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是繼《英文歌曲的演唱與發音規則(一)——語音的連讀》寫作后關于英文歌曲演唱與發音規則中音變問題的分析與闡述,對于音變規則在實際歌唱過程中的使用條件與音樂表述的問題進行例舉式的論述,如何能讓中國歌唱者在演唱英文歌曲的時候更加地道地表述英語發音,不僅僅是對語言標準的尊重,更是正確表達與解讀音樂作品風格與情感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音變;風格;規則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5-0091-03
在英語口語中,為了讓我們更連貫與流暢地發音,通常在其過程中唇舌處于放松狀態,而前后音之間互相影響后自然產生語音的變化,從而出現音變的這一現象。所謂音變(Phonological Change),就是在英語語境下的朗讀或演唱過程中,使兩個音變得相似,也就是這兩個音之間出現了一些不同的音系特征的變化,從而變成了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音系特征的兩個音。音變現象也是為什么正確的口語發音比常規拼讀更加省力的重要原因。在歌曲中,歌詞以最簡潔精練的語言表述作品所承載的情感,而“發音”正是歌曲解讀與呈現的重要工具。注重英語發音中的音變規則,會避免歌唱者陷入發音不地道,甚至不容易被人聽懂的境地,且在演唱方面不會浪費多余的發聲氣息,確保歌曲演唱完整的同時更有助于欣賞者理解與感悟歌曲的內涵。
一、音的濁化(Sound Voicing)
在英語口語發音中有些清輔音受前、后音發音的影響而使吐息變弱,進而濁化(Sound Voicing)。所謂濁化是指清音變成濁音,濁化以后聽起來近似于其相對應的濁輔音。與濁輔音相比較,發濁化音的時候聲帶不振動,所以讀音顯得比濁輔音清。而在英文歌曲的演唱中,濁化后的輔音會節省很多的發聲氣息,也更加容易找到聲帶閉合的感覺,從而使音色有更加完美的呈現。
(一)輔音/s/后的清輔音會出現濁化現象。后面的/p/,/k/,/t/在重讀后濁化發成/b/,/g/,/d/。如study/’stdi/濁化后讀成/’sddi/。我們用一首選自音樂劇《旋轉木馬》(Carousel)第一幕的歌曲《Mister Snow》來說明這個問題,這一幕主要講述劇中單純活潑的Carrie看到好友Julie被自負的人物Billy所吸引,忍不住講述自己和Mr.Snow的愛情故事。歌曲的旋律跳躍歡快,具有濃重的喜劇意味,前十二個樂句的時值都比較短,演唱時幾乎是一字一音,所以每一個音節都應精準對應旋律的節奏與速度,尤其是在“But he spends so much time in his round-bottomed boat that he can’t seem to loose the smell of fish”這句歌詞中,spend這個單詞/spend/濁化后讀成/sbend/。曾有學者認為在語言誕生之前人類就會利用聲音的大小、強弱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演唱亦是如此。歌者的使命是通過演繹歌詞從而使聽者感受到詞曲者的喜怒哀樂。在演唱音樂劇歌曲時,對人物的深度剖析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歡快跳躍的旋律和長句的歌詞更加需要氣息的支撐與利用,就其這個舉例而言,發音中的一些變化能在節省歌唱氣息的同時保證旋律線條的流暢,同時也給予劇中Carrie這個人物角色更活潑的舞臺形象與性格色彩。
(二)如果清輔音/t/在非重讀音節中,且前后都為元音時,該輔音常會濁化,讀音近似于濁輔音/d/。舉個例子,bitter這個單詞很多人在拼讀的時候會讀成/’bitr/,而在口語中應該是/’bidr/。當出現在歌唱發音的時候,如果恰逢這個輔音相對應的音高較高,且歌詞音節較少,濁化后的讀法會更加節省力氣;而如果相對應的是低音,則更利于展開對濃厚情感的描繪。用阿黛爾(Adele)在2011年1月14日發行的唱片《21》中第二首單曲《Someone Like You》來說,歌曲橋段一句“Who would have known how bittersweet this would taste”,這句中的bittersweet就是上述的濁化現象。阿黛爾渾厚而富有磁性的聲音,在表現這種若訴若泣、傾訴衷腸的情感畫面,也更容易讓聽者為之入境。因此在中國人翻唱這首歌曲的時候,多注意胸腔共鳴將會在情感的表達上更勝一籌。這句中的濁化音也會使聲帶更加容易有效閉合,這首歌曲的結構簡單、曲調的重復度高,一方面將主旋律深深地在聽者心中留下烙印,另一方面也進一步深化主題,引導聽者感受除演唱本體之外所蘊含的深刻意義。
