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提出“人不僅只有一種智能,而是有著多種智能”的觀點,是對以“知識為主”的傳統教育理論(一元智力理論)的一個挑戰,其實質就是在教育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綜合素質。運用多元智能理論進行有效的音樂教學和評價,可以使學生的音樂學習變得更為生動、更為豐富、更為深入,更加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與素養,更能喚起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與渴望,促進音樂學習。
[關鍵詞]多元理論;多元評價;促進學習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2-0050-03
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霍華德·加德納教授在其《智能的結構:多元智能理論誕生20周年紀念版》一書中指出:“揭示多種多樣的人類智能與智能組合,然后對其進行相應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不同的智能組合是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的主要根源。如果認識到這一點,我想我們至少將會更恰當地處理我們當今世界所面臨的諸多問題。”[1]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提出“人不僅只有一種智能,而是有著多種智能”的觀點,是對以“知識為主”的傳統教育理論(一元智力理論)的一個挑戰,其實質就是在教育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綜合素質。
運用多元智能理論進行音樂教學和評價,可以使學生的音樂學習變得更為生動、更為豐富、更為深入,更加有利于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與素養,更能喚起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與渴望,促進音樂學習。
所謂促進學習,其實就是讓學生在達成預定目標的過程中有所提高進步。如果沒有目標作為比對的參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有了改變、進步,就缺少判斷的依據;沒有與預定目標的比較,評價結果都是沒有意義的。[2]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有明確清晰的教學目標,并且教師自己也要認識到這個教學的目標也就是要進行評價的目標。換言之,教師需要清楚地認識到評價要收集的就是學生達成預定目標的狀況,用預定的目標作為衡量學生學習狀況的標準。從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也需要了解學習目標。這種明確的學習目標能夠引導學生學習的方向,并且能夠為學生提供自我評價的依據。正因如此,阿特金(Atkin,J.M.)等人將“我要去哪里”當作良好的評價必須回答的首要問題。
要讓評價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教師擁有清晰的教學和評價目標當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同樣清楚地了解這些目標,并將之轉化成自己的學習目標和自我評價目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當學生清楚“我要去哪里”,且知道“那里”是什么樣的時候,學生的努力才有方向,才能用目標來監控自己的學習,才能根據當前的學習狀況與目標的差距來確定下一步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策略。“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鎖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陶行知語)
案例:
學習歌曲《我們的田野》
語言智能:朗誦歌詞,用自己的話說說對歌曲的理解,學寫一首表現“田野”的小詩或短文。
邏輯智能:分析《我們的田野》音樂構成的特點,理解歌曲的情感內涵。
空間智能:畫一幅“田野”的想象圖(可以自己創作,亦可與人合作),制作簡單的道具。
音樂智能:記憶旋律,能聽到作品說出曲名,哼唱或演唱歌曲。
運動智能:能隨音樂律動或舞蹈,會指揮同學演唱此歌,可以隨音樂做聲勢運動。
交往智能:能與同學合作演唱或表演歌曲,在小組活動內擔任一定的角色。
自我認知智能:能自主學習此音樂作品,能提出自己的見解或問題,能自己運用此歌的旋律“填詞”歌唱。
自我觀察智能:觀察了解生活中的“田野”。
《音樂課程標準》規定,“音樂課程評價應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學生音樂學習評價、教師音樂教學評價和課程管理與課程發展評價”。[3]音樂課堂學習、教學的評價是評價音樂課程的一個主要環節。通過一節、一天、一月、一季、一年的音樂課學習的評價,可以清晰地看出學生學習音樂的狀況、教師教學效果的情況和學校音樂教育的現狀。
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應以《標準》規定的各學段、各年級(分為三個學段、9個年級)的課程目標(包括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三個方面)和教學領域(感受與鑒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四個領域)為基準進行。
學生音樂課堂學習評價內容
課題:姓名:班級:知識與技能評價過程與方法評價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評價這節課你學會或發現了什么?你能創造性運用嗎?你是通過什么方法學會的?通過本課學習你有何收獲或啟發?還有哪些不足?自評他評師評自評他評師評自評他評師評備注:以上三項指標有5項以上為A,綜合等第為優;5項以上為B,綜合等第為良;5項以上為C,綜合等第為一般。綜合評價
案例:
五年級學生的“成長的足跡”中“自我反省、評價”一欄的具體內容:
音樂的記憶(注:評價標準以等第形式評分)
項目自我反省、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集體評價綜合歌曲演唱豎笛吹奏欣賞作品我的創作資料之手與人合作我的慧思
1.本學期你學會了幾首歌?哪首歌是你最有自信唱好的?
(優秀:5首歌曲或五首以上。良好:3首或以上。合格:2首)
2.本學期欣賞教學中,你對哪首作品最感興趣?為什么?
(優秀:言之有物,能從音樂的角度、結合自己的感受談談自己的見解。良好:能結合兩點音樂要素談談自己的感受、理解或想法。合格:能結合一點音樂要素簡單談談自己的感受)
3.你的豎笛吹奏這學期有什么變化?這一改變的具體證據有哪些?
(優秀:3~5首。良好:2~3首。合格:1首)
4.檢查這學期你自己的音樂作品有哪些?它們是何時完成的?有無得意之作?你是如何做到的?
(優秀:3~5首。良好:2~3首。合格:1首)
5.你學到了哪些以前不知道的東西?是何時、如何學到的?
6.這學期你的資料收集完成得如何?有無“閃亮”之作?你在何處發現的?
(優秀:有3~4個單元的資料收集。良好:2~3個單元的資料。合格:1個單元)
7.如果把自己看作是一個本領域的專家,你會怎樣改變和完善作品?
記錄學生“成長的足跡”或“音樂的記憶”(每冊音樂課本上每個單元后均有“成長的足跡”),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自己的音樂學習做出適當的、及時的評價,在“自我反省、自我評價”、結合“他人評價”中,清晰了解自己的優勢與須改進之處,以便在今后的學習中能“有的放矢”,“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有一個明確的努力前進方向;同時在評價中能樂于與人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學會合作、交流,共同進步。
多元智能理論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體現了“面向全體,全面看待”的教育評價的新思想、新思路,彌補了以往用“一把尺子”評價學生的不足,傳統的音樂評價以學生能否演唱一首歌為唯一的評價標準,現在可以有多個方面來評價學生的音樂學習,在總的音樂背景中盡量發揮學生的多個智能。如,唱歌好的學生就可以發揮他的歌唱才能,喜愛表演的同學就可以展示他的表演才能,善于交流的學生就可以更好地發展他的語言智能……讓學生在展示、交流中獲得各種音樂真切、深刻的感受、體驗,培養、儲備、積累音樂智能。根據學生的特點,各展所長,使每個學生都能從音樂學習中有所收獲,獲得成功的喜悅,讓學習評價成為發展學生多種智能的有效手段,使音樂教學成為“因材施教、因人而教”的鮮活的教育。
[參 考 文 獻]
[1]霍華德·加德納.智能的結構:多元智能理論誕生20周年紀念版[M].沈致隆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1.
[2]托馬斯·阿姆斯特朗.課堂中的多元智能: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M].張詠梅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1.
[3]王安國,吳斌.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62.
[4]霍華德·加德納.智能的結構:多元智能理論誕生20周年紀念版[M].沈致隆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5]托馬斯·阿姆斯特朗.課堂中的多元智能: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M].張詠梅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
[6]王安國,吳斌.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7]尹愛青,曹理,繆力,外國兒童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8]楊立梅.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