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問題意識在人的思維活動和認識活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努力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必要的前提,采取多樣的教學方式創設問題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歷史問題意識顯得尤為迫切。本文從歷史問題意識的重要性入手,同時分析學生問題意識薄弱的原因,進而對學生歷史問題意識的培養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高中歷史;歷史問題意識;培養
一、歷史問題意識的重要性
歷史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知歷史活動過程中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產生疑慮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時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可以驅使學生積極思維,不斷提出歷史問題和積極解決歷史問題,因而培養學生的歷史問題意識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歷史興趣,更能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歷史課堂教學,而且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創新性思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歷史教學中通過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發展其創新思維能力,是我們在歷史教學實踐中不斷探討的重要任務。
現代科學之父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它要求學生由原來的“接受式學習”轉變為“探究式學習”,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探究式學習”總是圍繞具體的問題展開的,這就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問題意識,能夠發現、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我國傳統歷史課堂教學重視的是知識的傳授,輕視學生的問題意識,這就限制了學生的發展。為改變這種現狀,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我國重新編定了新的課程標準和教材,代替了原有的教學大綱和教材。新《標準》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強調探究式學習,這就離不開學生問題意識的發揮。
二、學生問題意識薄弱的原因
問題意識的缺乏,制約著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素質的提高。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長期存在的一個普通特征是教師“教”的活動幾乎占據了整個教學過程,而學生作為主體,發起的提問卻寥寥無幾。結合當前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對教師而言。首先,大多教師只注重學習的結果,而輕視思維的發展。傳統教育對于知識的理解就是對確定事實的描述,知識都為經驗的積累。因此,教師和學生都把掌握知識理解為對大量經驗、定義和事實的記憶和復述,判斷學習者的答案的標準也是統一或單一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是以講授、灌輸為主。長此以往,窒息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其次,我國傳統文化中過分強調長幼有序,師道尊嚴的倫理思想,使教師處于一種近乎“神圣”的地位。以致造成課堂是老師顯示才能的舞臺,提問是教師的專利的局面。
2、從學生方面看:第一,不敢提出問題。盡管有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了疑惑,但由于害怕受到嘲弄、漠視,自尊心受到傷害,不敢向老師或同學提出問題。第二,不必提出問題。學生從不懷疑書本知識和老師傳授的知識,認為它們就是真理,根本沒想去質疑,推翻此觀點,或者提出新見解,沒有什么可想可問的。第三,獨立思考的時間少,致使學生提不出問題。學生每天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完成作業上,而不是帶著滿腦子的疑問去探究,去發現,這就是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考的動機。
三、歷史教學中如何實現問題意識的培養
1、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是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產生新思維,就是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要創造條件鼓勵學生敢于提問、善于提問。學生提問時會出現不同的情況,教師要針對不同情況加以解決。
歷史問題的呈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它既可以是歷史學科內部的問題,如:為什么既要肯定太平天國運動,又要承認其局限性,也可以是其他學科的有關問題,如:從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看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定規律,問題可以是單一性的,如:怎樣評價秦始皇的功過是非;問題可以是綜合性的,如:中國古代文明對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起過什么作用。問題也可以是與當前社會緊密聯系的,如:當代青年,應如何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教師通過一系列問題情境的設置,激發學生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全方位地培養了學生問題意識。
2、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
第一、注重問題設計:所設計的問題難易要適當,問題的難易程度應以多數學生經過思考后能正確答出為宜,課堂提問應盡量形成系列,環環緊扣教學內容。要改變課堂提問的隨意性,把問題設計作為備課的重要內容之一。
第二、準確表達問題:表達清楚的提問,能夠提高學生正確回答的可能性。提問的語言力求做到準確、簡潔、清晰,避免不規范、冗長或模棱兩可的提問。缺少思維性、創造性的提問使學生對歷史學習失去了興趣與動力,感到歷史學習枯燥乏味。
第三、做到因人施問:因材施教應用到課堂提問上,就表現為因人施問。不同學生基礎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維的方式也不同。教師在課堂提問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層次性,從學生需要出發,最大限度地適應學生學習的需要。
3、讓問題意識成為學生成功學習的推動力
首先,要提供充分的時間給學生提問的機會。給學生探究的時間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如果在課堂上不能給學生自主學習、自由探索、相互討論交流的時間,那么學生就來不及提出自己想要提出的問題。其次,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讓學生自由的活動。學生只有在活動的過程中才能感悟出學習的真諦,才能逐漸養成提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教師要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活動空間,給學生充分的自由,讓學生在這個自由空間中去發現、去探索、去提問。
綜上所述,歷史問題意識的培養無疑是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前提與關鍵,是學生思維創新的源泉。因此,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來說,問題意識應該成為基本意識。所謂歷史教學,說到底,就是師生共同探討研究解決歷史問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如果學會了如何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那么,教師的“教”才能見成效,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得到充分體現,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作者單位:廣東遂溪大成中學)