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的普及與發展,給音樂教師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最新的教學理念,最優秀的課堂教學設計,只須輕輕點擊鼠標即可獲取。這樣讓許多教師在教學中過于依賴網絡資源,習慣于照搬網絡上的教案、課件,音樂教學缺乏自己的思考和個性。本文試著從課程標準出發、從音樂本體出發、從教師自身出發探討“開啟音樂課堂教學的原創性”的途徑。
[關鍵詞]音樂;教學;原創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5-0133-02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國家將創新作為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地位,創新理念貫穿于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創新理念深入民心,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在這個大背景下,2013年底,央視三套歌曲原創真人秀節目《中國好歌曲》橫空出世,大力提倡原創的《中國好歌曲》成為街頭巷尾的熱門話題。這是國內音樂選秀節目首次聚焦原創作品,讓音樂創作人成為主角,重塑音樂生命與原創精神,與其他音樂選秀節目翻唱他人作品的制作理念形成鮮明的對比。在整個社會提倡創新的時代背景下,歌曲的原創性無疑是中國好歌曲備受矚目的重要原因。由此,筆者想到了我們的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網絡的便利,讓音樂教師的備課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許多教師備課時習慣于搜集網絡上的現成教案、課件,課堂教學沒有對課程標準、教材、學生及教師自身等多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缺乏自己的個性與思考,教學淺嘗輒止,表面上豐富、熱鬧,實際上沒有深入音樂審美的本質,教學效果不甚理想。固然,我們在教學中需要不斷吸取外界的優秀資源來開拓自己的眼界,豐富自己的教學,但更需要在借鑒的同時融入自己的思考,有所取舍,從中汲取符合個人特點的教學設計,開拓出富有個人獨特個性的課堂教學。音樂教師如何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原創課堂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一、從課程標準出發,明確指導思想
音樂課程標準是指導音樂課程一切實踐活動的行為準則,正確解讀、理解音樂課程標準是每一位音樂教師的必修課,否則我們的音樂課就有可能偏離軌道。可是,許多教師對音樂課程標準的了解卻少之又少。許多教師從事教學多年,課程標準還沒有從頭到尾讀過一遍,新的課程標準什么時候下來的也不知道,更不知道新課標與原實驗版課程標準相比做了哪些調整。音樂課堂的原創性應建立在對音樂課程標準這個指揮棒深入學習和理解的基礎上,不然,就有可能本末倒置。
2011年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在關于音樂課程的基本理念描述中,對原實驗稿的基本理念進行了整合與增刪,首先確立了“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什么是音樂審美呢?音樂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音樂審美指的是對音樂藝術美感的體驗、感悟、溝通、交流,以及對不同音樂文化語境和人文內涵的認知。”這就要求我們改正原來 “音樂教育看作是一種知識與技能的教育”的錯誤認識,重視學生的音樂審美體驗。
又如新課標中增加了“突出音樂特點”基本理念,并將原來的“提倡學科綜合”修改為“關注學科綜合”。課改實施初期,筆者還是一名參加工作沒兩年的新教師,當看到“提倡學科綜合”的基本理念時,便興沖沖地準備了一節課《長江之歌》作為公開課。課堂上設計了諸多關于長江文化的內容,如長江的地理、歷史、詩歌等,學生又是朗誦、又是講解,不亦樂乎。課后,一位年長的老師委婉地說:“這堂課很豐富,學生學到了很多東西,可就是沒有學會《長江之歌》這首歌!”當時筆者還很不服氣,拿出了當時音樂課程標準中的“提倡學科綜合”的基本理念作為理論依據。現在想來是自己對音樂課程標準的理解出現了誤讀,導致出現了課堂教學的混亂現象。
新課標與原實驗版的課程標準相比,進行了許多的修正與增刪,音樂教師必須對新課標進行深入學習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音樂教學的方向。筆者提倡音樂教學的原創性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為了如何更好地落實課標。音樂課程標準是我們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我們教學的終點。
二、從音樂本體出發,尋找教學靈感
教師拿到一個音樂作品,首先要做的不是制作課件,也不是上網查找資料,而是從音樂本體出發,反復聆聽,自己反復吟唱。在這個過程中感受歌曲的風格,體會歌曲的情感,分析歌曲的結構,挖掘歌曲的靈魂,尋求音樂教學的切入點——即找到這個音樂作品中最有特點、最能表現音樂形象的音樂元素。以此來確定最直接的表現形式,設計教學的方法。
