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喬治·格什溫是20世紀美國著名爵士鋼琴家、作曲家。格什溫在1924年創作的單樂章協奏作品《藍色狂想曲》中將爵士音樂與交響音樂相融合從而開創了一種新的音樂體裁——爵士交響樂。《藍色狂想曲》作為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優秀的交響作品,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本文主要從《藍色狂想曲》的結構與爵士風格的體現兩個方面對其音樂創作特點進行分析。
[關鍵詞]喬治·格什溫;《藍色狂想曲》;爵士性
[中圖分類號]J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4-0086-04
[收稿日期]2017-12-25
[作者簡介]桑 銳(1990— ),女,山西呂梁人,碩士,山西大學音樂學院教師。(太原 030006)
一、獨具特色的結構
格什溫在創作《藍色狂想曲》時沒有遵循既有的公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各種各樣的旋律素材作為基礎進行自由的交替與穿插。《藍色狂想曲》是一部由若干個段落拼接而成的曲式結構新穎獨特且具有爵士樂演奏特點的單樂章管弦作品。這部作品的創作方法被稱為“精巧地被安排出來的混亂”,表面看似形式繁雜,實則曲式結構有一定的內在邏輯性。
對于《藍色狂想曲》的音樂結構,目前尚有爭議。譬如:美國知名翻譯家、作曲家大衛·希夫在1997年出版的《Gershwin:Rhapsody in Blue》中將作品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為引子(1~90)、詼諧曲(91~302)、慢板(303~382)、終曲(383~510)。
中國著名學者邵義強教授以《藍色狂想曲》的速度變化為依據,認為作品有六個主題。將全曲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中板,第二部分為行板,第三部分為激動神秘的快板。
筆者基本認同邵義強教授的觀點,根據樂曲調式調性的變換、終止式以及主題風格的不同,認為《藍色狂想曲》為包含有六個主題的回旋曲式。回旋曲式結構形式較分散自由,屬于“循環曲式”范疇,回旋曲的基本原則是其主要主題至少在樂曲中呈示三次,在主要主題的間隙插入“新材料”,即“插部”。回旋曲式的結構為:
A+B+A1+C+A2+D+A3……
其中A為主部,B、C、D分別為插部,在《藍色狂想曲》中,主部第二次再現之后加入了一個第二插部再現,因此整體結構較傳統意義上的回旋曲式更加復雜和豐滿。以下為《藍色狂想曲》的曲式結構圖:
1主部(A)
主部共90小節,篇幅較長。全曲共包含六個主題,其中主部包含了三個主題。
第一主題為2~10小節,第一小節為引子部分,由單簧管極富特色的滑音開始,非常引人入勝,精彩絕倫,從而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一主題,三連音以及第三小節拉格泰姆節奏(下文會簡要分析)極富有爵士特色的運用,很大程度上渲染了全曲濃郁的爵士味道。
第二主題為11~14小節,運用了拉格泰姆節奏型,含有降三音,降六音的布魯斯音級,旋律有著淡淡的哀怨卻又給人以樂觀向上并帶有舞曲的感覺。
第三主題為19~20小節。這一主題材料僅2小節,卻描繪出歡快詼諧幽默的音樂形象。
2第一插部(B)
第一插部為由4個樂句組成的共16小節的方整式結構。第一插部開頭為第四主題(91~94小節)。第四主題以堅決而明朗的小號聲部為主旋律在鋼琴的伴奏陪襯下拉開了序幕,與前三個主題形成鮮明對比。以八分音符與三連音作為伴奏織體持續到104小節。重音以及連線的運用使旋律極具切分感覺,從而使旋律具有濃郁的爵士味道。旋律上,由鋼琴演奏的一連串以五連音為一組的琶音進行將音樂迎來了一個小高潮。
3主部第一次再現(A1)
主部第一次再現(A1)為30個小節的縮減再現。與主部(A)相比,在調性方面,主部第一次再現一直持續在C大調,而主部(A)在調性方面由bB—bE—bA進行頻繁的轉調。在演奏方面,在銅管樂器的背景烘托下,單簧管奏出詼諧的旋律,鋼琴精彩的琶音與單簧管的旋律交相輝映。
4第二插部(C)
