三、為什么要把“的”唱成di
為什么要把“的”唱成di?為什么可以唱成di?有所謂的“行家”“大師”們講道:在歌唱中應該要把所有“的”唱為di,如果把“的”唱成de就說明是沒有受到過專業的聲樂訓練。針對這樣的問題和現象,只能說并不完全是這樣的。我們都知道,我國的民族聲樂吸收了戲曲唱法的精髓,在戲曲唱法中,“的”一直會被唱成di,唱“的”為di已經約定俗成。我們在自身演唱中,將“的”唱成de或者唱成di都是行得通的。并不是說,把“的”唱成de就是業余的表現,專業不專業不是看“的”發音為de還是di,而是要看演唱者對歌曲的整體把握和對音樂的完美詮釋。
前一段時間聆聽著名歌唱家、博士生導師俞子正教授的講學,當一位歌者演唱《一首桃花》時,將其中的歌詞“那一樹的嫣紅,像是春說的一句話”中的“的”唱為di,俞子正教授當時就提出問題讓大家思考:“為什么要把“的”唱成di?為什么可以唱成di?她這樣演唱對嗎?”而后,筆者在聆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潔在武漢音樂學院的聲樂講座時,有學生演唱歌曲《我愛你中華》,帶著之前的問題筆者提問了石老師這首歌的歌詞“世界上有很多美麗的地方”中“的”為什么要唱成di?石老師給予的解答是:“關于歌唱中的發de還是di并沒有明確的定論,在《我愛你中華》這首歌里,‘的’字發di音更順,de音聽起來會有點沖,不夠悅耳,為了使整體統一和諧,所有的‘的’字發di更為合適一些。然而,其實如果將‘的’字發de音也沒有什么不可,de和di是可以通用的,前提是只要在情感里,狀態不變,位置統一都是可以行得通的。”只是一般在歌唱中,為了盡量使得聲音統一,減少摩擦,將“的”發di更為常見一些。結合筆者自身的演唱實踐,其實在歌曲演唱中把“的”唱成di能更加朝前咬,發音更“實”,更清晰,這樣容易使樂句更加延長和統一。因此,在歌唱中應該把“的”唱成di。
歌唱就是自然的說話,在說話中“的”字讀音不同意思也不同的詞在歌唱中也要注意它們的讀音,如果將de和di發錯可能會鬧出笑話,如:“打的”“的確”“一語中的”等,不論是說話還是歌唱都只能唱成di,不然意思會發生改變。在說話和演唱中,“的”字作為結構助詞時,de和di發錯不會引起什么不適,它們甚至可以互換。歌唱中將“的”盡量都唱成di,這樣更容易協調和統一,聽起來也會更順耳一些。因此一般來講,歌唱中都會將“的”唱成di。
結 語
歌唱中“的”字的發音作為結構助詞時是可以發de也可以發di的。說話時“的”字多發de,演唱時“的”字發音多為di。具體分析:1.從唱法上來講,通俗唱法更多的是唱de,民族、美聲唱法更多的是唱di。2.從歌唱情感上來說,發de時情感表現給人一種暗淡、深情、內斂的感覺,發di時感情色彩卻能給人一種明亮、歡快、愉悅的感覺。例如《北京頌歌》中“美好的前程”“的”字發di更明亮,發de就顯得不那么愉悅,《這樣的人》中“的”要唱de,這樣既符合語言習慣,又顯得更深情,演唱起來更舒服一些。事實上《這樣的人》這首大氣磅礴的歌曲是為了紀念周恩來總理誕辰一百周年主題片《百年恩來》而創作的主題曲,是作曲家三寶老師寫給劉歡老師的,戴玉強老師在演唱時參考了歌曲原唱劉歡老師通俗唱法的演唱處理。所以,唱這首歌時將這首歌的歌詞“的”字發de音,聽起來會更舒服一些。
歌唱中除了“的”之外還會有一些多音字也容易出現發音不同,迷惑眾人的現象。如“誰”字,在歌曲《為了誰》中第一句歌詞“你是誰?為了誰?”是發shui還是shei?又如“還”字,在歌曲《沁園春·雪》中最后一句歌詞“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是發huan還是hai?再如“著”字,在歌曲《生死相依我苦戀著你》中的歌詞“生死相依我苦戀著你”是發zhuo還是zhe?最后還有歌曲《古老的歌》中的歌詞“這是我熟悉的歌”是發shou還是shu?這些字的發音無論是在演唱中還是日常生活的說話中,不論發什么音都可以行得通,就算讀音不同,意思也不會產生改變。這種情況就需要按照自身演唱習慣以及參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聲樂藝術是語言和音樂完美結合的藝術,歌唱的咬字和吐字十分的重要,演唱中要注意字領腔行,腔隨字轉,做到字中有聲,聲中無字,字正腔圓,以字行腔。讓我們規范演唱中的咬字,將多音字在歌唱中發音咬字時形成統一規律,給聽眾帶來自然的、舒服的、美的享受。
歌唱中將助詞“的”唱為de還是di,就像困擾人類數百年的經典問題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備受爭議卻沒有確切的答案,至今仍然迷惑大眾,使人不得其解。再談歌唱中“的”字發音還是很有必要的。每個地方的人受地域、環境、社會、方言的影響發音會不盡相同,在歌詞演唱中結構助詞“的”字發音要根據自身情況而定,覺得發什么順就發什么,習慣發什么就發什么,做到心中有數。我們在聲樂演唱過程中,并沒有很多程式化的東西,歌者本來就是抒發自身情懷,曲終人散之時,撩人情思,余味無窮。我們首先要考慮做到把聲音和情感相融合,畢竟聲樂的魅力取決于聲樂藝術的情感表達。同時我們也要尊重中國語言發聲習慣并堅持統一原則,即在演唱一首歌曲中如果將“的”唱成de就要統一唱成de,唱成di也要統一唱成di,切忌那種看心情甚至一點也不負責任,隨心所欲的把de和di亂換,在同一首歌曲,同一句歌詞重復演唱時更應當注意到這一點。
[參 考 文 獻]
[1]薛蔚原.“的”在歌中發音辯[J].咬文嚼字,1996.
[2]符 泊.唱“的”為di探[J].咬文嚼字,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