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聲音藝術的關鍵靠聽覺,培養會“聆聽”的耳朵是鋼琴演奏藝術的關鍵。文章提出了專注聆聽的重要性,并以專業的視角來闡述如何“聆聽”,建議鋼琴演奏者應以更廣闊的視角來看待聲音藝術,博覽眾樂,加深對音樂藝術的理解。文章最終提到音樂學科與其他藝術學科的相關性及滲透性,啟發鋼琴演奏者應自覺豐富自身的藝術閱歷,并通過綜合的審美素養來滋養對鋼琴演奏的藝術內涵,將美學思維變成一種思想習慣。
[關鍵詞]鋼琴演奏;聆聽;聲音藝術;情感表達;美學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2-0105-02
鋼琴演奏藝術是一門聆聽的藝術,用聲音來傳遞情感,表達感受。曾有學者說:“音樂是什么?它如何表達?它的方式非常簡單,通過聲音,實際上也就是空氣。音樂不只表達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它本身也是人類的一項創造,意在模仿自然最深刻的層面。”人們通過聲音來表達思想,鋼琴演奏藝術用鋼琴的聲音來傳遞感情,所以研究鋼琴演奏藝術最重要的是要對聲音進行研究分析。對聲音的思考自然離不開聽覺,所以學會聆聽、懂得思考,是研究聲音藝術的核心。
一、“打開耳朵”是聽覺蘇醒的鑰匙
鋼琴演奏的初期就應該培養演奏者建立“打開耳朵”的聽覺習慣,耳朵聽到聲音,不一定代表也感受到了音樂。舉個例子,其意義相當于“視而不見”,我們走進花園欣賞盛開的鮮花,有些人看見了花朵,但花朵盛開的美景沒有在他的視覺記憶上留下足跡,他也就是看到了“這里有花”;但有些人卻會感受到花朵帶來的美好而豐富的體驗,他能把看見的景象轉化成內心獨有的感受。所以開啟聽覺蘇醒的鑰匙就是“打開耳朵”。你要對所聽到的聲音先有意識去關注,不論聽到什么音樂,你懂不懂音樂在講什么、是從什么背景中產生的,更重要的是聆聽并盡量感受樂音帶給你情緒上的感知體驗。其實也就是先要培養對音樂的好奇心和專注力,讓耳朵對聲音變得敏銳,喜歡捕捉聲音帶來的感受。讓“聆聽”變成一種習慣,是學習音樂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另外,學習聆聽,也是讓鋼琴演奏者保持“專注力”的重要手段。有演奏經驗的學生和教師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在整個練習或是演奏的過程中,始終屏蔽外界所有干擾,耳朵充分地“打開”去仔細聽自己的聲音,是一件需要大腦高度集中的事。作為一般的學琴者,耳朵“溜號”是常有的事,就比如你在家里做事,電視機恰巧也開著并且正在播送新聞內容,你的確是聽見了,但也未必時刻關注新聞到底播送了什么內容。所以,所謂“聽見”可能只是聲音在聽覺系統里過了一遍,但專注地聽,效果可能完全不同,聲音不光從耳道里走了進去還直接通過你的大腦分析后,把情感因子傳遞到你的心里,讓你與音樂形成共鳴。這也就是高明的音樂家以及優秀鋼琴家保持高水準演奏的重要法寶。專注聆聽自己演奏的聲音,及時調整控制音色的形狀、比重、結構等要素,可讓聲音還原出演奏者內心對音樂作品的真實“模樣”。
二、讓“聽而不思”不再成為一種習慣
注意聆聽時,我們從聲音傳遞的信息中要思考什么呢?聲音通過空氣傳播進入耳道與耳膜產生共振的物理原理只是表象的,更重要的是把聲音具象化在大腦中“成像”,通過思維變成情緒傳遞出來。鋼琴演奏者要聆聽自己制造出來的聲音,首先要思考作品需要傳遞什么樣的感情?如何用聲音傳遞情感,是一套比較復雜的“感情技法”,包含演奏中的諸多要素。但演奏得是否有藝術性,最終還是先取決于演奏者對音樂情緒的體驗,具體如何表達(演奏)出來,靠的是手指技法,所以演奏者聆聽時的同步思考就變得極為必要。那從什么角度來思考,鋼琴演奏者以專業的視角應該關注什么方面呢?這里面包含的音樂技術層面非常多,本文不能涵蓋所有,就從音樂聽覺的實際層面出發,提供一些視角可供演奏者思考:
1.音感
觸鍵的感覺,到底需要什么樣的音色?是需要“大衣”般厚實面料的音色,還是輕薄飄逸如“絲綢”般的音色,取決于樂曲本身情緒變化的內在需要,可以說由情緒的層面來決定觸鍵的音色。
2.樂句方向
聲音如語言,文學有語句,音樂有樂句,可以聆聽自己演奏的樂句是否清晰,分句是否明確。特別在演奏復調及多聲部的一些作品時,能持續勾勒清晰明了的樂句是不容易的。
3.聲部交流
鋼琴是一個可以演奏多聲部音樂的樂器,每個聲部既要保持獨立,又要相互交流,有“對話”的感覺,音樂才能靈動。
4.音色分層
由于鋼琴可以演奏多聲部線條,所以每個聲部的音色要有一定差別,比如在聲部強弱、明暗、冷暖上締造出層次感,音樂才能更為立體。
5.音樂律動
每首音樂藝術作品都有自己獨特的樂音律動。律動不單純指的是節奏感,它包含節奏感要素,但是屬于比節奏感更高級的層面,是不同音樂作品中所特有的“脈搏”,是音樂生命中的“心跳”。
