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介紹了經濟法可訴性的價值功能,隨后文章分析了經濟法的可訴性缺陷,例如經濟法制度不健全、經濟訴訟規(guī)定內容不夠明確、經濟司法權力不夠等,最后文章提出了彌補經濟法可訴性缺陷的具體措施,例如健全經濟法訴訟制度、明確訴訟主體權力、擴大訴訟法受審范圍等,希望能給相關人士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經濟法;可訴性缺陷;彌補措施
引言
經濟法可訴性其實就是經濟法中為了更好地解決經濟糾紛問題而使訴訟主體可以通過相關法律對主體屬性進行判斷,這也是經濟沖突不斷加深的產物,同時也是經濟法中司法救濟和獨立性的一種體現(xiàn)。我國目前的經濟法中還存在經濟訴權理論研究空白化的問題,從而導致在我國的經濟法中存在大量不可訴問題,從而影響了經濟審判的功能發(fā)揮。為了促進經濟市場的持續(xù)發(fā)展,需要打破原有的訴訟觀念,建立起新的訴訟模型。
一、經濟法可訴性的價值功能
法制社會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司法的救濟。經濟法的可訴性就是為了更好地去解決經濟糾紛問題,讓經濟主體可以通過法律公設對主體基本屬性進行判斷。盡管在具體實踐中主體是多元性的,例如行政組織、仲裁組織、調解組織、民眾自治組織等,但是在理論上,具有權威性的最公正的審判者就是司法。讓法律具備一種可訴性,司法就是所有法律審判中的權威象征。在立法過程中,可以將可訴性作為核心內容建立一個系統(tǒng)的經濟體系,也就是所有的經濟法規(guī)都可以具備一定的訴訟功能,從而將訴訟法和經濟法聯(lián)系到一起,如此就能使經濟法中的可訴性更加明顯,提高經濟法的實踐能力,同時也能讓司法權通過利用可訴性讓自身更加完善。
二、經濟法的可訴性缺陷
(一)經濟法制度不健全
經濟法的建立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經濟糾紛案件,從而在最大程度上將法律工程完全發(fā)揮出來,更好地保護當事人的權利與利益。我國的經濟法中雖然已經明確規(guī)定出權利主體的相關義務,但是在部分小型民事糾紛案件中,卻缺少全面系統(tǒng)的規(guī)定。在我國目前現(xiàn)有的經濟法中,在訴訟方面的內容其實規(guī)定的內容并不多,因此留有一定的漏洞,從而導致訴訟方面的規(guī)定內容存在模糊性問題,人們在遇到相關經濟糾紛案件時,沒有可以進行參考的法律條文。假如經濟糾紛案件的管理范圍已經大大超出了法律的管理范圍,或是在相關經濟法律當中沒有明確規(guī)定出案件的審理方法,這種情況下就會顯露出許多問題,法院也只能通過不予受理或是駁回上訴的方式進行處理,但使用這種方式會對公民利益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為此我國應該健全訴訟制度,完善經濟制度。
(二)經濟訴訟規(guī)定內容不夠明確
一旦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之間出現(xiàn)了沖突,或是公民的自身利益受到了一定的威脅,公民可以利用訴訟的方法來維護自身的合法利益。完善的訴訟權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實體含義,另一種是程序含義。實體含義其實就是公民可以申請保護民事權益,或是申請解決經濟糾紛,公民也可以向法院提出請求,在法院的許可下承認自己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果。至于程序含義就是公民通過向法院提出要求,賦予自己一定的司法救濟權利。在現(xiàn)實生活中,經濟法中的公共救濟只有在違背刑法的基礎上才能在法院中進行訴訟。檢察院屬于我國的法律監(jiān)督機構,這也是在憲法中明確標志出來的。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不僅是公民的經濟利益沒有得到全面的保護,同時經濟法中的可訴性也被削減了很多。
(三)經濟司法權力不夠
從現(xiàn)實社會中的實際發(fā)展情況來看,我國現(xiàn)有的司法審查制度還存在一定的缺陷,司法部門和我國政府是兩個互補聯(lián)系的獨立部門,假如政府中的各種經濟行為與司法機構之間發(fā)生了沖突問題,就會對經濟法可訴性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使其無法順利運行。經濟法盡管是一個具有獨立性質的法律部門,具備一定的執(zhí)行審判權利,但是能夠將行為具體落實的機構卻是我國的政府部門。兩個部門之間的不和諧問題,將會對經濟司法權威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
三、彌補經濟法可訴性缺陷的具體措施
(一)健全經濟法訴訟制度
我國經濟法領域中的大部分專家、學者都對經濟法可訴性中的缺陷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同時也制定出了各種解決方法,其中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最高的就是經濟公益訴訟制度的建立。盡管從現(xiàn)實實踐中進行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建立一個能夠和民事訴訟、行政訴訟以及刑事訴訟等相提并論經濟訴訟法基本上是無法實現(xiàn)的[1]。為此要想將經濟法中可訴性問題進行徹底解決,需要利用公益訴訟這一方法。盡管在我國法律中沒有明確說明我國的各種社會組織、公民以及法人等可以進行公益訴訟,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其實公益訴訟的案件是一直存在的,同時在法律判決過程中還會產生一定的效用。我國在1997年出現(xiàn)了第一個公益訴訟案件,這一案件發(fā)生在方城縣中,主要是這一縣城中的檢查院提出了工商對國有資產進行低價轉讓的案件,直到發(fā)展到今天,各種公益訴訟案件相繼提出,例如重慶市在前幾年,當?shù)氐闹驹刚呓Y合當?shù)丨h(huán)保局對法院提出的環(huán)境公益案件,這些都屬于公益訴訟案件。公益訴訟方法是針對經濟法中可訴性問題的有效解決措施,為此我國相關部門應該加強重視,并建立起完善的公益訴訟制度,從而對我國現(xiàn)有的訴訟制度進行不斷完善,如此就能將經濟法中可訴性問題完全除去。
