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箏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按五聲音階定弦的,即宮—商—角—徵—羽,故其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樂器。其聲音典雅柔和,清脆悅耳,因此受到人們的青睞。古箏起源于秦,盛行于唐,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古箏演奏中其音色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會直接關系到整體的音響效果。
關鍵詞:古箏;音色;影響因素;建議
古箏作為我國傳統的民族樂器,極具文化內涵與民族特色。判斷古箏演奏者演奏水平的高低關鍵看其對音色的把握。音色,其實就是各種形狀、性質的發音物體通過顫動產生的不同諧波。通過音色的不同呈現形式,可以塑造出不同的音樂形象,創作出美妙的韻律,反映出作品的本質情感。古箏演奏者想要在演奏中表演出色,生動的傳達出樂曲的情感內涵,只有掌握好古箏各異的音色,通過不同的演奏,將表演效果發揮的淋漓盡致。
一、古箏音色控制對古箏演奏的重要性
(1)是演奏者情感的傳達
音色最大的作用就是傳達演奏者的主觀感情,古箏最重要的便是它的旋律,通過一定的音律從而傳達出人的主觀情感。在古箏的演奏過程里,音色是變化多端的,通過剛柔并濟,虛實結合等方式,加上恰當的把握古箏的演奏方式和音色的調控,從而準確的反映出演奏者的音樂表達方式。
(2)優化音律
音色還有優化音律的效果。在古箏的音樂演奏中,音律并不是單獨的,它是一種貫穿于音樂樂曲始終的,流暢的統一在整個演奏過程中的。即使是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一件事物缺少了某一塊,都會顯得美中不足,在某一角度上失去它原有的美感。而音色的效果即使在這事物上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即使音律很順暢,但是沒有了音色的點綴,也會顯得黯然失色很多。
二、古箏演奏中音色控制的關鍵
(1)外在因素對音色的影響
古箏材質的選取對其音色的的好壞有很大的影響。對于古箏來說材料和樂器如果外在構造不同,對應的發聲部的結構也不同。在發聲時產生的音色隨即也就不一樣。正常來說,演奏者對古箏音色的要求是有集中的聲音,還要有一定的穿透力,清亮有余音,它能夠在不同音區流暢快速的過渡,特色鮮明,表達出來的聲音飽滿有勁。材料的選取上,古箏演奏出的音色的好壞是由木質的好壞決定和影響的,劣質的木質制作出來的面板過硬,紋理不清晰;有節疤,有橫紋的面板,發出的音色往往過于粗糙,不流暢,刺耳。而與此同時在演奏古箏中義甲的作用也不容忽視的,如果義甲的選取不對,古箏演奏的音色也會受到影響。還有古箏的弦也值得關注,在古箏中弦有絲弦,鋼弦等很多種類。因此在古箏選弦時,應該根據演奏的樂曲的需要一一了解這些弦的功效,然后再選擇最合適的弦。
(2)演奏方法對音色的控制
古箏是彈撥類的樂器的一種,而且是通過手指與弦點接觸來演奏它的碰觸讓弦達到完美的震動狀態,使之產生最為清涼圓潤的音色,與之對應的不同的演奏方法產生了不同的音色。當演奏方式的力度和觸弦的方法不對時,在音色上就會產生與正常音色的誤差。假如在觸弦上,觸弦的力度如果大的話,就會產生強烈的音響效果,如果力度把握不好,那么產生的效果就不太理想讓人滿意,彈奏位子找的不太正確就會影響音色在音響效果上的變化。與此同時使用義甲觸碰弦的力度也一樣,力度較深,音色將會比較渾厚,但是觸碰的力道較小那么產生的是輕柔的音色,這些演奏技巧雖然簡單,對于表演者來說要在熟練掌握后,融入演奏曲目需要給予的思想感情,加以一定的靈活運用,如果不這樣的話演奏出來的音色就和樂曲本身想比缺少靈魂和樂曲要表達的內在的人文內涵。
(3)演奏主觀感情上的差異
對于音樂而言,思想才是音色的精髓。音樂的演奏如果不是建立在一定的思想感情基礎之上,再好的演奏技術也只是個沒有靈魂的空殼。而這個也是古箏演奏中的重中之重最,它是演奏者對樂曲的二度創作得來的。因此,演奏者在演奏古箏曲時,需要深刻理解作者的時代背景,創作情感,更要體會作品傳達出來的思想內涵要,再據此設計屬于此類樂曲的觸弦方式,從而獲得不同音色來表達作品內部的思想感情,做到演奏者與作品的合二為一。而作為聽眾,可以從幾個簡單的觸弦中體會到演奏者所傳達出樂曲的喜怒哀樂,即是屬于演奏者本人的,又是屬于樂曲本身的。
三、增強古箏音色控制的建議
熟練掌握對古箏音色控制并非一蹴而就的,首先需要選擇適合做古箏面板的優質木材,使其發出聲響能夠清脆,明亮,悅耳,同時選用規格材料較好的義甲。在此基礎上,一個適合自己的古箏前輩也是至關重要的,以古箏教師的演奏為起始,來摸索古箏演奏的方法規律。準確運用演奏的方法,即演奏時肩膀處于放松狀態,將不用的演奏樂曲和其相對應的彈弦速度高度有機結合起來,不要過快或者是過慢,彈琴力度的選擇也是關鍵因素,切勿過強或者過輕。而手指的力度也要隨著樂曲的不同做出相應的調整。最后至關重要的是自己的藝術涵養要不斷提高,仔細揣摩樂曲所蘊含的內在思想感情,用真摯的心去體會生活的本質,使自己的生活經驗達到一定高度,這并非輕而易舉養成的,只有在生活的道路上不斷體驗,不斷發現,不斷累積,才能真正的領悟到藝術的真諦,感受到生活的魅力,才能在演奏中,把古箏音色控制的游刃有余,使自己的演奏發揮到極致,使觀眾以此產生共鳴。
總之,古箏是極具表現力的樂器,它的音色清脆、典雅、委婉動聽,演奏者在彈奏時可以把作品所蘊含的情感以微妙的形式傳達出來,無論是慷慨激昂,還是如哭如泣,古箏都可以通過音色的控制將這種感情表達的淋漓盡致。鑒于音色在古箏演奏中的重要性,音色的表現力越來越受到演奏者和音樂學者的青睞,并隨之根據各種物理因素和主觀因素深入的挖掘和考究音色的變化。而這里強調的是演奏者有扎實的演奏功底的同時,也需要有一定的審美素養,它不但對演奏技巧的力度、手法,古箏的外在選材上有嚴格的要求,而且重視藝術修養。演奏者對作品的理解越深刻,演奏出來的樂曲變得更生動,創作出來的音樂便更能打動人心,音色也更為完美。
參考文獻
[1]齊易,張文川.音樂藝術教育[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林玲.箏演奏中的音樂表現[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3.
[3]李慶豐.1980年以來箏樂理論研究評述[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5).
[4]李偉.論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古箏教學改革[J].樂器,2007(02).
[5]寧曉靜.古箏:承載草根情感的仁智之音[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6(S1).
[6]徐玉蓮.論高師古箏教學的弊端及其改革之路[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08).
[7]郁茜茜.高師古箏教學談[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4(04).
[8]周順平.論高師音樂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J].中國音樂教育,2003(10).
(作者單位: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