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當今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現實需求,聲樂演唱專業藝術碩士研究生的舞臺實踐能力越來越顯得重要。河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開設的《歌劇藝術表演課》,既讓學生學到了歌劇表演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又滿足了聲樂演唱專業藝術碩士研究生的舞臺實踐需求。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六個方面”歌劇表演訓練方法,具有很強的操作性與實用性,使學生的表演能力盡快得以提升,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藝術碩士;培養;歌劇藝術表演課;實踐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5-0006-03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藝術教育更需要創新思維和方法作為其不懈發展的動力。我國自2005年設立藝術碩士專業學位(MFA)以來,旨在培養具有高水平專業知識和藝術創新能力的應用型專門人才,河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依據國家對藝術碩士的培養目標,為專業碩士研究生加大表演實踐的課程與機會,專門為藝術碩士聲樂專業研究生,開設了歌劇藝術表演課程,從音樂、戲劇、文學、舞蹈、審美等多方面技能和素養抓起,培養學生“實戰”能力,使學生在提高專業的基礎上,兼顧理論及內在素質培養,將專業在實踐中進行鍛煉和提升。
一、歌劇藝術表演課開設的目的及意義
歌劇藝術表演課是將歌唱技能與舞臺表演結合起來的一門聲樂藝術實踐課,它超越了傳統的“一對一”的聲樂教學模式,這門課不僅讓學生在歌唱技能方面得以提升,還能系統學習舞臺表演、演唱心理、藝術審美等方面的知識,并了解和掌握聲樂藝術表演理論與舞臺實踐的內涵與方法,探索與論證聲樂藝術表演中各種科學性、藝術性、規律性的問題。通過歌劇表演的訓練、演出、實踐這種全方位的藝術訓練,使學生在聲樂藝術的學習上得到全面發展,進而提升學生整體藝術修養,以達到藝術碩士所要求的培養目標。
本課程強調藝術實踐性,提高學生的舞臺表演、情感詮釋、創意表達等綜合藝術修養,不僅能夠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還可以拓寬學生們的知識領域,同時對弘揚世界民族文化等方面產生積極影響。實踐證明,歌劇表演課程的開設,既是對聲樂藝術碩士研究生培養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符合當代社會對應用型人才需要所肩負的使命。
二、歌劇藝術表演課訓練
歌劇表演訓練是歌劇角色塑造的基礎性工作。創新性和戲劇性是歌劇表演區別于其他藝術表演種類的個性化特征。為培養新型的藝術人才,我院歌劇藝術表演課在長期的教學實踐探索中,總結出以下六個方面的歌劇表演訓練方法,供同行參考。
1.角色雙選與劇目篩選
根據每個學生不同聲部、不同類型的實際情況,選擇有針對性的經典歌劇片段,這個工作需要導師和學生花費時間去觀察大量的歌劇作品,經過不斷的篩選,從中選取優秀經典的完整片段,在給學生角色定位時,既要考慮歌劇角色中的人物特點,還要考慮到飾演這一角色的學生的整體形象和綜合能力水平,通過觀察學生對唱法的掌握程度和對戲劇人物的演繹效果,采取一個學生分別飾演一個或兩個(最多三個角色)的嘗試,如:飾演《魔笛》中巴巴吉諾一角的同學,同時飾演《原野》中虎子的角色,這種模式既鍛煉了學生感受到在外國歌劇與中國歌劇表演實踐中的相同性與不同性,又讓學生體會到在雙角色中不同國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物情感表達中的差異,使聲樂演唱專業的學生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專業訓練。通過這樣的反復訓練,學生從開始訓練時的不知所措到匯報表演時的揮放自如;從初念臺詞時的結結巴巴,到正式演出時的慷慨激昂;從不適應角色的表情呆木,到全身心投入的神情有度,從而達到令人滿意的舞臺實踐演出效果。
2.劇本分析與角色定位
選定角色后,首先要讓學生了解自己所表演的歌劇劇本的時代背景、故事梗概,梳理劇本結構,找準矛盾沖突。歌劇的劇本來源于作家的藝術體驗和藝術構思,而歌劇的唱段則是作曲家和歌劇演員用音樂和聲音詮釋戲劇精神的、獨特的、藝術表現方式。訓練的重點是:在劇本分析的基礎上,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因為想象力的培養對訓練學生快速地角色入位是關鍵。比如,演一個失戀的角色,不一定真的談一場戀愛,然后分手找失戀的感覺,可以從看過的影視作品、文學名著等藝術形式中得到啟發,再用角色的眼睛和心理去觀察和理解周圍所發生的一切,用合乎感情邏輯的語言、肢體、思想、行動,準確把握劇中的人物形象。在深入研究劇本和劇情發展脈絡、細致分析每一個人物與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方能正確把握人物性格及表演分寸。
