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美學是將音樂內在的本質和規律性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音樂是關于聲音的藝術。為了傳達音樂藝術,需要演奏者通過對聲音強弱變化、虛實變化的把握,和演奏者個人具備的精到準確的處理技法將無色無味的曲譜轉換成生動的音樂形象。二胡《蘭花花敘事曲》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在愛情這一主題之外,豐富的內涵引發人們更深的思考。整首曲子處理手法細膩,傳遞的意蘊感人至深。通過本學期對音樂美學的學習,我有了自己對音樂美學粗淺的理解。本篇論文將從嵇康《聲無哀樂論》的音樂美學角度淺析二胡《蘭花花敘事曲》。
[關鍵詞]《蘭花花敘事曲》;《聲無哀樂論》;二胡;嵇康
[中圖分類號]J6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4-0136-02
[收稿日期]2018-02-05
[作者簡介]王 爽(1997— ),女,河南駐馬店人,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本科學生。(開封 475001)
一、二胡《蘭花花敘事曲》的故事背景及曲式結構
(一)《蘭花花敘事曲》的故事背景
作曲家關銘先生創作的二胡曲《蘭花花敘事曲》是表現紅軍戰士對蘭花花深厚情感的曲目。故事講述了正值碧玉年華的蘭花花與紅軍戰士相愛并約定此生不離不棄,她的父母覺得此事傷風敗俗,并將她嫁給了無惡不作的任小喜,在蘭花花反抗無效的情況下被逼迫抬入任家。后來任小喜因作案被判決處理,蘭花花的父母又一次將她嫁給石家,但石質英終日對她加以虐待,最終蘭花花含病而終。打完仗的紅軍戰士聽說了這件事情悲痛不已住進了醫院,在醫院里寫下這首曲子,并把任家改為周家,之后被陜西人民傳唱。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地方特色鮮明。譬如江南婉約,西北粗獷。各地方風土人情的差異也使得每個地方的音樂都極富特色,有著鮮明的地方烙印。《蘭花花敘事曲》是極具陜北特色的經典民歌。
(二)《蘭花花敘事曲》的創作手法
音樂作品以旋律為媒介,《蘭花花敘事曲》中“講故事”的構思設置,體現了作曲者精巧的構思。《蘭花花敘事曲》共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引子、呈現部、展開部、再現部和尾聲。
樂曲引子描述了故事發生的場景。用6 2 6 65 6 2 6開頭,通過樂曲呼吸的調控和細膩的裝飾音,逐漸把聽眾帶入故事發生的年代,即將緩緩鋪開的敘述產生耐人尋味的感覺。第二部分“蘭花花好”,此段鮮活明快,作曲家塑造出了17歲純真少女蘭花花的形象。她可愛漂亮,無憂無慮,美好純真。后轉入F調歌頌了蘭花花與紅軍戰士的美好愛情,以溫柔甜美充滿幻想的感覺結束,此刻愛情的美好也流淌進了聽眾的心里。第三段“抬進周家”,蘭花花的美好純真面對外界的破壞,愛情的甜蜜將不復存在。是我認為全曲最為經典且觸動人心的一部分。以降B調的散板,由慢到快的二胡獨奏技巧,描寫了蘭花花被迫抬進周家的悲憤與無奈,此部分第二小段慢板共四個部分層層遞進,感情表達可以描寫為:抽泣、哭泣、號啕大哭、泣不成聲,體現出蘭花花內心的掙扎與對自己無法掌控命運的吶喊。第三部分“出逃”,此部分共轉三次調分別是G調轉D調轉F調,整體比較緊張的快板旋律非常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蘭花花逃離丁家時的場景,體現出主人公蘭花花不被命運打倒、勇敢捍衛命運的意志。最后一部分尾聲深情徜徉,講述蘭花花最終病死,紅軍戰士對她的思念之情,闡述了她的一生令人心疼惋惜,與引子首尾呼應,此情仍在,斯人已逝,美好的事物被無情摧殘,結尾漸慢漾開的悲傷之情令人回味無窮。
二、嵇康的美學思想
嵇康字叔夜,三國魏晉時期的思想家、音樂家和文學家,提起嵇康自然會聯想到“魏晉風流”。魏晉時期的名士們著長襟寬袍,撫琴飲酒,快意清談,寄情山水之間。嵇康就是魏晉風流的代表,他率性自然,清俊灑脫。他的理論和他本人瀟灑的性格一樣,創新灑脫。另外一面他給人的感覺又像我國古代詩人陶淵明,他向往自然平和,有著“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嵇康提倡平和之聲與平和之心兩者結合,主張“聲無哀樂”,他覺得人在聽完音樂后的感觸不是音樂自身擁有感情,而是人本身具有的感情。音樂像是一種媒介,充當了感情的橋梁。演奏者演奏出的音樂里有自己的生活經歷和主觀感受,聽眾聽到音樂會聯想到自己,此時演奏者、聽眾和音樂本身產生了一個三角關系,串聯起了演奏者和聽眾的感情,形成了微妙的情感圈。音樂本沒有感情,是人本身的感情使它“有”了感情,通過音樂才激發出人內心哀樂感情。