第二插部由分成兩段的43小節構成。其中138~153小節為第一段;154~180小節為第二段,第二段為第一段的變化再現。在調式調性上,由G大調開始,之后伴隨著三次轉調,旋律有了一定的發展。第二插部中包含有第五主題。第五主題為138~140小節。這一主題由薩克斯和大管為主奏樂器,充滿律動感的拉格泰姆的節奏配合上悠遠的旋律線條仿佛讓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5主部第二次再現(A2)
主部第二次再現中大量音樂素材都是在發展第二主題。如185~199小節都是第二主題的變化重復。之后移調并改變低音織體形態對185~199小節進行變化重復。
6第二插部再現(C1)
第二插部再現部分是第二插部的變化再現,小節數與之前相同,不同的是轉調更加頻繁。這一段與第二插部一起,構成全曲中最具有爵士味道的段落。其全新的主題材料的旋律走向與之前主題和之后的抒情性很強的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極具爵士色彩。
7第三插部(D)
第三插部由6個段落組成,為多段型結構,是單三部曲式。第二段和第三段是對第一段的重復,第五段是對第一段的重復,最后一段對第一段進行重復。第三插部整體上具有恢宏厚重的情感深度,氣勢磅礴,富有歌唱性。
8主部第三次再現(A3)
主部第三次再現共50個小節,在調式方面,轉調頻繁最后回到主調。從C大調開始,經歷4個小節轉到A大調,之后經歷6個小節回到C大調,又經過17個小節轉到下屬方向調bE大調,最后回到了bB大調主調。
二、爵士風格的體現
爵士樂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起源于美國,誕生于南部港口城市新奧爾良。爵士樂最初由非洲黑人的傳統民謠發展而來,這種傳統民謠可以自由即興地發揮,歌曲直接表達內心深處的真情實感。這種即興的音樂處理方式以及靈活多變的切分節奏深深地吸引了人們的目光。漸漸地,白人音樂家們開始對黑人音樂展開探索并試圖將白人音樂元素糅進黑人音樂中,從而構成了一個非常復雜且結構靈活變換層次多樣的音樂類型,即爵士樂。因此早期的爵士樂是一種文化混雜的胚胎。
爵士音樂最明顯的特征是音樂的即興創作、爵士音樂特有的搖擺感覺、布魯斯音階的廣泛運用。通過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藍色狂想曲》中的爵士因素。
(一)音樂的即興創作
即興演奏是爵士演奏的重要特點,指的是在演奏者演奏音樂作品之前,在沒有對曲譜和演奏旋律深思熟慮的情況下自由隨性的演繹。格什溫在創作《藍色狂想曲》時留有多處用鋼琴獨奏的華彩段落,格什溫在創作時并沒有將這些華彩樂段全部創作完成,而是在1924年首演時即興演奏出大部分的華彩樂段。這表明格什溫擁有極其深厚的爵士鋼琴功底,同時也體現了《藍色狂想曲》中爵士風格所包含的即興特征。
(二)爵士音樂特有的搖擺感覺
“搖擺”是聽眾經常在欣賞音樂以及演奏者自身演奏樂曲時會隨音樂旋律產生的感覺,是我們作為聽眾或者演奏者對某些音樂旋律流露出的本能表現與反饋。通常情況下我們所說的搖擺感的產生要具有兩個基本要素,第一是穩定的節拍速度,第二是放松輕快的旋律。爵士音樂的搖擺感在節奏方面主要是通過切分節奏和三連音的節奏型得以體現的。切分音使節拍的強音與弱音產生一種錯位感,三連音則產生一種節奏的律動性。爵士音樂的搖擺感在旋律方面主要是通過同音反復和音的級進進行方式這兩點得以體現。因此我們分別從切分節奏、三連音、同音反復與級進三個方面來分析《藍色狂想曲》中爵士音樂特有的搖擺感。
1切分節奏
所謂切分節奏,就是在旋律進行中為了強調某幾個音而改變固有的節拍重音的節奏型,通常會給人一種搖擺的失重感。切分節奏可以增強音樂流動性,使旋律更有律動感。
《藍色狂想曲》中的切分節奏除了由切分音原型構成的切分節奏以外,還主要通過拉格泰姆的節奏型和重音在弱拍或弱位處產生的切分節奏效果而體現出來的。下面我們介紹一下由這兩個方面構成的切分節奏型。
2拉格泰姆
拉格泰姆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產生于美國并廣泛流傳的音樂形式,它的節奏型源于黑人靈歌。運用切分音造成節拍重音相對轉移從而給人以一種凌亂繁雜的感覺,旋律和節奏頻繁交換,rag-time(拉格泰姆)便由此而來。拉格泰姆對之后的爵士樂在節奏形式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下圖,拉格泰姆最常見的節奏型有以下幾種:
