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湛江地處粵西地區,雷劇是粵西地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地方高師院校,理應承擔起保護地方民間戲劇的傳承與發展的重任。本文以嶺南師范學院音樂表演專業對于粵西“非遺”雷劇人才培養模式為例,通過課程建設、藝術實踐兩大板塊,探索湛江高校音樂表演專業“駐地人才”培養模式,并進而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推廣到對粵西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關鍵詞]高校;音樂表演專業;駐地人才;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2-0042-03
雷劇,原名大歌班,流行于雷州民系圈內,是人們喜聞樂見、人人傳唱的一朵藝術奇葩,具有濃郁而鮮明的地方特色。雷劇起源于雷州歌,經過姑娘歌、勸世歌、大班歌、雷劇四個發展階段,到劇種形成歷時300多年。近年,經過雷劇工作者的不斷探索、改革,雷劇已擁有80多種腔調。湛江,是雷劇的故鄉。雷劇植根于雷州半島,土生土長,由于它語言通俗易懂,并能很好地反映現實生活,越來越為雷州人民所喜愛。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筆者在廣東省本科院校嶺南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任教,開設選修課“戲劇鑒賞”。由于我本人科研方向即是戲劇教學與表演,通過開設選修課的授課經歷,逐漸認識到,作為選修課戲劇鑒賞的課程定位是美育教育。授課對象是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每個學生籍貫不同,知識背景不同,技法水平不同,對于戲劇知識積累程度不同。課程只有32課時,共2學分。更為重要的是,戲劇是綜合性藝術,是文學、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形式的高度集中,具有理論與實踐性并重的特征。鑒于此,對于選修課戲劇鑒賞的授課內容、授課方式、授課過程等都需要精準定位,探索出最能符合課程性質和課程特征的教學模式,并付諸教學實踐,提高教學質量,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真正為雷劇人才培養做出理論鋪墊和實踐指導。
一、授課內容的選取與講授
由于本課程只開設一個學期,在有限的課時中,我以古今雷劇經典劇作為個案,從理論、歷史、實踐三個維度上講解戲劇藝術的基本理論與相關知識,同時對于雷劇經典劇作進行深入剖析。講授過程中,采用多媒體技術,利用音頻、視頻等媒介,達到知識性與趣味性的統一;同時,對于重要劇目,進行討論與評說,增強本課程的學術性。本課程共計32課時,2學分,在授課內容上采取古代與現代并重,即中國古典戲劇作品16課時、雷劇經典作品16課時。具體分配如下:《牡丹亭》(4課時)、《雷雨》(4課時)、《茶館》(4課時)、《暗戀桃花源》(4課時),雷劇《貂蟬》《活捉張三郎》《陳世美傳》《啞女告狀》《劉三保》《陳瑸放犯》《雷州義盜》《智馴雷州虎》共16課時。以上劇目,就是戲劇鑒賞課程的講授內容,選取的原因如下:
1.內容廣泛。中國經典戲劇作品包括戲曲和話劇兩部分,雷劇作品是選取多部經典的作品。這些經典劇目都是耳熟能詳的作品,足以帶領學生領略戲劇藝術的概貌。
2.結構典型。每一個劇目都能突出表現戲劇藝術的某一方面或者多方面的藝術特性。例如,《暗戀桃花源》體現戲劇的“復式”結構,《陳瑸放犯》體現戲劇舞臺藝術中的內心獨白。
3.體現社會主題。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每一部戲劇都是社會的一面鏡子。例如,《陳世美傳》被稱為“反面典型”。
4.人物塑造。雷劇《貂蟬》HYPERLINK\"https://www.baidu.com/s?wd=%E3%80%8A%E8%B2%82%E8%9D%89%E3%80%8Btn=44039180_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YLrjR3rjNBmHNbuHmznvRs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dThsqpZwYTjCEQLGCpyw9Uz4Bmy-bIi4WUvYETgN-TLwGUv3EnHmLnHR3nHbLPWmsPW04P1n3Ps\"\"_blank\"是根據《三國演義》中呂布與貂蟬的愛情故事創作而成,在傳統戲曲舞臺上,演繹貂蟬的劇目歷來有之,不是“憂國憂民”的傳唱,就是“色情間諜”的調侃,不是拔高就是貶低貂蟬。新編古裝雷劇《貂蟬》則一改傳統套路,以貂蟬為主線,還原有血有肉的真正女子原貌,突出她在愛情與恩情的兩難中依計周旋的掙扎。避開早已改編成名的京劇所歌頌呂布的基調,轉而展示戰場上兇狠的呂布可為貂蟬付出一切真情的另一面。整臺戲情節并不是重點,而是重在人物的塑造,把人物真實化。
還有戲劇語言、人物性格等,都是選取的重要因素,由于篇幅有限,這里不逐一贅言。
二、授課方法的選擇與實施
本課程的授課方法采用理論與實踐并重。在理論講授時,不僅僅是教師口頭講述,同時配合音像資料,具體、形象地展現戲劇藝術的魅力。同時,戲劇是實踐性藝術。亞里士多德認為“人從孩提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對于模仿的作品總是感到快感”[1],因此本課程注重實踐,共計16課時是舞臺實踐,講臺即舞臺。在講課過程中,一個劇目是4課時,理論講解、舞臺實踐各兩課時。舞臺實踐包括舞臺表演和劇本創編兩種形式。
(一)舞臺表演的具體操作