人們一般覺得是音樂本身帶有豐富的感情,嵇康卻說“有酒醴之發人情”,每個人聽到同一段旋律時的感觸都是不一樣的,同一段旋律每個人聽了想起的故事也大有不同,這就更證明了嵇康《聲無哀樂論》中“至夫哀樂,自以事會先于心,但因和聲以自顯發”的思想。“嵇康的 《聲無哀樂論》是我國歷史上具有極高思辨性的一部美學論著。”[1]其美學理論與道家的理論比較相像,崇尚自然、客觀獨立。政治中我們說物質決定意識,物質不依賴于意識。或許在音樂中我們可以同樣說音樂這種客觀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情感意識的,但我們的情感意識是可以體現到音樂上的,即人們是有著豐富的經歷和事件影響心理,所以聽到某段旋律才會產生某些感情。但這本不是音樂具有的,音樂就是樂器或人聲等發聲體發出的聲響,它本身是不具有感情的。“這就是嵇康的《聲無哀樂論》的基本觀點,即音樂不能表達人的喜怒哀樂的情感,音樂是客觀的實體。”[2]例如歌劇《恨似高山仇似海》其中可以用一種憤恨吶喊慘烈的音樂來表現出來,但是憤恨、吶喊、慘烈的音樂卻不一定是用來表達《恨似高山仇似海》的。《聲無哀樂論》的最后又講說音樂的社會功能,是具有誘導性和傳播性的,引導和影響著人們,音樂能引發人們情感的共鳴。情感之間又可以互相影響。《聲無哀樂論》的產生推動了我國當時音樂的發展,著重寫了音樂是沒有感情的,是獨立的,是具有客觀自律性的,與孔子的美學思想不同,也使當時音樂主流變成非只有孔子美學思想為主流的形式。
三、二胡《蘭花花敘事曲》與《聲無哀樂論》的結合
《蘭花花敘事曲》整體巧妙地運用了樂譜技法,此曲的演奏方式有很多種,比如竹笛等,而我覺得最可以將這個故事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來的就是二胡了。那么為什么不能夠用西洋樂器來詮釋此曲呢?首先,二胡為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的成熟與沉穩大為不同,民族樂器本身就比較“巧”,表演形式上更加夸張并沒有規律,每一遍演奏的方式可能都不同,自由性強一點,所以我們的民歌用西洋樂表達還是會差了很多味道,其次,二胡這件樂器本身具有的音色就比較凄美,二胡演奏者運用豐富的演奏技巧,如壓揉、滾揉、滑揉,和非常具有陜西風格的墊指揉弦,還有滑音、泛音、虛音、實音以及段落的強弱變化,弓子的沉穩與輕巧等,把樂曲的陜北特色以及紅軍戰士和蘭花花之間的悲喜生動地表達出來。在本沒有感情的音樂中加入了這段故事背景,通過想象和代入感的增加,使聽者覺得此曲感人肺腑。同《聲無哀樂論》所講思想來看,也正論證了嵇康所說,音樂都是通過這些客觀形式(如發聲體控制出的各種技法)而表達出來的,演奏者從樂曲中找到想要表達的感情,通過演奏技巧和樂器演奏出樂曲,將聽者和自己圈入了一種意境中去,就有了演奏者傳達出的自己的理解和聽者接收到的另一種理解,三者串聯,使感受到這段音樂的人開始了幻想和代入。
聽眾可以從樂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曾給予別人承諾卻空留遺憾的一類人會聽懂紅軍戰士的傷心欲絕。受愛情之苦和命運磨難的一類人或許會將自己代入成苦難的蘭花花。更或是有一類人把自己想象成了這段愛情故事的旁觀者,為故事中人物的命運扼腕嘆息。如開頭敘述蘭花花好的這一段,作曲家刻畫的活潑可愛蹦蹦跳跳的蘭花花的形象仿佛就出現在我們面前,大家會跟著輕快的旋律而變得輕快舒暢,欣賞完全部故事的人可能以后再面對感情問題就會參考并以《蘭花花》故事為警惕,這既是說了《聲無哀樂論》最后講述音樂具有的社會功能性,是具有感染力和誘導力的,同樣也表達了本沒有感情的音樂就在這種形勢下感動影響了大家。
總之,《聲無哀樂論》在音樂美學中有著巨大的意義,主要就是心與聲音是兩樣東西,美與不美都是欣賞者自己的理解,音樂本身是客觀的不具有感情的,是演繹音樂的人賦予了它更深刻的意蘊。嵇康的美學思想從古至今已經有千百年了,但卻仍舊指導著我們的音樂創作與理解,這正論證了藝術的光輝是經過歷史的滌蕩仍舊不朽的。情感是古今中外人類所共通的,通過本學期的學習啟迪我在今后的學習中不僅要注重實踐,還要多學理論,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傳遞作品。
[參 考 文 獻]
[1]張思妤.淺談《聲無哀樂論》中的哲學立場與美學觀念[J].當代音樂,2016(11):83—85
[2]白 晨.嵇康與漢斯立克的音樂美學思想——評 《聲無哀樂論》與《論音樂的美》[J].當代音樂,2017(12): 95—96.
[3]于潤洋.對一種音樂自律論音樂美學的剖析——評漢斯立克的《論音樂的美》[J].音樂研究,1981(04).
[4]伍雍誼.關于音樂的內容[J].音樂研究,1984(04).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