6.和聲溫度
一首音樂作品是和聲之間的連接,每首作品都有自身的和聲情緒“脈絡圖”,要品味和聲色彩所傳遞的溫度。鋼琴教育家格拉夫曼曾說:“如果情緒在往悲傷走,演奏者內心要有往悲傷走的感受。”
7.結構布局
歌德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音樂作品如同建筑一樣。一個建筑作品的構想是否能成型,包含建筑形式、空間、結構這三個基本要素,所以要求建筑師要有全面觀照的設計方式,即空間、結構、形式相互緊緊扣在一起的思維方式。同理,一首音樂作品也有自己的“形式、空間、結構”要素,所以音樂作品中的和聲結構、曲式結構、情感結構,都在提示演奏者要從宏觀的視角上去感受音樂,去思考設計音樂的整體布局。建筑學家漢寶德說:“技巧的智慧,在于做局部時,能看到整體和局部的關系。”
三、放大“眼界”,聽聞眾樂
鋼琴是用來表現音樂、傳遞樂音眾多樂器中的一種,鋼琴演奏藝術是音樂藝術的中一個分支學科。所以,首先應該以更廣闊的視角來看待聲音藝術、欣賞音樂藝術,要擅于學習聆聽更多的音樂表現形式,如各類樂器獨奏、鋼琴三重奏、弦樂四重奏、聲樂藝術、室內樂、交響樂等。只有對音樂有了綜合性的深入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音樂,更客觀地把握鋼琴演奏。美學藝術家蔣勛曾說:“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所以學習鋼琴演奏,不光要探索鋼琴演奏藝術,最好能引起對其他樂器和各種音樂表演形態的好奇心。若能變成一個對音樂敏感、有好奇心并且自發地喜愛“博覽眾樂”的人,才能更好地聆聽音樂藝術,了解鋼琴文化的底蘊。
另外,鋼琴演奏者也應該通過了解其他樂器,而拓展到對鋼琴音色聯想的層面上。鋼琴可以演奏多聲部的線條,音域也較為寬廣,在一定程度上鋼琴具有演奏“交響化”音樂的特性,所以在鋼琴曲目中,也有不少交響樂的改編曲目。在鋼琴學術界,曾有多個鋼琴教育專家,提倡對鋼琴音色進行聯想,不要只局限于鋼琴單一音色的聯想。把鋼琴作品中的不同聲部聯想成是樂隊中的不同樂器,比如旋律是小提琴在歌唱,中聲部是圓號,低聲部是大提琴,等等,可以激發演奏者在鋼琴上探尋更多變的聲音層次,拓展演奏者對美好聲音延展的想象力。
結語
在2017年11月初剛舉行的上海音樂學院首屆國際鋼琴教學法周的論壇上,鋼琴教育家但昭義教授說:“藝術是人的陽光、空氣和水,感知以及對于美的一種表達。它對于培養人的想象力的創造性思維非常重要,是提升人情商、塑造人格的主要途徑,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內涵和人生高度。”
鋼琴演奏藝術不是孤立存在的藝術學科,音由心生,樂由心起,音樂就是用聲音來傳遞對美的表達。音樂是人類生活、精神上的反映,是高級而又樸素的精神活動的反饋。音樂是聲音美學的一部分,聲音美學又是美學藝術中的一個領域。所以,音樂和眾多美學藝術或是文學藝術是息息相關的,比如美術、建筑學、藝術設計學、舞蹈學……一切與審美藝術有聯系的學科都屬于美學的范疇。所以首先在生活之中要培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心和興趣,對美有好奇心,才能激發出對美的感受力。這就要求我們在生活中多聆聽各種音樂,多看各類藝術展,包括對話劇、舞劇、歌劇都有興趣欣賞和學習,關注跟藝術美學相關的領域,逐漸提升自己的文化內涵和藝術修養,做一個有觀察力,有好奇心,有審美情趣,熱愛生活,對美有感受,有知覺的人。心里有美,才能感受美、理解美,最終才能創造出美。
鋼琴演奏藝術從學習“聆聽”開始。我們的器官本身是沒有意識的,需要心靈的灌注。打開耳朵可以聽到萬物,是否能聽到,則要視“心”有沒有要我們聽到。改變“聽而不思”的習慣,培養對音樂的專注力、好奇心,鋼琴演奏者應學習以專業的角度去感知音樂、思考音樂、設計音樂、創造音樂。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到音樂學科與其他藝術學科的相關性及滲透性,從而自覺豐富自身的藝術閱歷,再通過綜合的審美素養來滋養對鋼琴演奏的藝術內涵,將美學思維變成一種思想習慣。
[參 考 文 獻]
[1]魏廷格.鋼琴學習指南[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4.
[2]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3]波波娃.現代鋼琴演奏技巧實用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
[4]張慧.鋼琴音樂文化[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