1.一般流程:首先,由十幾名學生自由組成一個戲劇小組;然后,戲劇小組在舞臺上表演本劇目的一個片段。其他學生作為觀眾,現場打分。開學初,就將教學大綱公布給學生,學生按照個人愛好等分組,共分為8組,預定演出的劇目,利用課余時間排練,允許有二度創作。
2.基本要求:“唱、念、做、打”是對其舞臺演出進行打分的標準。每位同學都各司其職,演員、場記、化裝、劇務等,表演時間1課時,觀眾評論1課時。在表演過程中,要求“唱、念、做、打”都有所涉及。不要求完全合乎標準,但是一定要有。這也是督促學生體驗戲劇藝術的方法。
我在課堂上強調,不要求你們演得惟妙惟肖,但是只要你唱一句、舞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句念白等,都是對戲劇的感同身受。這可能比讀劇本,更能夠立體式地感受戲劇的存在。而且,通過在課余時間的排練,小組同學會對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也是二度創作。“演員的個人表演技術是戲劇藝術的核心”[2],我認為,這種接觸戲劇的方式才能夠真正感受到藝術。例如,有一個戲劇小組排演《陳瑸放犯》,在排演過程中,安排角色、修改臺詞、舞臺設計等,學生們在演出后,和大家討論到,古今官場對比,弘揚“邪不勝正”的正能量。這種在實踐中提煉出來的感悟,對他們來說是刻骨銘心的。如果是課堂上教師灌輸知識,他們不會完全理解,并且很快忘記。
(二)劇本創編的具體操作
1.一般流程:首先,可以一個學生獨立成組,也可以由十幾名學生自由組成一個戲劇小組;然后,戲劇小組負責創作一個劇本,可以是現代題材,也可以是古代題材。在本課程的公眾號上推送出來,通過評論、閱讀量等統計排名。
2.基本要求:結構完整、主題積極、字數在兩萬字左右,并且一定要以腳本的形式。版權歸創作者所有。
在課堂上,我強調創作劇本一定要原創,一旦發現抄襲,就零分處理。鼓勵學生能夠以身邊的事情為題材來創作劇本。這不僅是推動學生的戲劇結構、腳本創作、戲劇語言等訓練,同時,也促進學生動腦筋。《紅樓夢》中講到“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應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思考社會、自律自由。
三、微信公眾號的應用與推廣
學生對公共選修課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如專業課程。因此,公選課如何能夠更加吸引學生,知識傳輸的方式即通道作用凸顯。當前,青年學生熱衷微信,微信已經成為學生與外界交流的最常用的工具。另一個原因是戲劇作為藝術的一種形式,通過視頻、音頻等方式才能展現出其獨特的藝術特征。鑒于此,我在開課之初,就開設戲劇鑒賞微信群,同時將國內知名戲劇公眾號都推薦給學生。微信平臺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的交流場域,同時,也時刻與各大高校、研究所等戲劇研究前沿保持信息對稱。我簡單列舉了一些戲劇公眾號,發給學生,關注戲劇藝術,例如“戲劇傳媒”“雷劇雷歌”“吳俞萃雅”“戲劇藝術”等。
對于課程微信群,我會通過一些作業、問答等方式,督促學生們關注。例如,在課程微信群中,我會將學生排演的戲劇片段的視頻和創編的劇本上傳,供大家觀看。然后根據大家討論、評價、下載等情況,來為作業打分。這是將主觀與客觀相統一起來的可操作方式。
同時,我也鼓勵大家多關注戲劇公眾號,尤其是對新創編的戲劇,要多聽多看。如果有疑惑,大家可以在課程微信群中討論。一方面,“作為文化的精粹,中國戲曲不但有‘文治教化’的作用,而且簡直可以充作中國的象征”[3],因此通過戲劇公眾號的推文,學生可以對戲劇的文學進行研究與分析,增長學理知識。另一方面,對于戲劇的場上藝術進行觀看、琢磨,從試聽角度全面感受鮮活的戲劇。
四、駐地藝術項目的實施與開展
我市擁有悠久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雷劇原名大歌班,是廣東省四大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是雷州方言圈內人們喜聞樂見、人人傳唱的一朵藝術奇葩,具有濃郁而鮮明的地方特色。2009年雷劇被列為廣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駐地高校的選修課戲劇鑒賞,理應擔負起傳承本土戲劇的歷史重任。我嘗試借助本課程平臺,開展雷劇駐地藝術項目。即邀請市雷劇名人為駐地藝術家,從我本人的課酬和課題經費中,撥出專項資金,作為駐地藝術家的課酬。一般聘期為一個學期,教學任務為理論講座、技法傳授和現場點評三部分。
2016年6月,聘請雷州姑娘歌傳承人來我校現場表演。同時,我與市雷劇團、影劇院等開展協同育人基地項目,我方為育人基地提供義務演出服務等相關服務,而協同機構為學生安排觀看雷劇演出、排練等相關機會,每個學期都能保證安排學生看一場雷劇,做到學生與雷劇零距離接觸。
結論
我自從開設選修課戲劇鑒賞以來,也給自己壓力,努力學習戲曲技藝,平時練聲、練功,以期能夠以身作則,不僅為講解戲劇理論時可以輔助現場表演,同時也對學生是一種鼓勵。只要有追求美、追求藝術的心靈,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
這些都是我對選修課戲劇鑒賞課程的操作實踐與感悟。當然,由于課時、場地、資金等方面限制,部分創新措施只是展開一次、體驗一次。但是,伴隨著國家對于藝術教育的重視、對于高校投入的增加,這些困難定會解決。同時,也希望通過課程建設,探索出高校粵西雷劇人才培養的路徑,切實為保護雷劇做出貢獻。
[參 考 文 獻]
[1]亞里士多德.詩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27.
[2]耶日·格洛托夫斯基.邁向質樸戲劇[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5.
[3]焦垣生,吳小俠.戲曲鑒賞[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