3.音樂分析與演唱處理
首先要分析作曲家的創作風格和意圖,把握音樂結構與主題,再從歌唱和表演的角度把握人物角色的感情發展曲線,并用科學的歌唱技巧與藝術處理充分、準確地演繹作品的情感,同時還要對聲音的音色、力度、亮度等進行色彩調整,用不同的音色、力度、聲音色彩去表現人物的不同心境與情感變化。這些聲音形態的變化處理,可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動,使之更具結構感、層次感、立體感。
4.臺詞與潛臺詞的把握
潛臺詞的表達是戲劇臺詞中更深層的意識,不顯露在紙上,也不需要說出來,它是一種意會的情感表達方式,在歌劇表演中,充當“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作用。因此,要求學生課下把臺詞熟練地朗讀、背誦下來以后,還要對劇本的分析與寫作背景有機結合,對表層臺詞進行理解、聯想和設身處地的體會,充分感悟隱含于文字深處的人物內心活動和臺詞賦予的真正含義。排練剛開始時,學生們主要通過觀看原劇中的角色表演一味模仿,不能夠用真實的感情去表達,像是在背臺詞,而不是發自內心的言語。通過一次次的排練,讓學生仔細體會揣摩人物的情感變化和思想意圖,挖掘所飾演角色的語言背后的潛臺詞,正確把握角色的性格特征、言語行動和心理狀態,并借助臺詞的語調色彩表達人物的真實情感。比如:興奮激動時就要聲高音強,語速急快;痛苦悲傷時就要聲低音弱,語速緩慢;驚嚇恐懼時就要聲強音粗,急促氣短;平靜安詳時就要聲平音細,柔和舒展等。通過這種模式的訓練,學生們有了明顯的提高與轉變,逐漸掌握了臺詞的語氣、語調、停頓、重音、輕聲等語言表達方式,并適時找到表演角色時的內心依據與潛臺詞支撐,拉近了角色與“我”的距離,提高了塑造與把控角色情感的能力。由此可以說,臺詞的精準運用,是對歌劇演員文化內涵的考察,而潛臺詞的精準詮釋,則是歌劇演員綜合素質的體現。
5.形體表演與唱段的結合
俄國著名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說:“觀眾只要感覺到他的情感的精神真實及其表露的形體真實,他們馬上就會傾心于這種情感的真實,無法控制地相信在舞臺上所看到的一切。”[1]這說明,只靠聲音的表現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配合恰當的形體表演才能把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展現給觀眾。比如:歌劇《卡門》中的卡門是一個能歌善舞的吉卜賽姑娘,生性潑辣、奔放自由,她的許多唱段都有邊唱邊舞的特點,如《愛情像只自由的鳥》《聽那鈴聲多美妙》《吉卜賽之歌》等都需要演員既要有唱功,還要有舞功。
我國戲曲理論家黃克保也曾提出“凡藝術皆有程式”[2]。西方歌劇則以具有戲劇性情節的歌劇唱段和個性化的人物形象為其特殊“程式”,而中國的戲曲表演以“唱、念、做、打和音樂伴奏皆有程式”[3]為其特點。自19世紀20年代以來,中國歌劇表演借鑒了西方戲劇理論,大量吸收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驗派表演體系、布萊希特現實派表演體系等戲劇表演系統化、理論化、科學化的精髓。在中國歌劇近百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歌劇表演訓練和發展,積累了豐富經驗和理論基礎。
形體表演與唱段的結合,就是要讓聲音的表達配合恰當的形體表演,塑造一個有血有肉的角色人物,讓觀眾不僅在聽覺上得到享受,而且在視覺上產生共鳴。訓練的要點是:在表演中“手、眼、身、法、步”要同步協調,即手功到位,眼神跟上;身段到位,手勢相隨。不可夸張,也不亦拘束,唱得要流暢,動作更要舒展,還要善于把握表演的著力點,神情兼備,形成舞臺形象與音樂形象相統一的審美要求,努力達成神、形、聲的最佳組合。
6.人物間的交流與角色的“忘我”
歌劇表演是通過演員相互交流共同完成的藝術創作。舞臺交流包括與同臺對手的交流、與觀眾的交流、與自己內心的交流、與想象對象的交流等。訓練的重點是:要加強表演者的生活積累、情感積累,在舞臺上通過回味、重新體驗平時的情感積累,形成舞臺情感的物化。教會學生靈活運用各種交流方式,例如:在與人物交流時,就要通過眉宇間的信息傳遞交流,眼神的交流也是演員間相互協作的重要手段;如果是抒發自己的內心世界,就要進行自我交流,靈活自如的創造出符合劇中人物的內心情感,讓觀眾能夠得到共鳴;與觀眾、伴舞、群演等交流時,要用心感受音樂,學會用眼神、形體等手段進行交流,將情緒和氣氛客觀地傳達給觀眾。只有準確把握角色特征,并恰到好處的將人物的內心活動表現出來,控制好舞臺交流的連貫性和持續性,才能完美地將人物形象展現出來。
角色中的“忘我”主要是指在表演中全身心地融入到角色的情景中,早已忘掉自己是在演戲,仿佛自己就是飾演的那個角色,整個人都是隨著劇情的跌宕起伏而感情隨之變化,早已把自己置之度外,完全融入到自己所飾演的角色的命運之中。訓練的重點:深入生活,理解角色,融入角色。歌劇角色和現實中的自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物,相互間的融入,要注意把握劇中人物的每一個細節,仔細琢磨,潛心體味,從心理、肢體、語言等方面找到與角色融入的切入點,讓觀眾認為你就是這個人物角色。比如,演一個反面人物,一個奸詐的壞人,就應該力求把角色奸詐的一面表現出來,而不是老想著我是一個好人,我沒那么壞,心里總暗示自己不是那個壞人,這樣就無法進入角色,也就做不到“忘我”。再如,飾演卡門這一角色時,首先要了解卡門是一個典型的吉卜賽人,她內心勇敢熱情、向往愛情、熱愛自由卻又迷信命運,雖然貌似放蕩,但又不能把她表演成一個蕩婦的形象,演繹這一角色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一個“度”,其次要深入到角色的精神層面,忘記生活中的自己,要暗示自己就是角色里那個風情萬種、性格傲慢、崇尚自由的一位吉卜賽姑娘——卡門。