如例1,除了第一行的兩個節奏型以外,其余節奏型都是由于連音線的加入而改變了原有的節拍重音,從而具有了切分節奏的效果。在《藍色狂想曲》中應用最廣泛的為上圖的最后一種節奏型。如例2中第一主題的變奏中第二小節開始的右手部分
3重音在弱拍和弱位而產生的切分節奏
重音在弱拍和弱位而產生的切分節奏型在《藍色狂想曲》中也被廣泛應用。它一般通過連音線和重音符號來達到打亂原有節拍重音的目的,從而使音樂旋律進行更有動力感。
如例3中《藍色狂想曲》的華彩段中連音線將十六分音符進行分組的同時重音也由節拍重音轉移到了連音線的第一個音。隨著音區的逐漸增高旋律也逐漸走向高潮。使旋律有種錯位感的同時也體現出爵士音樂特有的搖擺感,給人以與眾不同的音樂感受。
在《藍色狂想曲》的第四主題中,即總譜91~94小節(例4),巴松管以一連串八分音符與三連音交替進行的固定音型為小號的主旋律伴奏。其中以三個音符為一組的八分音符改變了原有節拍重音,使音樂更具爵士搖擺感。
4三連音
三連音成為爵士樂慣常使用的節奏型還要從搖擺樂說起。搖擺樂(swing)作為爵士樂的一種,盛行于20世紀30年代,搖擺樂最大的特征是可以隨其搖擺的節奏而自由舞動。它的節奏型是建立在三連音之上,將八分音符的組合演奏出類似三連音的感覺,從而形成了獨一無二且重音鮮明的爵士樂的搖擺感覺。它使得音樂的旋律更具有張力與彈性,節奏張弛有度。
《藍色狂想曲》中有很多三連音節奏型與其他節奏型相結合構成具有搖擺感的爵士節奏。三連音的加入使旋律線條更加充滿流動性,重音與連線的使用使旋律更具爵士樂特有的搖擺感。再如例5第五主題中一個三連音與一個二分音符的結合給人以從容不迫而又搖擺的感覺,使十分簡單的節奏煥發出爵士音樂的光彩。
5同音反復與級進
同音反復作為爵士樂旋律特點之一,指的是旋律在某一個音高上的持續。級進指的是相鄰的二度旋律音程(大二度和小二度)之間的旋律進行方式。級進善于給旋律營造一種流暢平緩的歌唱性。上行級進與下行級進給人以不同的感覺。上行級進可以推動音樂情緒的發展,而下行級進可以緩和音樂的情緒。《藍色狂想曲》有許多同音反復的旋律音型并有著獨具特色的音樂表現。同音反復使音樂性格剛毅堅定,級進進行增加了音樂的流動性并使旋律具有更大期待感的同時,給人以一種不確定的搖擺感。如例6中第二主題中的同音反復是E音作為中心音,分別向下級進小二度以及向上級進大二度,使音樂旋律時而恢復平緩,時而趨于緊張。這種一下一上的音樂走向給人以情不自禁的搖擺感,同音反復與級進相結合使爵士樂的搖擺感淋漓精致地表現出來。
三、布魯斯音級的廣泛應用
布魯斯又稱藍調,布魯斯最初是指黑人奴隸用以表達悲傷和痛苦的情感,它起源于過去美國奴隸在勞動時哼唱的勞動號子和充滿感情寄托的黑人靈歌、贊美歌等。布魯斯特性音級指的是在布魯斯音樂中添加的某些變化半音使旋律流露出淡淡的哀傷的音調感覺。這里的“某些變化半音”就是布魯斯音級。其中三級音、五級音、六級音與七級音為布魯斯特性音級,這些音級可以自由地降低小二度,它們不僅具有獨立的音級地位,而且可以與原有音級構成以自然大調為基礎的九至十一聲特殊調式音階,即布魯斯音階。
《藍色狂想曲》中多處使用布魯斯特征音來產生爵士效果,如例7全曲由單簧管的一個跨兩個八度以上的音階拉開序帷幕,由屬音開始停留在主音上。之后是一段包含多個布魯斯特征音的旋律。如第三小節的降三級音,第四小節的降六和降七級音等都體現了旋律的爵士性。
結 語
喬治·格什溫在美國音樂史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藍色狂想曲》的出現使得交響音樂與爵士音樂得到了精妙的融合,在音樂舞臺上開創了先河。本文對《藍色狂想曲》的音樂特點做了簡要分析,希望對之后的學習者可以產生積極的意義。
[參 考 文 獻]
[1]沃倫斯基.格什溫傳[M].陳敏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2]漢斯彼德·克列爾曼.格什溫傳[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3]洛 秦.爵士百年興衰錄[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2.
[4]郭 昕.格什溫作品中爵士樂手法的運用[J].音樂生活,2007(08).
(責任編輯:郝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