(二)明確訴訟主體權力
從實際發(fā)展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我國的立法部門在立法思路方面還存在很大的問題,為此相關機構部門應該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糾正,從而將道德規(guī)范、國家政策以及法律規(guī)范的制定工作區(qū)分開來,在進行經濟立法時,應該注意不僅要將行為模式、行為權利以及義務內容在法律規(guī)范中明確規(guī)定出來,同時還應該對相應的法律后果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最后還要對于糾紛案的解決方法和訴訟主體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2]。對于訴訟主體應該享有的合法權利應該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同時不斷完善相應的法律責任制度,在經濟主體出現(xiàn)違反自身義務的情況時,應該讓經濟主體積極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并將相應責任明確規(guī)定出來,隨后在按照合法的程序對經濟主體進行責任追究。在上述行政訴訟法有效改革的前提下,可以在宏觀調控制度下將各種抽象行為變成能夠進行有效訴訟的行為,同時實體法也需要明確規(guī)定出相應的權利訴訟主體和有效的訴訟渠道,在市場監(jiān)管的法律當中需要增加實體制度的可訴訟性。例如在反壟斷法中,就進行了明確的規(guī)定,假如消費者自身的權利與利益在經營者自身的各種壟斷行為之下受到了一定的損害,就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通過研究社會中訴訟發(fā)展史和訴訟制度的發(fā)展規(guī)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訴訟形式的誕生是法律制度不斷發(fā)展的必然結果。而在多種訴訟形式當中,特性類的實體法律其實是訴訟形式誕生的邏輯依據(jù)。為此我國相關部門為了充分體現(xiàn)出經濟法的可訴性,需要完善實體法中的相關內容,從而為了使實體法更加完善,為我國司法程序的落實打好基礎。
(三)擴大訴訟法受審范圍
任何法律部門中,各種行為的落實都需要司法的支持,同時還包括憲法等,而司法是一種基礎保障,同時也是預防制度弱化的底線。從我國實際發(fā)展條件來看,行政訴訟法在我國只處理部分具體的行為,但是在一些抽象行為中就體現(xiàn)出一種排斥的現(xiàn)象,實際上,社會中的部分抽象行為其實也是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但是由于行政訴訟法具有一定的排斥性,因此許多人在受到權利侵害后卻無法通過法律得到合理的救濟,這種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國家來說也具有一定的不良影響[3]。只通過政治責任追究以及建立上級監(jiān)督機制,是無法對抽象違法行為進行有效糾正和預防的。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促進行政機關工作質量的有效提高,應該對經濟主體受到侵害的情況進行積極的救濟工作,同時在進行經濟執(zhí)法中促進司法機關作用的充分發(fā)揮,讓司法系統(tǒng)在解決經濟糾紛案件過程中將制約監(jiān)督功能充分發(fā)揮出來。大部分都會將經濟訴訟和經濟公益訴訟聯(lián)系起來,從而對兩種概念形成一種混淆。但在實踐中,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制度,經濟訴訟中包含公益訴訟,而公益訴訟只是經濟訴訟的一個類型,同時經濟訴訟中還包括派生訴訟。
結語
綜上所述,經濟司法和經濟權利之間是緊密相連的,但是在我國目前所有的經濟法當中,存在較為嚴重的可訴性問題。經濟法中的訴權理論也不夠完善,從而導致經濟法中存在較為嚴重的不可訴問題,最終就會影響經濟審判功能的有效發(fā)揮,其實經濟沖突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會對經濟法可訴性產生直接的影響。為此我們要采取有效措施,彌補經濟法中的可訴性缺陷,從而提高經濟法的審判功能。
參考文獻
[1]趙瑾.論經濟法的可訴性缺陷及其彌補思路[J].法制博覽,2017(29):178-179.
[2]郭曉霜,許京湘.論經濟法的可訴性缺陷及其彌補[J].法制博覽,2016(20):244.
[3]陳蓉,石柏林.論經濟法可訴性的完善——以經濟審判庭撤銷為視角[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0,31(01):125-128.
作者簡介:
尚春陽,籍貫:江蘇徐州,1986年2月出生,學歷:大學本科,研究方向:經濟法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