做到“忘我”還要學會展開想象,比如,你演的角色孩子死了,但是由于你沒有孩子,還體會不到失去骨肉的痛苦,就要用聯想的方法,通過看電影、電視、文學作品或生活中周圍人的經歷,來體會角色的痛苦。失去親人的痛苦,很多人都沒有經歷過,尤其是青年學生,可是演戲并不是只演你親身經歷的情感,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生活中要留心觀察,學會借鑒別人的感受經歷。因為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過生活中的細微觀察,再經過藝術加工提煉,使之成為自己表演的依據,才能“忘我”地進入角色。
三、歌劇藝術表演課及其藝術實踐對藝碩(MFA)開設的必要性
藝術碩士專業學位區別于理論和學術研究為主的學術性學位,該專業學位的設置是為了調整學科結構和培養模式,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為國家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高層次應用型專業人才。
實踐性是藝術碩士區別于學術型碩士的最明顯的特點,對于聲樂專業藝術碩士而言,不僅要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還要有較高的演唱技巧與舞臺表演能力。筆者通過調查與研究發現,師范院校在培養學生過程中,對學生的演唱技巧比較重視,往往忽視對音樂情感的表達和舞臺表現力的訓練,在舞臺上我們經??梢钥吹?,有些學生雖然能把整首難度較大的歌曲完整地演唱下來,歌詞清晰流暢,高音也很輕松自如,但就是缺乏情感和舞臺表現力,這樣的演唱讓人覺得很蒼白,沒有藝術內涵。音樂是表達情感的藝術,通過音樂揭示人的內心世界,歌唱技巧固然重要,但它只是為情感服務的一種手段,表達情感才是歌唱的最終目的。
歌劇藝術表演課是將歌唱技巧與舞臺實踐結合起來的一門聲樂藝術實踐課,這門課既讓學生學到了歌劇表演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又培養了聲樂演唱專業藝術碩士研究生的舞臺實踐能力,讓學生從狹窄的琴室走向寬闊的舞臺,充分展現自我。通過歌劇中對不同人物的塑造,提升學生對藝術和生活的感悟,讓學生充分理解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真諦。這無疑為探索歌劇表演訓練提供了寶貴的教學經驗,更是歌劇表演訓練方法上的有益探索。
自從我校開設歌劇表演課以來,每屆學生都要舉辦歌劇片段音樂會的匯報演出,同學們在演出中的精彩演繹,受到校內外專家及師生們的熱烈歡迎與一致好評。這門課的結課形式也是以學生在匯報演出中的現場表現,組織導師給學生打分,這門課也是我院聲樂藝術碩士的必修課程,每屆學生都很熱衷于學習這門課程,并對這門課程給予了高度評價。
結語
歌劇藝術表演課的開設,不僅使學生們的演唱和表演從開始的懵懂稚嫩到最后的從容淡定,同時也使每位學生在藝術修養、舞臺表演、人物角色塑造、演唱自信、與人合作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實踐證明,歌劇藝術表演課的開設對音樂藝術碩士的培養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不僅實現了藝術碩士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目標,而且順應了當代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趨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廣泛的推廣價值。
[參 考 文 獻]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員自我修養[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23.
[2]黃克保.戲劇表演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4.
[3]智艷,張強,錢慶利.中國歌劇音樂劇演出歷史及現狀研究[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4:2.
[4]張錦華.聲樂表演教程[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8.
[5] [美]貝拉·依特金.表演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6]林洪桐.表演藝術教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