在第二屆全國音樂教師名師大講堂中,廣東的劉宏偉老師執教的《苗嶺的早晨》給與會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沒有花哨的多媒體課件,沒有令人喧鬧的活動設計,在樸實和傳統中卻充滿了創造性的感受。會后,劉宏偉老師道出了她成功的秘訣:“反復地、多次地聆聽音樂是我備課中最重要的體會,很多教學的靈感,很多教學方法,都是從聆聽音樂當中來的。”可見,音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聆聽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人教版高中音樂鑒賞“多彩的民歌”單元中有《醇厚的中原韻》一節,教材中共提供了三首中原民歌:《沂蒙山小調》《王大娘釘缸》《孟姜女》。課題是《醇厚的中原韻》,中原民歌具有怎樣的風格特點,醇厚韻味又體現在哪些方面呢?備課時,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反復聆聽、模仿課本中所給的三首歌曲,終于找出了一些眉目。這三首歌都是小調,都采用徵調式,旋律跳動較大,演唱時咬字吐字干凈利落、頓挫有力,兒化音明顯,聲音厚實,潤腔、行腔時多干脆、剛直,展現了中原民歌詼諧幽默、淳樸、爽朗的性格特點。有了備課中聆聽音樂帶來的切身體驗和對歌曲風格深入而透徹的理解,筆者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演唱的聲音有什么特點?歌曲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個地方?在聆聽河北民歌《孟姜女》后,對比聆聽江蘇民歌《孟姜女》,找出兩者的不同,分析為什么江蘇民歌《孟姜女》流傳到河北后,會發生這樣的變化?這幾個問題,激起了學生的好奇,通過反復的聆聽,他們迅速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教學取得了良好效果。
因此,音樂教師備課時一定要從音樂本體出發,在音樂里面大做文章。用心去聆聽音響,把音樂作品融入自己的血液與靈魂,增強對音樂的感性認知,這時再欣賞作品就有很多新的感覺,教學也就有了新意。
三、從教師自身出發,彰顯個性品位
音樂教師因個人性格、氣質、成長環境、教育背景、特長等因素的不同,會帶來教學個性、教學風格的變化,而這鮮明的教學個性和教學風格正是原創音樂課堂的重要特征。
音樂教學個性是指在達到相同教學目的的前提下,音樂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長,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教育教學能力,包括個性化的音樂教學思路、教學設計和教學風格。音樂藝術與其他學科相比,內涵更具多義性,呈現方式也可以多樣化。音樂教學可以因個性的差異,從不同的角度對音樂教學內容進行個性化的演繹及多角度的詮釋。所以,同樣一節課,有的教師上起來大氣靈動,有的激情澎湃,有的清新委婉,有的優雅大方。
如:在近年我市音樂優質課比賽中,那些給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的優質課,總是牢牢地打上了教師的個性特色。2012年全市小學音樂優質課比賽,《木瓜恰恰恰》一課,教師化身為導游,用豐富的肢體語言,飽滿的熱情點燃了課堂。2013年全市高中音樂優質課比賽,一位教師選擇的課題是《肖邦革命練習曲》,教師現場充滿激情的鋼琴演奏瞬間將學生帶入了充滿激憤、悲痛的情境中。在一次市優質課比賽中,筆者根據自己擅長聲樂的特點,選取了《電影〈劉三姐〉音樂賞析》作為教學內容,教學中用歌聲與學生對話,用富有感染力的歌聲吸引學生,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因此,音樂教師的個人特長是形成獨具個性的音樂教學風格的必備條件之一,也是教學原創性的突破口。在實施課堂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在聲樂、器樂、舞蹈、語言等方面的長處,將其發揚光大,彌補自己其他方面的劣勢而造成的教學實施效果的弱化。善于發現自己的獨特魅力和難以克服的缺點,對自己滿意或者不滿意的教學方法進行反思,從而營造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的原創課堂。
網絡時代的音樂課堂,更需要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一雙慧眼,善于取舍,不斷學習、積累、反思,提高藝術修養,并結合自身的特質不斷摸索、總結,設計出符合自己的教學方案。如能堅持這樣下去,我想,我們一定能找到屬于我們自己的原創音樂課堂。
[參 考 文 獻]
[1]曹 理,何 工.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苗嶺的早晨》教學點評與對話[J].中國音樂教育,2009(10).
[3]吳 斌,金亞文.《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深度解讀[J].中國音樂教育,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