二、音的清化(Sound Devoicing)
在口語表達中,一些濁輔音受到后面清輔音的影響,會清化成相對應的清輔音。如最常見的have to,我們以加拿大搖滾女歌手艾薇兒·拉維尼(AvrilLavigne)第三張專輯中的《I Don’t Have To Try》為例,這是一首節奏突出、旋律跳躍且速度偏快的搖滾歌曲。而我們知道搖滾歌曲音樂最基本的特點就是節奏與強力度的運用,這首歌在爵士鼓表現上突出了節奏與速度,而電吉他不斷地做出的失真效果,在主歌部分就與歌者共同的表現出這種不羈的音樂特點。在演唱上高音部分的咬字是應該特別注意的,搖滾歌曲一般都用于真聲演唱,在有一些歌曲演唱中甚至出現“嘶喊”的成分。當我們在這樣的一種演唱方式下,為了演唱能夠更省力,在一些非重拍上就可以適當的清化一些音,如其副歌中“I don’t have to try”一句,to剛好在弱拍上,have的/v/清化為/f/,to弱讀為/’t/,/’hvtu/清化后變成/’hft/,這個to不必送氣,一帶而過即可。
另一種常見的清化是has to,has的/z/清化為/s/,to弱讀為/’t/,唐·吉布森(Don Gibson)專輯《That Gibson Boy》里的歌曲《It Has To Be》中一句歌詞很好地體現了這一清化現象。這首歌屬于鄉村音樂中的牛仔音樂風格,唱法上也更多實用民間的真聲演唱唱法,表現形式上主要為民間小調,獨唱獨念,曲調流暢動聽,更接近于日常質樸的口語交流。在“It half a time it’s only you, it has to be”這句中的has to,/’hztu/清化讀成/’hst/,與旋律融合悠揚而又深情。清化的功能在對于歌曲表達上賦予更多語言中柔美親近的感覺,而從歌曲本體來說,作為一種對生活與情感的感知輸出,一石激起千層浪,歌者的演繹會在某種程度上直接影響聽者對歌曲的理解和認知,而作為歌詞中諸如清化的現象便能夠在旋律的每個微小的細節上以產生不同的審美體驗。
三、音的同化(Assimilation)
在比較快的語速中,前音受后音的影響常會發生變化,或者前后音同時發生變化,我們稱為音的同化。音的濁化和清化也可說是同化的一種,只不過比較特殊。首先,同化是發生在音系層面上的,也就是說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而是具有系統性的表現。音的同化可以是相鄰的同化,也可以發生在一個詞的內部,或者是兩個詞的邊緣。
(一)當/s/或/z/遇到//時,常會被同化為//,而當兩個//相遇一般只讀一個。比如this show,當this的/s/遇到show的//,二者同化發成一個//,音標表示就是/is’/同化為/i()’ /。凱莉·克拉森(Kelly Clarkson)2012年10月10日發行的專輯《Greatest Hits:Chapter One》中收錄的歌曲《Catch My Breath》結合了Power Pop(強力流行)、Electropop(電音流行)和Pop Rock(流行搖滾)。歌曲選用勵志主題,旋律跌宕起伏,十分振奮人心,演唱這種音樂風格的歌曲時,歌者往往都是采用放聲演繹,一些翻唱者在翻唱的過程中也常常會模仿原唱者的演唱方式。而在翻唱歌曲之前,歌唱者首先應該考慮聲線是否適合自己;其次歌曲的伴奏都是為了貼合原唱歌者創作的,不一定能貼合每個人的聲線,所以在選歌上應該多考慮自己音色聲線的歌曲。像這類通過聲音張力展現情感的歌曲,需要的氣息量是相當大的,這句“Turning my cheek for the sake of this show”中的“this show”就是這種同化現象最具代表性的展現,通過演唱抒情言志又能把多余的氣息留在情感的演繹上。
(二)第二種同化的方式是當輔音/s/,/z/,/t/或/d/遇到半元音/j/時,兩個音往往會融合在一起并且產生第三個音,也就是融合同化。這種同化現象常常體現在could、would、did、didn’t與you、your的連讀上,由于這種連讀的現象司空見慣,在這里我們用另外一個現象來解讀。1984年,當喬治·邁克爾(George Michael)還在威猛樂隊(Wham!)的時候創作了一首至今經久流傳的帶有宗教色彩和節奏布魯斯音樂特點的圣誕歌曲《Last Christmas》。威猛樂隊是改革開放后第一支到中國內地演出的西方流行樂隊。樂評人李廣平曾說過:“威猛樂隊對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的影響深遠,猶如一顆定時炸彈,引爆了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的重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有近二百多位歌手曾經翻唱過這首歌曲,這首歌在歲月的長河中不但沒有被沖洗褪色,反而沉淀得更加有味道,經久不衰。這句“This year, you save me from tears”,this的/s/和year的/j/融合形成了一個新的音//。音標/is’jir/同化為/i’ir/,在歌曲的演唱上要比常規念法聽起來更加具有英語本土化的特征,也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在口語中還有一種同化方式叫作鼻音同化,發音器官影響著這種語言變化。在發/p/和/m/的音時都緊閉雙唇,因此鼻輔音/n/后若為/p/或/m/時,受后音的影響,音變為/m/;而當鼻輔音/n/遇到/k/和/g/的時候,由于/k/和/g/發音詩舌位相同,所以受后音影響音變為//。2016年12月16日在美國上映的歌舞片《愛樂之城》從搬上熒屏伊始,斬獲了無數獎項,電影中的原聲音樂得到很高的贊譽,而其中的第十二首歌曲《Audition》從女主米婭(Emma Stone飾)的獨白開始,娓娓訴說、輕輕地唱起來,簡約的鋼琴旋律緩緩地進入,平實地訴說著自己的經歷。獨白的第一句“My aunt used to live in Paris”,劇情瞬間的帶入感為歌曲增加了幾分感性的魅力,觀眾便不知不覺地融入到其影片的意境之中。歌詞中的live in Paris傳統的拼讀讀法/livin’pris/,而當in音標結尾的/n/和Paris音標開頭的/p/遇到一起,傳統讀法基礎上變/n/為/m/,讀音變成/livim’pris/。同化現象使句子更加連貫是毋庸置疑的。而從劇情的角度出發,獨白的手法通常是歌曲對于影片最為細膩的表現,沒有了那種演唱的起伏和旋律上的沖突,它能夠以一種獨白的形式在不同的歌曲中訴說著不同的故事情節與情感,如這首歌在劇中表現人生失落的同時又不放棄對夢想的追求。[BW(D(S,,)]
關于音的濁化、清化和同化的現象是中國人在英文歌曲的演唱中經常遇到的發音問題,在我們漢語傳統的發音習慣影響下,這通常是最容易忽略的一種英文發音規則。且不提上述問題的重要作用,而就其模唱英文歌曲以及音樂表達的時候,就會存在“中國人聽不懂,外國人聽不清”的這一語言現象。所以,在英文歌曲演唱的時候,是否能夠注意到發音中關于音變的問題,不僅僅是語言學范疇需要注意的問題,更是介于在當下大眾音樂形式多樣化、內容具體化、風格融合化等更多文化交融與碰撞背景下的藝術表達。如果做到把英文歌曲的演唱提升到一個嶄新的高度,我們需要在英語語言學的理論指導下,能夠正確理解英文歌曲的文化內涵,通過對異域文化的不斷深入學習與掌握,從文化吸收的角度,基于培養正確的發音習慣,與音樂有效融合,進而提高英文歌曲的演唱的能力與解讀。
[參 考 文 獻]
[1]張卓宏.突破英語聽說要塞——連讀與音變[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劉 影等.英文歌曲與文化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3]李 濤.歐美音樂劇演唱訓練教程(女聲卷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